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017-04-12 13:04王盼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养方式社会性发展家庭

王盼

(中石化胜利油田滨南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碧林幼儿园 山东滨州 256600)

摘 要:家庭是幼儿出生的摇篮,是塑造幼儿心理素质的最主要的场所。所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家长应通过言传身教与家庭教育实践,对幼儿进行科学化的培养与教育,形成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家庭 教养方式 幼儿 社会性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随着中国的独生子女化,家长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倾向也更加突出,但是,父母对子女又总是望子成龙的,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对子女的要求就越发严格和苛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采用合理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1]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其特点

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是指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逐渐掌握各种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和技能,从而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2]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 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由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性和多面性评价。幼儿初期往往把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当作是自己的评价,6岁幼儿则表现出评价的多向性,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性评价。

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幼儿的自我评价都集中在自我的外部行为表现上,只有到了幼儿晚期,极少数的孩子在自我评价中才逐步涉及内心品质。

从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性评价。幼儿的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片面性。在正确引导下,到幼儿晚期,儿童能逐渐作出客观的评价。

② 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自我体验从初级向高级逐渐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此外,幼儿自我体验还表现出易变性、受暗示性、外露并且不稳定性。

③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特点

3-4岁儿童的坚持性、自制力很差,只有到了6、7岁时才有一定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但此时的自控能力还是比较弱的。

(2)道德的发展

① 幼儿道德认识的形成

是指幼儿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识。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评价则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依据成人的态度进行简单判断逐渐变为进行独立的、正确的评价。

② 幼儿的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

幼儿道德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发展到比较深刻、持久和稳定。

③ 广泛的良好的道德行为

大多数幼儿能够表现出多种广泛的良好的道德行为,我们应着眼于使之经常化和稳定化,成为稳定、自觉的行为习惯。

(3)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① 与父母的交往

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交往方式不同、父母自身的特点和家庭背景等不同,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就出现了差别。教养方式主要有权威型、专断型、放松型和忽视型四类。

此外,儿童的年龄、性别、气质及行为等也会影响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并进一步影响幼儿的心理發展。

② 与同伴的交往

随着幼儿入园进班,在同伴的交往活动中,练习社交技能,逐渐学会与他人以平等的方式合作、协商;同伴对幼儿行为的不同反应,对幼儿的社会行为也产生了强化或消除的作用,使其亲社会行为不断增多,侵犯性行为得以控制、减少。

③ 与教师的交往

幼儿入园以后,教师也逐渐成为幼儿交往的重要对象。教师通过直接教导、言行榜样等与幼儿的互动,使幼儿学习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文化知识和人际交往规范等;同时,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幼儿演练着多种社会行为与社会技能,并依据教师的不同反应方式而调整着自己的行为。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民主权威型的学前儿童家长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与限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并能接纳孩子们合理的意见和想法。在这种家庭氛围里成长的孩子,大多数性格开朗,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拥有一份宽容的心,能与同伴和睦相处。

2.绝对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绝对权威型的学前儿童受到很少的关爱并且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种教养方式,将会造成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无主见。还会导致幼儿产生叛逆心理,极易走上邪路。

3.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娇惯溺爱型的学前儿童家长将自己的感情以及物质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中去。长此以往,造就孩子依赖性强、自私、任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动手能力差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4.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忽视冷漠型的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较少的关爱和限制,大家彼此互不关心,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该教养方式下的子女有些孤僻,对人冷酷,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但有些人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三、形成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建议

1.家长应提高社会化教育的意识

家长要提高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自觉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子女实施正确的教育。

2.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为人父母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建设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养态度要严而不厉,态度言行要一致,使他们从小就从自己身上习的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等优良品质。

3.建立民主化的家庭

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应该把自己摆在与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听取孩子的意愿,使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又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谦让和尊重长辈。

4.家长应为幼儿创造与其伙伴游戏,交往的场所

同伴群体交往可以使幼儿不断进行思想的沟通和行为的协调,使幼儿的知觉,思维,情感与行为都得到更新。单门独户的家长应该“开放门户”,让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幼儿之间建立“对外关系”,经常往来,友好相处。

5.家长要改善自身的教养方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与人格的健康发展

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不同,同一种管教类型对不同个性的幼儿引起的效果,可能是各式各样的,但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所有幼儿的个性心理发展与社会性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父母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优化教养方式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洪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廖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教养方式社会性发展家庭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改善路径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运动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