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存库
摘要:大学生公共精神是大学生在实施具体行为过程中彰显出来的正义、责任、服务、法治等价值取向,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有.~-T-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促使其具备与现代公共生活相契合的精神品质。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建设还存在实践和参与能力弱化、自律精神缺乏、公共情怀欠缺等不足,学校和教师要重视这些不足。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
一、大学生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是公民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主体精神,是在个体从私人领域进入公共生活领域进行活动之后形成的。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公共精神是公民政治文化的重要因素,是要求公民将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需求作为价值目标追求的一种包含公共意识、公共关怀和公共参与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智力人群。对大学生进行公共精神的培育,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对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实现向“社会人”角色转变,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社会进步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公共精神是大学生整体政治素养、道德情操、职业态度和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必须体现新的时代要求。因此,相比于普通公民具备的权利、参与、公正意识等的公共精神而言,大学生应具备以公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自律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公共精神。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缺失的现状
近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普及程度的大幅提升,新媒体技术呈迅猛发展之势,微博、微信等平台得到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也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新媒体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在超强交互性、多维空间性、个体用户体验性好、高效便捷等方面,其多元灵活、互动开放的使用特点,使得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深受新媒体应用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仍存在着社会责任感缺失、价值观念有偏差、实践和参与能力弱化、自律精神缺乏和公共情怀欠缺等表现。
(一)社会责任感缺失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顾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充耳不闻,对社会热点漠不关心;二是只讲权利而忽视责任,自我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追求自我权利,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放在一边;三是对新媒体使用不当,很多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虚拟的特点,发布有损于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的不当言论,而非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价值观念有偏差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比如,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有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淡化,反而使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之风等占据价值观念的上风。“微商”“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一方面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大学生出现追求享乐、盲目攀比等问题。另外,大学生多是自发自主地通过新媒体选择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行为和思维方式的自我主义。
(三)实践和参与能力弱化
公共精神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公共利益的关心和行为自觉上,体现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上,对公共价值的维护和为实现这种价值所做出的实践行为上。多数当代大学生都能按照要求,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外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对社情、党情和国情的了解,但是,仍有一些大学生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将自己囿于狭窄的范围内,不愿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离不开与周围环境的有效互动。虽然新媒体平台上的交流消除了时空的限制,能增强心理共鸣,但是,大学生长期沉迷于新媒体环境中,缺少与人与物的现实交流和亲身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四)自律精神缺乏
道德自律和行为自律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道路上必须修好的课程。当前,多数大学生能够牢固树立自律意识,增强自律观念,不断加强道德自律和行为自律,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精神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是非界限模糊,缺乏自觉意识和诚信意识,比如,不能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考试作弊、不能按时偿还助学贷款等:第二,行为上过度放纵,缺少自我约束,比如,不讲文明的行为屡屡上演、奢侈浪费等陋习频现、学习上怕吃苦受累等;第三,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些大学生不能合理分配学习和上网时间,过度沉溺于虚拟网络;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随意发布违法违规言论,盲目跟风散布虚假言论甚至造谣等。自律精神的缺失是一个有碍大学生培育公共精神的强大内因。
(五)公共情怀欠缺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以礼相待、与人为善、感恩报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一样,都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公共情怀的培养和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当下,多数大学生都能对他人报以尊重、理解和宽容,对社会和家庭报以感恩之心,对不公平行为怀揣正义。然而,仍有些大学生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不尊敬师长、父母,缺少尊重、理解、宽容和感恩的博大胸怀。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一方面,使大学生能够更便捷地利用新媒体实现与亲人朋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对新媒体的依赖心理使大学生不能够以实际行动彰显自身的公共情怀。因此,在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公共情怀欠缺的问题。
总之,公共精神对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主流是好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现状进行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若对存在的问题不加以及时疏导,将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而这,也正是当下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各方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责编: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