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虎魁
【摘 要】 目的:对比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与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哮喘患儿15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给予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各项临床指标消失时间及血氧饱和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96.20%显著高于对照组73.42%(P<0.05);观察组患儿反复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指标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照组(P<0.05)。结论: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及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优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临床意义显著。
【关键词】 空气压缩泵雾化 氧驱动雾化 小儿哮喘
小兒哮喘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呼吸道疾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若未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极易诱发小儿心力衰竭、呼吸道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患儿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雾化治疗是近年来治疗小儿哮喘的首选疗法,可有效改善炎症、支气管痉挛,起效快且副作用少。随着雾化疗法发展,雾化机种类繁多,雾化吸入方式也逐渐增多,合理的雾化吸入方式对治疗效果具有直接影响。本研究对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与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进行比较,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哮喘患儿15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观察组男45例,女34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08±1.25)岁;哮喘严重程度:中度55例,重度24例;病程2-7d,平均病程(2.68±0.56)d;对照组男42例,女35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02±1.48)岁;哮喘严重程度:中度57例,重度22例;病程2-8d,平均病程(2.71±0.49)d。纳入标准:符合小儿哮喘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肺疾病;②合并严重肝脏损伤;③合并支气管异物。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止咳、平喘、糖皮质激素、抗炎等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将2ml布地萘德和沙丁胺醇加入到0.9%浓度1ml生理盐水中,3岁以下患儿给予沙丁胺醇0.25ml,3岁以上患儿给予沙丁胺醇0.5ml,氧流量控制在5-7L/min,10-15min/次,2次/d,当药物停止喷出时停止吸入,关闭吸入器。对照组给予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用法及药物用量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各项临床指标消失时间及血氧饱和度。
临床疗效判定参照《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2]中哮喘患儿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儿治疗后哮喘发作明显减轻,咳嗽、哮喘等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呼吸平稳,可停用支气管扩张药物和激素药物;有效:患儿哮喘症状有所减轻仍需给予部分药物进行治疗;无效:临床症状物无明显变化或加重,需药物治疗。
1.4 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描述,使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均使用(x±s)描述,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
3 讨论
小儿哮喘是临床儿科常见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发病原因复杂,其发病机制与气道炎症反应、平滑肌痉挛等有关。临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止咳、平喘等基础疗法联合雾化吸入治疗。雾化吸入是临床常见的给药方式,可将较高浓度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儿病变部位,从而有效减少哮喘发作。相关研究表明[3],科学合理的雾化吸入方式是治疗小儿哮喘的关键所在。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与氧驱动雾化吸入两种给药方式均可将药物直接送至患儿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平喘止咳的作用[4]。但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时会产生较大噪音,且雾化气体具有一定刺激与冲力,易导致患儿产生焦虑、不安、抵触等情绪,降低其配合度,从而影响临床效果。氧驱动雾化吸入噪音小,对患儿刺激轻微,且可持续高浓度并快速缓解患儿缺氧状况,从而更利于患儿吸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提示,氧驱动雾化吸入临床效果更佳,可有效缩短病程,提高血氧饱和度。
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相比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效更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血氧饱和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俊丽.氧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4):115-117.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3):167-180.
[3]张翠平.氧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1):203-204.
[4]严建佳,钟秋兰,郑亚文.氧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J].临床医学,2016,36(8):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