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甘位于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河中游东岸平原,在这42平方公里的古城和佛教文化遗址里,目前仍拥有两千多座佛塔。据史书记载,最多时,蒲甘曾拥有万座佛塔。对蒲甘,有“万塔之城”和“手指之处必有浮屠”的描述,这里的“浮屠”是指佛塔。
在蒲甘,我们站在几座高一些的佛塔上,遥望四方,果然是放眼之处,必有佛塔,它们大大小小、层层叠叠、形态各异,在绿树和黄色的原野上,拔地而起,焦黄、棕红色或白色的塔尖就像盛开的野花,漫无边际。
我们首先去看瑞喜宫塔,此塔造型简洁,以三层方平台为基座,上接一座八角形平臺,连接钟形塔,塔高40多米。三层平台基座和主塔都呈金色。主塔周围环绕一些小塔、亭台、雕塑和浮雕。小塔的形态多变,颜色有象牙白色、金色、朱红色、黄色和橙色,像一座佛塔花园。这座佛塔是蒲甘佛塔的样板工程,佛教建筑艺术的精品,被不少后人模仿。
离开瑞喜宫塔以后,我们马不停蹄,看了一座又一座佛塔。
蒲甘佛塔都是石头砌成的,拱门结构,没有木头大梁。佛塔内四面都有佛像,进内后,环绕四面佛像有一通道,有的是两圈通道,通道里也有一些小佛龛,里面敬着佛。人们要顺时针沿着通道走,向四面佛像顶礼膜拜。阿难达佛塔娟秀美丽,塔里的四尊金色佛像都是站姿,有9米多高,身材高挑,面容英俊,身披的袈裟犹如长长的披风,仿佛随风飘起,潇洒飘逸。
(节选自顾德宁《手指之处必有浮屠》,题目为编者加)
灵犀一点
从“万塔之城”可以看出,蒲甘的佛塔实在太多了。为此,作者采用点面结合、详略有致的写作手法,用极俭省的笔墨写出了“万塔”的特征。同时,作者在点与面的处理上,又颇具匠心。具体地说:写面,巧选视角;写点,层层着墨。
蒲甘,有“万塔之城”之说。如何用极俭省的笔墨把它入文呢?这可是一个难题。在这里,作者巧选视角,登高望远,自然,那两千多座佛塔尽收眼底了。这时,作者从形态与色彩两个表现个性的视角欣赏这些佛塔。形态上,大大小小、层层叠叠;色彩上,有“焦黄、棕红色或白色”等多种色彩。这样,自然地表现了蒲甘佛塔形式多样、色彩明丽的特征。
不仅如此,作者还选择一两个特性鲜明的佛塔,用层层着墨的手法,以点带面,来具体突出佛塔的特征。如对瑞喜宫塔的描写,先是从造型上描写,“以三层方平台为基座,上接一座八角形平台,连接钟形塔”;再描写它周围的环境,“小塔、亭台、雕塑和浮雕”;后又写周围的环境色彩,“象牙白色、金色、朱红色、黄色和橙色”。
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表现在篇章布局上,有的段写面,有的段写点,同时,作者在一段之内也是把点面结合在一起写。如最后一段在总说蒲甘佛塔内四面有佛像后,就落笔于点,用生动的语言详细描写了阿难达佛塔内部的四尊金色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