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记者 刘华彬
彭忠:对合作社的支持不能苛刻
■ 文 / 本刊记者 刘华彬
彭忠是贵州湄潭人,以前在浙江温州打工,2008年回到家乡,承包荒山种茶,2009年又成立了落花屯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农民走上产业致富的路子。
“温州人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三五个人也是一个厂,也要当老板,一年赚二三十万。别人能当老板,我怎么不能?贵州经济欠发达,但可以发展特色农业。”打工中,彭忠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但亲戚朋友都不看好,妻子也不同意。但彭忠铁了心,只身回到家乡抄乐镇落花屯村。
当时的湄潭,到处都是荒山和弃耕的土地,村干部和村民们都乐意流转给他。彭忠所在的生产小组,把所有的荒山都给了他,加上其他的土地,一共流转了242亩,流转价格为100元/亩,签了30年。种什么呢?抄乐镇传统种植烤烟,但由于税收较重,效益并不明显。相比之下,种茶更挣钱,一亩地有5000元左右纯收入,还能解决不少劳动力。于是,彭忠将所有的地都改成茶园。
说干就干,没人帮忙,彭忠就一个人除草、起垄、买茶苗、栽种,尝尽了苦头。“创业真不容易!12月的一个晚上,月亮很亮,地里看得清清楚楚,我顾不上吃饭,把茶苗背上山去栽,11点多了,还在上小学的孩子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你在哪里,你不回来吃饭,奶奶也不吃!当时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流出来了。我的母亲80多岁了,还每天为我做饭操劳!我立马放下茶苗赶回去,饭和菜还在炉子上,孩子在炉子边做作业,母亲在旁边坐着。现在想起来,都还感到心酸!”彭忠回忆道。好在春节的时候,妻子回到了老家,和他并肩奋斗。
建设茶园,最麻烦的事是除草。刚开始,为了节省钱,彭忠采用人工除草,两口子早上炒好鸡蛋饭,带上泡菜就去除草,200多亩地,这边还没除到尽头,那边又长起来了。六七月份,天气酷热,白花花的阳光,晃得眼睛都看不清,有时除草一把抓过去抓到了蛇,一口咬在手上,好在戴了帆布手套,但也把人吓得不轻。两口子一商量,这样干不是个事儿,还得用除草剂。喷除草剂需要兑水,但山上没有水,两口子分工合作,一人在山上打药,一人往山上背水。山高又陡,山上的水用光了,背水的人还没走到山下的河边。两口子又想办法,在山上挖了两个蓄水池,四周掏了多条雨水引流沟,解决了水源问题。
合作社成员采收茶叶
2009年,当地的镇领导告诉彭忠,现在办合作社好,可以把大家的力量聚起来,做事情要方便一些、轻松一些。彭忠认真学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决定成立合作社。他联合5户农户,每户出2000元,在镇农业服务中心帮助下,提交了各项材料,进行了工商登记。对于后续加入的茶农,合作社不要求现金入股,统一供应肥料农药,价格比市场低,还组织大家培训。成员们得到了实惠,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人申请加入合作社,如今成员达到600多户,有11530亩茶园。
刚开始时,大多数农户不信任合作社,运作很困难。5户出资成员,承担起整个经营的职责。前期的投入很大,成员统一采购生产资料,很多是由合作社垫付,第二年卖掉茶青后才付货款,因此需要出资成员以个人名义去银行贷款。合作社为每家每户提供上门服务,非常细致繁琐。在这中间,部分出资成员也曾动摇过,但彭忠召集大家开会,以农村最传统的“诅咒”仪式来支撑大家坚持下去。
2010年,合作社迎来了一个大的转折点。当时,湄潭县招商了一批企业,其中一家企业生产出口茶,当年需要400万斤原料。为了组织货源,县长召开办公会,召集30多家茶叶合作社理事长参加。供货的条件是按市场价结算,完成全年任务后,企业每斤返5分钱。虽然条件优厚,但数量巨大,其他理事长都不敢应声,彭忠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全县有十来万亩茶园,如果组织好,是能够完成的。有的人认为,别的乡镇的茶叶,不可能给你,但我认为只要想办法是可以做到的。”彭忠签下了协议,仔细筹划后,把全县茶商都请到了一块。彭忠提出,只要大家将自己收购的茶叶以合作社的名义交给该企业,一起完成供应任务,就可以分得一半的返利。由于是市场价收购,又可以得到返利,茶商们踊跃参与,最后真完成了任务。自此以后,全县的茶商都喜欢跟合作社合作。合作社也实现了盈利,坚定了大家发展的信心。
合作社茶叶基地机剪采收
合作社成立后,积极发动农户种茶,提供多方面服务。在销售方面,以前当地也有人种茶,但销路不畅,发展不起来。合作社统一收购茶叶,开拓了湖南等市场,解决了销售问题。在生产方面,肥料主要用有机肥和复混肥,直接从厂家采购,一袋肥料(100斤)要比市场便宜30块钱左右,还给成员送到家。因此,除了茶园的用肥,成员种庄稼的肥料也从合作社采购。近年来,合作社病虫防治不再用化学农药,全部采用苦参碱之类的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比如黄板、蓝板还有杀虫灯,合作社免费发放、统一防治,成员支付20元/亩的劳务费。在劳动力方面,春茶是独芽,都是人工采摘,成员家如果没有劳动力,合作社可以雇人帮忙采,成员支付25元/斤的劳务费,采好的茶叶直接交给合作社,成员在茶园边收钱即可。另外,合作社大力推行机械化,2012年就开始用机器采茶,2015年开始机器除草,在湄潭都是最早的。合作社的大型采茶机9000多元/台,需要3个人操作,一台机器每天可以轻松采10亩—12亩,劳务费仅0.2元/斤。
除了低价供应生产资料,合作社年终还有分红。合作社按市场价收购成员茶青,记在成员账上,包括茶青质量、数量、价格,年底算账,然后根据茶青的等级给予返利,质量越好,返利标准越高。比如独芽春茶,收购的市场价为80元/斤左右,返利标准是1元/斤—5元/斤。不同的等级之间,收购价相差不大,但返利差别较大,同样是交售300斤,有的成员返利1500元,有的成员返利300元,这种做法有效地刺激了成员的质量意识。
这几年,随着茶叶快速发展,效益有所下降,合作社开始多元化种植。2015年,合作社流转1000亩地,全部用于种葡萄,但合作社的一些做法与别人不一样。葡萄下面是空地,合作社免费给流转土地的农户套作蔬菜,还免费提供种子、技术并帮助销售,统一使用有机肥,散养适量鸡以除虫,不允许打农药。农户只投入劳力,种出来的菜销路好,每亩地年收入可达6000元—1万元,都非常高兴。
随着规模的扩大,2012年合作社决定自己办加工厂。2013年,把厂房建好,由于不懂加工技术,把厂房转包给外地茶叶加工商,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采用合作社供应的原料,每斤价格为市场价加一毛,当年该加工商净赚180多万元。
2015年,彭忠到全国各地跑了一圈,签下了500万斤订单。2016年,合作社收回了加工厂,由订单企业派驻两个技术员提供技术指导。为了尽快掌握加工技术,合作社采取了特别的股权设计。挑选了2名精明的年轻成员,都是三十来岁,专门负责茶叶加工,每人交10万元入股金,成为入股成员。两名成员必须尽快学习掌握茶叶加工技术,如果不能完成使命,合作社将取消其入股资格,10万元股金也不予退回。到目前为止,合作社已加工100多万斤成茶,赚了200多万元。
由于建了加工厂,从春天到秋天,合作社都收购成员的产品。彭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的春茶,每亩可采55斤—75斤,2016年是70元/斤,最少收入3850元。春茶过后是夏茶,可采2到3次,每次采800斤/亩—1200斤/亩,收购价1元/斤—1.5元/斤,最少收入1600元。到了秋天,茶叶老梗多一点,可以采3到4次,每次采1000斤/亩,收购价0.5元/斤,最少收入1500元。冬天可以采茶籽、茶花,每亩能收50斤茶籽、200斤茶花,收购价茶籽2.5元/斤、茶花5元/斤,收入1125元。一年下来,每亩最少可以收入8075元。而建立加工厂之前,除了春茶,其他产品都没人要,约一半的收入无法实现。
2010年,合作社注册了“雅眉”品牌,由于品质优,市场反响好,2015年入选了“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2014年,合作社还被认定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2016年,合作社跟当地政府、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帮助137户贫困户发展葡萄产业,时间为三年。合作社的扶贫方案是,贫困户用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合作社提供资金和物资,获得的收入双方三七开,贫困户占70%,合作社占30%。以目前的情况看,葡萄的收购价格为3元/斤,产量为8000斤/亩—1万斤/亩,亩收入2.4万—3万元,贫困户可分得1.68万—2.1万元,当地贫困户户均土地5亩左右,年可收入8万元以上。葡萄下面,贫困户可以种蔬菜,合作社免费提供生产资料、技术,帮助销售,比如种植芫荽,价格高达10多元一斤,贫困户又获得一笔不小收入。另外,当地扶贫办贷给合作社72万元,全部用于发展扶贫产业,需要拿相关的发票对账,年利息为5%,这些利息全部分给贫困户,3年协议期满,合作社需要归还扶贫办本金。有了以上三种收入保障,贫困户实现脱贫基本没有问题。
在这个方案中,合作社可分得收入0.72万元/亩—0.9万元/亩,刨去各种投入,还是有一定的收益。合作社帮助贫困户脱了贫,政府也很高兴。三年扶贫协议期满后,合作社还将与脱贫的农户长期合作下去,确保贫困户不会返贫,合作内容基本不变,但每年5%的利息返回就没有了。
“在几百人参加的政府会议上,我说我代表落花屯合作社全体成员,一定把扶贫这个事情做到底”,彭忠告诉记者,“大家都说他们是贫困户,但我在三方协议签订会上说,我们的兄弟姐妹,你们现在可以拍起胸脯说我们不再是贫困户,我们是老板,有自己的产业”。
领办合作社,让彭忠在当地有了极高的声誉,2011年被推选为村长。村里道路不好,彭忠当村长后不断去镇县反映,2012年就把路修到了各个组。因为善于协调,彭忠被评为遵义市优秀调解员。但是村务太多,导致彭忠几乎没有时间过问合作社事务,2014年,他辞去村长职务,再次全心投入合作社经营。
合作社自2009年成立以来,除了起步的当年,其他年份都实现了盈利。合作社将大部分的盈利投入再发展,如今资产已上千万元。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成员的努力,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及各界的支持。对此,彭忠认为,首先,农民是非常弱势的,干合作社一定得团结,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分享,各自的困难大家来分担。其次,社会要加大对合作社的支持。合作社的付出是艰辛的,但目前的扶持非常少,哪怕是国家级示范社。一些地方仍然把合作社当作传统的老农民,认为一个种地的有什么可扶持的,有什么可以做大做强的,无论资金还是项目,对企业都更加重视,期望由企业去带动农户。实际上合作社才是带动农户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也是合作社在做,比如在湄潭,搞茶叶加工的大部分是合作社,尤其是夏茶、秋茶,全是合作社在做,“合作社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产业扶贫,社会对合作社非常的亏欠,对合作社的支持真的不能苛刻,更不能打折扣”。
下一步,合作社打算发展旅游观光,建设包含采摘等一系列生活体验的葡萄园,还要建一个酒庄,让成员们在里面上班。“带动大家发展产业,我个人亏一点,但大家富起来了。哪一天我干不动了,大家看见我来了说倒杯茶给彭忠喝,我就很满足了。”彭忠笑着说。
栏目编辑:孙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