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有没有那样一首歌,每次听到,会让你熟稔到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有的,那应该是《一分钱》和《娃哈哈》;有没有那样一首歌,每当吟唱,会让你禁不住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有的,那应该是《国际歌》;有没有那样一首歌,每当唱起,会唤醒你内心的激情和爱恋?有的,就是《歌唱祖国》;有没有那样一首歌,每唱一遍,就会舒展你全身的每个细胞,有的,就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马国俊先生面带微笑,似乎是在自言自语,罗列着从小深刻影响自己的那一首首歌曲。
似乎是沉浸于自己的某一思绪,良久,马国俊先生又说到:“于音乐,我一直心存一种虔诚,觉得是洗礼心灵的神圣的艺术,它不是颜色,却能让人眼前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有大海的蓝,有夜晚的黑,有火焰的红,有冰雪的白。它没有形状,却能表现出粗狂的山塬,柔软的河流,还有圆润和锋利的物象……”是的,他是善于揣摩人的心理的,至少他明白我想知道他和音樂的相伴之路是怎样走过的。
一枚果子
秋色尚暖。
如果说上天赋予季节的秋天收获大地的丰硕果实,那么,生活赋予马国俊先生人生金秋时节的收获之一应该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可爱的固原》马国俊声乐作品音乐会。
2016年9月20日晚,固原市会议中心华灯璀璨,歌声悠扬。由中共固原市委宣传部、宁夏音乐家协会主办,固原市文联、固原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承办,固原市音乐家协会、宁夏师范学院音舞学院、固原市群艺馆协办的马国俊声乐作品音乐会召开。这是一枚凝结着马国俊先生心血和智慧的果子,是他奉献给家乡的一份特殊的礼物。历时一年之久,这场音乐的盛宴在西海固大地上演。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掌声雷动。
音乐会选取马国俊先生具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18首,有合唱,男女独唱。当《话固原》《六盘山颂》《长城塬》《可爱的固原》等歌曲熟悉的旋律想起,舞台背景也随之出现固原的山川大地以及标志性建筑……观众时而静息倾听,时而轻声吟唱……当发丝整洁、西服笔挺、面带微笑的马国俊先生被主持人邀请上台时,观众呼声顿起,舞台中央的马国俊先生和主持人随即被献上的一束束鲜花簇拥。歌声与微笑,掌声和鲜花,在九月的夜晚,在西海固的天空,一并向马国俊先生致意。从事音乐工作四十多年,上台指挥、伴奏无数次的他,这一刻,站在舞台,拿着话筒的手却有微微的颤抖,声音也有微微的颤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标榜取宠,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他内心的炽热和执着——从小就喜欢音乐,没想到命运垂青,让自己真正走上音乐的道路。热爱家乡,缘于爱,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一生的功课。
花甲已过,却不见衰老的痕迹。也许正如他所言:不断做事的过程,能带来货真价实的快乐,令人不知老之将至。说得多好。
这样一个夜晚,旋律声声,响在固原人民耳畔,响在马国俊先生心中,响在他热爱的故乡大地。歌声飘过城市,花儿漫过山野,音乐人的情思在广阔的天空游荡,那些创作的情景似乎重现,痛苦、焦灼、愉悦并存,而当多年来的夙愿成真,除了感慨和激动,马国俊先生内心涌动的依然是对音乐事业的热爱,这份不能轻易言说的爱,正是他经历了长期努力和积累,沉淀在心底的情感。
舞台落下帷幕。喧嚣淡远。灯火渐熄。
夜空深邃,星光闪烁。
回想马国俊先生的言行举止,我心底不由冒出一句:音乐人永远是年轻!
戏音,还有胡胡
时光回溯。
像几乎所有的西海固农村孩子一样,马国俊先生的童年生活是伴着土坷垃、泥巴、柴草度过的,时尚的玩具、精美的书本、美味的零食在和他一样的农村孩子心目中没有任何概念。在家里,忙碌的父母一般顾不得细心照顾孩子,好在那时候不像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那时,家里兄弟姊妹多,大的看管小的,小的互相追逐嬉耍,农家简陋的院落内外,鸡鸣狗叫,孩子们哭喊说笑,散漫温暖的生活场景徐徐铺陈。马国俊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在简陋的村小学,他没念多少书,最多也是学会了简单的数字加减法,识得了有限的汉字,能背几首古诗而已。
农闲时节,大都是寒冷的冬天,忙惯了庄稼的父老乡亲们闲不住,开始热火朝天张罗村里的戏班子。这对孩子们单调乏味的生活来说,真是让他们兴奋的事。马国俊和一帮流着鼻涕的小伙伴挤在临时当作排练室的生产队看护羊只的房子外面,隔着小小的窗户向里望去。土炕上盘腿坐着的,炕沿前蹲着的,地上站着的,敲锣打鼓,拉胡胡,练唱腔,乡村简单的戏班子排练热热闹闹进行着。小伙伴们看得着了迷,甚至忘记了冬日的寒冷。马国俊更是沉迷其中,他的大哥、二哥都是戏班子成员。大哥是学打鼓的,二哥学打大锣和梆子,这让他羡慕不已。而拉头把胡胡(板胡)的马先生,在马国俊童年的心目中是个神奇的人物。他能拉能唱,说戏导戏,声情并茂。至今忆起,马国俊先生仍是赞叹不已,说当年的马先生无疑是对自己进行了音乐启蒙的老师。不知道戏班子的各种名堂,不懂戏文,但就是爱听、爱看,马国俊觉得那戏音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实在喜欢的不行,自己就学着做胡胡。说起这些往事,马国俊先生朗声大笑。那时候没条件啊,只能绞尽脑汁想办法来做,先不管做成到底能用不能用,反正就是想做。制作过程是把一根比较坚硬的木棍用刀具刮成胡胡杆的样子,用烧红的铁筷子在杆子上面烫出两个轴眼来,把轴眼用木锉慢慢锉大锉圆,然后把用木棍做好的琴轴上好。还缺少重要的两部分:胡胡头和胡弦。自己本事有限,就去找会木工活的侄子,帮忙用木头片做成了一个六边形的胡胡头,但还有个难题,胡胡头一面要用皮子包上,上了琴弦才可发音。找不上合适的皮子,干脆就地取材,家里刚好杀了猪,把猪尿脬晾干后剪下一半蒙上去,再用细麻绳扎紧,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心里也激动!又到那个马先生家里要了两根弦上好,用一小截铅笔当作琴码放上去。咦!胡胡竟然做成了!遗憾的是,这把自己辛苦做成的胡胡没能发出一声好听的声音却夭折了,蒙在胡胡头的猪尿脬因干裂紧绷很快就破了……说到这里,我们都笑了。马国俊先生扶了扶眼镜,抿一口清茶:“我不至一次提说这些细节,是因为真的刻骨铭心,那乡村戏班子的锣鼓敲响,戏音传出很远很远,我觉得自己也被带着飘出很远,感觉特别好,特别入迷和享受。”那把用尽自己智慧和心血却未曾拉响的胡胡被马国俊搁在屋角,时间久了,上面落满了灰尘,但他舍不得当作废物丢弃,一直留着。那是一个乡村少年的一种情结,也许别人无法理解,但他自己一直铭记那份充盈心间的痴迷。多年以后回望,故乡的味道袅袅飘绕心头,父母的音容愈加清晰,村庄的戏音响在耳畔,而那胡胡,犹在墙角静默,孤独而深情地诉说一个乡村少年的梦想……
苦乐相伴求学路
1970年,马国俊被学校推荐上三营中学。陈少先老师发现马国俊能拉会唱,便让他进了学校宣传队,还让他当乐队队长。当时,贺勤仪老师带音乐,二胡拉得特别好。马国俊最喜欢上音乐课,他常常被贺老师的歌声陶醉。贺老师指导宣传队的学生排练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林海雪原》等戏目中的经典唱词、动作,到现在马国俊都了然于心,还时不时吼几声。这一时期,学校整体氛围好,马国俊各门文化课成绩也不错。贺老师看他喜欢音乐,喜欢拉二胡,而且悟性也好,就开始教他拉二胡,拉了一段时间,进步很快,文化课成绩却明显下降了。初中三年学习结束,因为各种原因,马国俊没能继续上高中读书,而是回家劳动,这在他是多么不情愿的事啊!在家劳动了一段时间后,马国俊又有了读书的机会。1973年9月,通过参加考试,他走进了固原民族师范的大门,分在音乐侧重班学习,赵文信老师带课。其时,他才开始正式识谱。赵文信老师严谨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在赵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马国俊在识谱练声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才开始真正思考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当他意识到自己一生可能就要与音乐结缘而行时,他才惊叹:这接近灵魂本质的抽象的东西,并不只是会拉胡胡会唱歌子会弹琴而已!要想有所收获,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在师范两年,他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有了更高的追求,于是,他不放过任何可以学习的时间,如饥似渴,以求得任何一点哪怕小小的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马国俊在声乐方面掌握了一些技巧,脚踏风琴也弹得不错,乐理知识方面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两年师范生活结束,当大家都准备回乡下学校教书时,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马国俊身上,他被学校通知留校任教,这既让他高兴,又感到忐忑。高兴的是留校任教,自己学的音乐专业可以有展示发挥的空间,忐忑的是自己才学了极少的一点,怎么可以带学生。老师看出了他的疑虑,鼓励他,给他打气,让他树立自信,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好。就这样,马国俊成了固原师范学校的一名音乐老师。1976年到1980年,这几年时间,他一边跟着之前的老师学习,一边带课,并积极参与组织学校的各种音乐活动和赛事,将课堂和音乐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对于他自己和学生,都得到了最好的历练和提高。
1981年,马国俊借调到固原剧团工作了三个月,又吸收了一些新鲜血液。再回到学校上课,他开始思考音乐创作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满足于模仿了。他感知到,创作是音乐发展的主要动力,他太需要创作了。1982年8月,他争取到去中国音乐学院进修的机会,这可真是命运垂青他的好事。第一次去北京,况且是那么高大上的地方,还未出发,马国俊就感到了不安,但又充满无限期待,期待新的学习生活,期待收获更多。
在音乐学院的学习生活是充实的,但也充满艰辛。学校没住处,马国俊去找了曾在固原师范工作过的北京知青高宏宇老师,当时高老师已调回北京。高老师一家人对马国俊热情相助,提供了一间闲置的小房子作为住处,这份恩情让他一直铭记心间,当然,他们之间的友谊也一直延续至今。学习期间,全国著名词作家宋小明老师担任班主任,著名曲作家温中甲老师、石夫老师授课。由于基础薄弱,马国俊学起来比较吃力,但几位老师的博学和才华以及对他的鼓励和看重,深深激发和打动着他,来自内心深处的动力让他不由自主地勤勉和刻苦,在无比向往的知识殿堂,在才化横溢的尊师面前,马国俊谦卑认真,几乎是不分昼夜地汲取自身需要的养份。时光流逝,当年如饥似渴求学的青年已过花甲之年,回首往昔,马国俊先生感慨颇多,旧梦依稀,京城,音乐学院,多少喜乐多少泪水相伴,那些萦绕在耳畔的旋律,那些回响在心底的乐音,那些熟稔的唱腔,那些不厌其煩的教导,一一复苏……
那些闪耀的星子
1984年,马国俊创作的歌曲《请喝碗山里的黄米酒》在《宁夏歌声》发表,在全区音乐界引起好评,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作品,心中的激动不言自明。1985年,他和李光宁老师合写固原民族师范校歌。1986年,声乐套曲《六盘之路》创作完成并发表。1989年,和何泳老师合作的大型音乐诗画《高崖小草》获宁夏首届师范大中专院校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大型民族歌舞剧《花儿故乡》(张明公编剧,马国俊作曲)获宁夏五个一工程奖。大型花儿音乐广播连续剧获宁夏旅游文化博览会创意金奖。编著出版歌曲集《六盘情韵》。编创出版光碟《六盘情韵》《六盘花儿飘》和广播剧《六盘山花儿留住你》三套。
……
不能否认,这些成绩的取得,浸洒着马国俊的心血和汗水。谈论起那些创作过程,马国俊先生时有冲动,声音大起来,还有手势比划。这样的时刻,使人感受到眼前的他与实际年龄相差甚远。思维敏捷,语言活泼,动作自如,表情丰富,也许,作为一个音乐人,一个歌曲编创者,他的生命里已注入与音乐相关的诸多元素,正因为如此,他是有激情和活力的,他热爱并为之努力,他付出也收获。他是有想法的,在熟悉而亲切的故土上挖掘适合自己的音乐素材,在陌生而新鲜的远方寻找创作灵感。如果说求学的道路上,因为机遇和缘分,他碰上的那些热心而多才的老师是明灯,是路标,为他指点方向和迷津,而后来,他事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和他并肩作战的家人、同事、朋友,对他倾心相助,鼎力支持,那一串串名字,他又怎么敢轻易忘记呢。那是厚望和希冀,不可辜负。
马国俊先生一直记得妻子负重照顾老人孩子,而让他心无旁骛安心学习创作的日子,像许多成功的男人一样,他身后陪着的是一位贤妻良母,也是一位对事业有追求的女性,妻子支持看重他,是因为觉得他是有潜力的,可发展的,所以她宁可自己多吃点苦,也要全力支持丈夫,每当马国俊取得哪怕一点小小的成绩,妻子必是最高兴的,他们总是一起分享着勤劳付出所换取的成果。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尤以何泳老师为最,何老师是马国俊的好搭档,他们两个似乎总是能一拍即合,不管是在学校办公室,家里,还是外面的小饭馆,亦或散步路上,聊着聊着,灵感来了,一个随即吟出了歌词,一个跟着哼出了曲调,好多歌曲的雏形就是这么产生的,比如《宁夏是一树红牡丹》(获全国歌曲创作三等奖),《高崖小草》《祖国在我心中装》都是何泳老师作词。
马国俊先生忘不了同事们对他的厚爱和支持。不管是外出求学还是在校任教,同事们对他呵护有加,这也是当年固原民族师范的优良传统,上到学校领导,下至每一位教师,都特别赏识人才,而马国俊在大家心目中,就是人才。
有老前辈的扶持,有家人、同事友人的支持,有领导的器重,马国俊总觉得自己要更加努力,也许,这是最关键的因素,努力,一步一步,并不曾轻易停下来,所以脚下的路越走越宽。
聊及创作过程中的苦与乐,马国俊先生感慨颇多。他说,依个人经验,歌曲创作其实并不是技法和技巧的一味堆积,有时候,一首作品或许会因为某一因素会一笔而就,但更多时候是一种非常痛苦的过程。他在创作歌曲《源远流长的歌》时就有如此体会。那首曲子耗时近两年,多次易稿才完成。创作过程中,某些细节就是表达不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由于当时歌曲创作跟风比较严重,一会儿“西北风”,一会儿“东南风”,一会儿“港台风”,这些因素时刻影响着他的创作思路,但考虑到自己创作的曲子是比较严肃的怀旧歌曲,不可受任何风格或流派的影响,所以,断断续续,写写停停,一直不能定稿。直到宁夏举行庆祝建党70周年征集歌曲评奖活动,他才再度审视,多方征求修改意见后得以完成并参加活动。虽然歌曲最后被评为三等奖,但马国俊还是感到了由衷的喜悦,因为这是他耗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次创作。歌曲还被推选为庆祝建党70周年专题电视晚会歌曲,在宁夏电视台播出。每当心底响起熟悉的旋律,那创作的过程就铺陈开来,无比清晰于眼前,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也在慢慢升华,正如何泳老师所写歌词:歌中有古老的传说,歌中有祖先的誓言,歌中有游子的泪水,歌中有母亲的期盼,歌中有奔流的血液,歌中有暖人的情感,歌中有父辈的足迹,歌中有先烈的呼唤……总会让人热泪盈眶。
而马国俊先生创作《话固原》时的情形,又恰似灵光一现,乐感十足,文思泉涌。这是一首浓墨重彩表现固原历史文化的歌曲。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著名儿童歌曲作曲家潘振声老师曾和马国俊交流过,可以以西海固地区的秦腔腔调为基础,创作一首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的歌曲,那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后来,马国俊先生一度琢磨过怎么创作这样一首歌曲。但直到2008年,固原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又提及要创作这样一首歌曲,他的那根神经弦再次被触动, 某日,他一气呵成,完成了曲子《话固原》(文英、志贤词)。完成之后,自我感觉还可以,就去找宣传部的几位同志,并且试唱给他们听,大家都觉得不错,旋律豪迈、大气,能够表现固原人的情怀,体现固原的历史文化。很快,音乐录制出来了,效果相当不错,大家都很激动,马国俊自己也觉得完成了一个任务,了了一桩心愿。后来,这首歌在西北艺术节歌曲征集评奖中获得三等奖,并被固原市多家单位排练成歌伴舞,参加宁夏区的各种演出,屡屡获奖。
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宁夏音乐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也曾连续担任两届固原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马国俊觉得这些名称更多承担的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他也曾获得宁夏区学校藝术教育先进个人,固原市首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固原市十佳”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固原市“德艺双馨”荣誉称号……这些围绕在头上的荣誉和光环,让马国俊先生时时警醒,不能沉迷于已有的成绩,作为固原市音乐界的带头人,肩上的担子更重。每年元旦、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的音乐活动,马国俊先生要组织音协的人共同参与。他也热心参与中小学校合唱队的组建和培训,发现并培养音乐人才。
马国俊说,自己喜欢音乐,并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还努力在路上。虽然创作的许多歌曲发表、出版、演出,但并没有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无止境吧。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向更高的艺术境界靠近,是自己当须努力的。
祝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