啥叫可转债?通俗地讲,就是上市公司发行的虽然是“债”,但同时又赋予投资者一项选择权:你购买这种“债”以后,既可以一路持有,期满拿回本金和利息;也可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手中的“债”换成上市公司的“股”,享受股票上涨的收益。
总之,可转债是一种可以在特定时间、按照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票的特殊企业债。可转债具有债券和看涨期权的双重属性。
为什么发行可转债对企业来说是难得的机会呢?我们比较几种融资方式——
首发(IPO)太难。首发融资量最大,但排队首发的“吃粥”队伍人山人海,轮到自己遥遥无期。且一旦首发被否,前期做的准备性投入全部打水漂(损失将以千万元计)。
定增太严。一些上市公司首发后,又通过向特定投资者增发股票的方式(俗称“定增”)进行再融资。其中有一些上市公司很“不自觉”,明明公司账上有几亿元的闲钱,拿去买理财产品,却还要通过定增向投资者“圈钱”。定增搞臭了市场,惹恼了管理层。2017年2月15日,中国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事实上宣告了“定增”的死刑。
证监会关上了定增的大门,却打开了可转债的另一扇门。可以这么理解:有资格发行可转债的,是符合原来定增条件且质地更优的那部分公司。发行可转债对公司质地的要求比定增高一些。
对上市公司来说,发行可转债有溢价发行、容易获得股东支持、条款灵活、大股东进退自如等多重优势,是定增的理想替代品。
对投资者来说,买了可转债,相当于买了一款“本金保底+向上弹性”的理财产品,所以投资者排队“摇号”买可转债,热情高涨。
对证监会来说,可以趁机完成“扩大直接融资”的任务,因此政策对发行可转债持鼓励态度,基本上“来者不拒”。
既然发行可转债三方都乐意,企业正常申请即可,何来一个“抢”字?
如果这么想,就太不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证券市场了。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有代价的。经济学上的三大代价是:土地财政、私人部门负债增加(如贷款买房)、亿万股民的“无私”奉献。其中,股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且被长期无视。
自有证券市场以来,管理层一直在踩(拟)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两只“风火轮”:行情火爆时,踩一脚投资者,扩大股票发行;行情萎靡时,踩一脚(拟)上市公司,暂停或减少股票发行,让股民休养生息。“圈钱”(请原谅股民这么叫)与“反圈钱”的博弈贯穿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整个过程。
2017年2月再融资新规发布后,部分先知先觉的上市公司抢先申请发行可转债,如梦方醒的后续申请大军正汹涌而来。这种状况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大胆预言:早则半年、迟则一年,证监会一定会对发行可转债作出某种限制。到那时,再申请发行就难了。
山东的省管企业中,省国资委控股的上市公司如山东高速、山东黄金、潍柴动力、浪潮信息、兖州煤业、山东钢铁、华鲁恒升、中通客车等,质地都不错,大部分公司符合发行转债股的条件。
这些公司应该抓紧时间议一议。如果可行,赶快排队申请!说实在的,现在都有点晚了——但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