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吉 李万荣
【摘 要】 目的:本文就急性胆囊炎患者采用不同术式治疗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40例,分为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n=70)及实施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n=70),对两组患者手术观察指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较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低(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治愈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及细菌侵袭导致的一组胆囊炎症[1],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院采用不同术式对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4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予以手术治疗,取得了不同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肝胆外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中随机抽样140例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全部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诊断后均符合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2]。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按照术式的不同将14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70例,其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7:43,最低年龄为18岁,最高年龄为76岁,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7.43±5.36)岁;最短病程为3h,最长病程为7d,平均病程为(3.16±1.25)d。对照组患者70例,其中男女患者比例为31:39,最低年龄为17岁,最高年龄为79岁,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8.62±4.84)岁;最短病程为4h,最长病程为6d,平均病程为(2.94±1.16)d。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后P>0.05,可做进一步的对比与研究。
1.2 方法
觀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针对7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实施全身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帮助和指导患者取头高脚低位,保持身体向左侧微微倾斜,待麻醉生效后,灌入CO2建立人工气腹,并将气腹内压维持在12-13mmHg,对患者胆囊病灶进行监测和探查后分离粘连,保证胆囊三角区的暴露的充分性,结合解刨的难易程度用顺行、逆行或顺逆结合的方式将胆囊予以切除[2]。一旦手术过程中出现粘连无法顺利分离的情况,需适时中转为开腹手术,切除胆囊后,闭合手术切口。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按照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操作步骤进行胆囊切除治疗[3]。
1.3 观察指标
对13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采用不同术式治疗期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同时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术式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对比。
1.4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13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采用不同术式治疗期间形成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和处理。各项手术观察指标采用(x±s)表示,并采用t对组间差异性进行检验,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 [n(%)] 表示,并采用卡方对组间差异性进行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组间手术观察指标对比
据统计,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后,与接受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 组间治疗效果对比
据统计,70例观察组急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期间共有1例患者因胆囊三角区冷冻样粘连分离困难中转为开腹手术,占1.43%。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全部康复出院,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100%。
对照组的7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实施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期间,共有4例患者因中毒性休克合并肾衰竭死亡,死亡率为5.71%,剩余6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全部康复出院,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94.29%。
两组急性胆囊炎患者接受不同术式治疗后,组间临床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176,P<0.05)。
2.3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据统计,观察组的70例患者在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期间,共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并发切口感染,1例患者并发胆瘘,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29%。
对照组的70例患者在接受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期间,共有1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5例患者并发切口感染,3例患者并发腹腔感染,1例患者并发胆瘘,1例患者并发败血症,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检验后存在显著性差异(X2=4.1551,P<0.05)。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作为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痛感强等特点,恶心、呕吐、右上腹痛是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典型表现,不仅使患者饱受折磨,还对患者的消化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如果未及时接受对症治疗,极容易引起肝脓肿、胆囊内瘘及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4],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作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术式,临床治愈率和安全性较高。随着现代医疗检查设备的优化、创新和应用,胆囊切除术已进入微创时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一种新术式,手术医生可以在腹腔镜技术下更加清晰和准确的对患者的胆囊病灶予以监测[5],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更加安全、便捷、恢复快、创伤小等特点。对于身体机能较差、骨质疏松明显的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和可靠的治疗方式[6]。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结合所得研究结果,前者较比后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手术观察指标明显更为理想,前者的临床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及4.29%,较比后者的临床治愈率94.29%及并发症发生率14.29%明显更优,组间差异经检验后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相比,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更具有优越性。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最大程度上预防和控制了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及胆瘘等并发症的发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损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术式和手段。值得予以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但是本次研究受病例数量及研究时间的限制,尚存在诸多的不足,随着医学实践的深入发展和创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够作为临床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术式,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比较[J].四川医学,2011,32(11):1703-1705.
[2] 俞海波,陈海川,肖竣等.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对比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6,31(7):573-575.
[3] 周大昕,畅智慧,马羽佳等.超声联合透视引導经皮穿刺引流治疗急性胆囊炎[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11):777-779,804.
[4] 李华丽,梁雪,魏伟等.开腹取石保胆术与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与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73-75.
[5] 杨立成,陈武强,姚国忠等.腹腔镜多孔法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4):358-359.
[6] 刘海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对比分析[J].医学综述,2012,18(19):3313-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