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东广
2016年11月9日军委后勤工作会议正式召开。习主席在百忙中亲切接见了会议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内容丰富,立意深远,大气磅礴,开新图强,是我黨在新的形势下,对军事后勤工作指导的最系统最全面最权威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略、新举措。特别是关于军事后勤工作重要地位作用的科学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军事后勤观,深刻揭示了后勤与军事、政治、经济及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通过古今中外大量军事斗争的生动实例,深入透彻地分析了军事后勤工作的特点规律,从而构成习主席军事思想“后勤篇”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了科学真理性、理论创新性、实践指导性的高度统一。认真学习领会习主席关于后勤工作重要地位的新定位新论断,对于我们系统把握习主席军事后勤思想、对于正确理解政治建军改革强军,构建系统的军事后勤科学,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后勤,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思想观念的引领;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习主席指出:“强国强军必须强后勤。”“在强国强军进程中使命重大,在党、国家、军队事业发展中地位重要。”应当说,这是我党指导我军后勤建设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后勤地位作用的最新概括与理论升华。透过这些重要论述,不难得出后勤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笔者认为,应从这样三点来理解。
第一、后勤在战略上服务军队现代化建设
习主席赋予我军后勤的三大建设任务之一,就是建设服务部队现代化的后勤。这里体现的就是后勤工作历来的“服务性”。“服务性”是后勤在政治上、战略上的重要属性。大家知道,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是党和人民军队根本宗旨之所在。邓小平也曾指出:“现在一定要有一批人搞后勤工作。这些人要甘当无名英雄,勤勤恳恳,热心为大家服务。”显然,我军后勤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广大官兵服务,是我军后勤的根本宗旨,是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可以说,后勤的“服务性”是新时期最大的政治和战略问题,离开了服务性,我军后勤的性质就变了,党的事业特别是国防和军队也就失去了力量基础。后勤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实践活动,使党和军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使党在军队中保持着崇高的威望,使党对军队牢牢地行使着绝对领导,使党领导军队进行现代化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因此,服务性是后勤所表现出的主要属性,是后勤所体现的最高党性,是后勤贯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最坚定的行动。
毛主席指出,研究军队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问题,必须把后勤工作作为实现作战决心的物质基础和重要问题来对待。毛主席在长期指导我军后勤建设发展过程中,早就认识到军事后勤是战争指导至关重要的战略因素,关系着战争准备、进程和实施,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照顾前方和后方的物资消耗和补充、区别与联系,作为战略问题高度重视。他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分析战争力量对比、制定作战方针和作战计划时,总把后勤作为战略因素考虑在内。
新的形势下,我国利益遍布全球,要求安全保障紧紧跟上;军事力量走出去,后勤保障不但要跟上去甚至还必须先行一步。从后勤建设和能力现状看,既有战场建设总体滞后、战略投送走不动走不快走不远、卫勤救治能力弱等问题,也有管理上的跑冒滴漏、计划不周、闲置浪费、科学管理不到位等不足,还有政策制度上不配套、没跟上等差距。习主席以其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担当,在讲话中反复强调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后勤建设必须跟上,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不是按部就班,而是三步并作两步,甚至实施弯道超车。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后勤的战略服务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谋突破、图赶超,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后勤在战略上具有巨大凝聚力
习主席指出:“各级领导和机关要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要坚持士兵至上、基层第一,真正关心关爱士兵,始终把官兵的冷暖放在心上,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广大官兵在部队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习主席语重心长地说:后勤服务战斗力,说到底要服务部队官兵。我到部队调研都抽空到基层连队的宿舍、食堂、哨所看一看,了解战士们衣食冷暖、生活急难,要求在标准下尽量把战士生活搞得好一些。这些感人至深的话语,时刻都在感动着、凝聚着我们广大官兵的心,并化做广大官兵巨大的干劲,全身心投入到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去。
服务归根到底要体现到为部队官兵服务上。要深入了解部队需求、倾听官兵呼声,使各项工作接地气、暖人心,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各级领导每搞一次筹划、每办一件事情、每处理一个问题,既要向上看看,也要向下看看,把对上服务和对下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而对上服务最后要落实到对下服务中去,不能离基层远了、离—线远了、离官兵远了。
习主席如此地重视官兵生活问题、基层建设问题,是因为,关心群众生活,这是维护党和人民最高利益的表现,是国家稳定、人民稳定、军队稳定的前提,也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军队的生活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军队的稳定,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稳定。作为军队生活的直接保障者的后勤,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千方百计地改善官兵物质文化生活,扎扎实实地为部队排忧解难,以坚定部队信心,振奋部队精神,从而起到凝心聚力,鼓舞士气,稳定军心,增强部队战斗力。
众所周知,在22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和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我军后勤在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的英明领导下,先后保障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举世罕见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军后勤保障最困难、面对环境最险恶的时期,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所没有的,我军后勤广大官兵因饥饿严寒导致的非战斗伤亡比例全军最高。为保障我军大规模的抗日游击战争,我军后勤依托敌后根据地,办工厂、储粮秣、搞生产,满足了8年抗战需要。辽沈、淮海、平津和渡江4大战役,对于解放全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人民战争后勤最辉煌的时期,先后动员支前的民工859万人、担架13万副、大车和小车百余万辆、骡马百余万匹。举世瞩目的抗美援朝战争,面对美军对我后方补给线的全方位破坏,我军后勤部队用钢铁般的意志,建起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自此后,我军文明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闻明于天下。这些都起到了凝聚官兵斗志和意志的巨大作用。
第三、后勤在战略上具有极强威慑力
习主席指出:随着我国进一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国家利益和军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后勤建设越来越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赢得战略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力量。习主席还深刻地指出:长征期间,由于凶恶的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红军后勤保障遇到极大困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没有粮食和御寒衣物,大量减员。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同志谋划红军行军路线时,一个重要考虑就是看所去的地方能不能保障红军生存。显然,这在当时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战略问题。
毛主席早就指出:后勤保障工作不能只着眼小规模战争的需要,还要注重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建设。强调要加强我国战略后方建设,使之有更可靠的战略物质保障,这也是对敌人形成威慑的重要基础。历史实践表明,建国后,我军后勤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强后勤”,而强后勤的结果,就是为强军强国起到在战略上的“保证”作用。比如,起止于1964-1980年,三线建设,贯穿于三个五年计划当中,这是我国一次极大规模的经济和战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党中央和毛主席于上个世纪初,针对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建设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重点是在西北和西南,占当时国家总投资的40%,总金额2000多亿。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前线”的号令下,400万各界英雄儿女,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深山峡谷、大漠荒滩,肩挑人背,艰苦创业,用壮烈的青春、战天斗地的精神,创造了人世间一个又一个奇迹。不仅完成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技院所建设任务,而且国防基础设施和战备交通建设都得到极大改观。这在当时,对武装到牙齿的强大的美苏来说是一个“极大威慑”,以致他们未敢轻举妄动。
后勤成为一种威慑力量是人们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对后勤本质的一种新认识。按照以往人们对后勤的认识,后勤在敌对双方的较量中历来只不过是一种“保障”或“维持”力量。
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人们开始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思考后勤问题,逐步形成了一体化作战的新理念。
外军认为:在战争研究中,后勤与战略、战术是平等的,作战就是后勤,后勤也就是作战。在信息时代,后勤已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的保障手段,后勤与作战职能趋向一体化。一方面,把后勤保障能力作为确定作战目标的重要因素,就确定作战目标而言,后勤就是作战,作战就是后勤。另一方面,后勤保障计划与作战计划融为一体,将制定计划期间的一体化视为实施阶段对作战行动的支援,实际上是把后勤作为一个“主要的作战系统”。作战与后勤的关系从相互依存发展到了相互融合和一体化的新阶段。信息化战争中,后勤是一种新型的威慑力量。美军《联合作战后勤保障纲要》中指出,“威慑是国家军事战略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后勤部队,以及预备役后勤部队的启用,能在威慑方面起到一种关键性作用。后勤就是威慑力量”的观点。
总之,强国强军必须强后勤。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后勤建设必须跟上,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军后勤战线广大官兵一定要以时不我待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主席有关后勤工作重要性的论述,进一步提高对后勤工作的认识,全部身心地投入到后勤建设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