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高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产与实验室设备处, 武汉 430074)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与思考
彭高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产与实验室设备处, 武汉 430074)
固定资产是高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各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成为我们面临的共性课题。通过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目前状况的分析,提出了从岗位编制、考核激励、技能培训、学习研讨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改进措施,为建设一支人员精干、责任心强、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提出了建议。
固定资产管理; 综合素质; 队伍建设
固定资产是高校不可缺少的办学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985”、“211”、“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办学举措的实施[1],高校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的经费增长较快,资产的数量、规模不断增加[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精干、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资产管理队伍,是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3]。
1.1 资产管理人员分布不同部门
目前,高校国有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学校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本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相对于固定资产而言,根据其分类及表现形式,分别由设备处、后勤处、图书馆等职能部门作为归口管理部门,承担各类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工作[4-5]。校内二级单位作为学校资产使用单位,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因此,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分布在校内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及各二级单位内。
1.2 专职与兼职管理岗位设置并重
近几年来,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校内管理工作需要,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在设立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岗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同时,很多高校还要求校内的二级单位应确定1名兼职的资产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1.3 资产管理队伍偏弱
通过归口管理部门设立及兼职管理人员的确定,高校资产管理队伍虽然在人数上比原来有所增加,但整体层面上还是显得偏弱。① 由于岗位及编制的限制,高校内资产管理归口部门专职人员数量偏少、年龄偏大的情况比较常见[6]。此外,由于岗位认可度低和职务升迁受限等因素,影响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② 校内各二级单位资产管理员都为兼职人员,资产管理不是其工作主业,也未形成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对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不够、动力不足。③ 资产管理人员(特别是兼职人员)调整变动较为频繁,缺乏定期、有效的业务指导及培训,导致管理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规程不熟悉、操作不规范等。
1.4 业务技能亟待提升
由于管理职责和高校国有资产分类及表现形式的不同,各归口管理部门分别承担各类资产的管理工作。从部门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对本部门归口管理的资产,都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严格规范,大家对日常管理流程熟悉了解,操作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但对于其他归口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关注度不够,从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到工作流程都了解甚少。而各二级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分别由学院教师、办公室行政人员、实验室的同志分别兼职。资产管理并不是他们的主业,工作中管理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熟悉及业务技能生疏的问题比较突出[7]。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及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制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资产购置、验收、登记入账、使用维护、绩效考核等日常管理;国有资产清查和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等。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其业务技能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8]。① 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管理意识、工作责任心及大局意识)[9]。② 具备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业务素质(规章制度解读、操作规程熟悉、工作流程了解等),能够规范、准确、及时处理各类业务。③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掌握信息化管理的操作技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要求,提高工作效率[10]。④ 较强的沟通能力及服务意识,在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环节衔接、为教职工办事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热心为大家服务和排忧解难。
资产管理人员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主体。近几年来,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以规范管理、日常监督、有效利用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为重点,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重视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是适应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新常态、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3.1 合理设置岗位总量,充实资产管理人员编制
从管理的角度和工作性质上看,资产管理与行政、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在资产管理工作岗位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应避免实行“一刀切”的做法[11]。① 校内资产管理部门职工属专职资产管理人员,是高校资产管理队伍中的骨干。应合理设置岗位数量,同时,对上岗人员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经历及经验等方面也应有一定的要求。② 校内各二级单位兼职的资产管理人员,是高校资产管理队伍的中坚力量,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在固定资产数额拥有量大、管理工作量大的二级单位,可设置半专职资产管理岗位或确定2位兼职的资产管理人员。③ 利用学校开展的助研及勤工助学活动,选派部分在校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到校内资产管理专职部门或二级单位,承担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一些辅助性工作[12]。
3.2 强化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资产管理岗位,是高校为完成资产管理工作任务而设置的,由工种、职务、职称、等级等内容组成。其职责是职务与责任的统一。兼职资产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中,应包含资产管理的相关内容。高校的各级领导应组织和指导资产管理人员认真学习解读岗位职责,使大家能够深刻理解岗位职责内涵,清晰地了解本岗位的工作任务,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事、应该怎么去干事,并主动去做好一些与岗位职责有关的事宜。同时,岗位职责也是对资产管理人员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目前,高校对管理岗位的考核是以年度和聘期为时间单位,主要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13]。资产管理人员是高校内部管理人员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考核可由岗位聘期考核和工作绩效考核二个部分组成。岗位聘期考核,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及要求进行,重点考核履行岗位职责的服务态度和实际工作业绩,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工作绩效考核,由学校资产管理专职部门组织实施。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履职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重点考核资产管理工作绩效[14-15],侧重于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规范运用、工作流程的改进、监管方式及手段的实施、工作中的协调与沟通、服务态度及质量提升等内容。根据工作绩效考核的结果和等级,从学校设立的专项资金中给予一定的奖励酬金,使绩效考核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发挥潜能开发与有效激励作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3 加强学习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便利条件,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1) 领导重视,建章立制。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资产管理操作规程、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要求、带有普遍性及疑难性问题解答等内容为主,编辑撰写资产管理工作手册。既可作为资产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材料,也是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使资产管理人员知道应遵循哪些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操作流程,应该取得什么样的工作效果。
(2) 积极组织培训。制定培训目标、计划,开展分层次、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专职管理部门员工与兼职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可集中或分别进行,学习培训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以学习解读、专家授课、个别指导、多媒体课件演示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和促使资产管理人员将培训中所获得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运用于工作当中。
(3)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培训。坚持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高学习培训的“精准度”。比如:邀请学校或资产管理专职部门的领导对新制度、新规程进行专题讲解;安排专职人员对兼职人员进行资产管理知识的普及教育;由软件开发公司技术人员传授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网上操作技能等等。
(4) 注重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教育。资产管理人员在高校资产管理各工作环节中不同的角色,与校内资产管理部门、各二级单位、教职工以及其他高校都会有工作上的接触和交流。通过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及沟通能力,强化工作责任心及服务意识,使之成为良好服务态度和工作质量的动力。
3.4 开展总结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
对工作进行总结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是提升高校资产管理队伍专业素质及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1) 每年定期召开全校资产管理人员参加的资产管理工作会议。通报和交流学校资产管理工作情况,听取大家的改进建议,解答工作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处理方式。
(2) 在校内设立资产管理研究论坛或工作信息简报。内容包括:日常工作报道、管理业务研究、重大事件跟踪、其他高校经验介绍等栏目,为资产管理人员搭建研究思考、总结交流、业务提高的平台。促进大家立足本职工作进行研究和提高。
(3) 鼓励资产管理人员向管理核心期刊投稿。支持他们申报或参与资产管理课题研究、实验仪器设备自制改造、技术开发等工作。对已发表文章或参与项目获奖的同志给予表彰奖励。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财〔2012〕6号]第九条中将“负责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资产管理队伍”,明确为高校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的主要职责之一。只有通过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资产管理人员的自身努力,才能更好地履行好这一工作职责。
[1] 凌 辉,黄 凯,刘雪蕾,等.强化流程管理 提高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9):291-295.
[2] 王晓华.关于规范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200-202.
[3] 张继霞,张爱秀,刘 琦.高校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287-290.
[4] 虞春妹,王 帆.高校固定资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3(9):239-241.
[5] 师秀清,余成格.实行科学管理 提高资产管理效率[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100-102.
[6] 黄久龙.实验室设备网络化管理的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214-216.
[7] 刘映琦.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2,15(4):197-199.
[8] 李福星,王昌军.加强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53-155.
[9] 薛玉珍.提高大型仪器管理水平和利用率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97-199.
[10] 罗双平.从岗位胜任到绩效卓越[M]. 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6-39.
[11] 钱小明.新时期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03-205.
[12] 董宏伟,杨蕙嘉.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现状与改进措施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4):129-132.
[13] 顾琴轩,张静抒.职务分析技术与范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13.
[14]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组编.领导干部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5-273.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教财司2012年6号文[EB/OL].教财(2012)6号[2012-12-17].http://www.moe.gov.cn/A05/s7052/201212/t20121217_181258.html.
Reflection on Construction of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NGGaoming
(Assets and Laboratory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430074, China)
Fixed assets are important material bases for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y put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the team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common task that we all fa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management teams of fixed asse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measures on the position design, evaluation incentive, skills training, learning and discussion, and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or the university fixed asset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lso makes proposals on the training of staff with high capability,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excellent overall quality.
fixed asset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team construction
2016-07-18
彭高明(1956-),男,江西萍乡人,本科,工程师,资产管理科科长,主要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及研究。
Tel.:027-67880782,13387587977;E-mail:zcglk@cug.edu.cn
G 482;G 647.5
A
1006-7167(2017)02-02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