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霞 兀 婷 李武玲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兀 婷(1981-),女,山西太原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李武玲(1985-),女,山西万荣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山西地处我国中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十二五”期间,山西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2.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 755.05亿元。进入“十三五”后,山西确定了“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人均出游率、旅游就业力争翻一番”的目标。2016年,山西旅游总收入4 247.12亿元,同比增长23.19%,在全国排名第15,与广东、江苏等省份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旅游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山西应发挥优势,摒弃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争取使旅游业迈上新的台阶。
1.良好的区位条件。山西位于中部地区,东与山东相连,南与河南相接,西与陕西相通,北与内蒙古相邻。在传统区域划分中,山西的地理区位被认为是“不东不西”。而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这种“不东不西”的传统区域定位成为山西的优势,承东启西、串北连南的地理区位使其成为连接东西南北相关省份的桥梁与纽带。
2.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山西自古有“表里山河”的美誉,周界多被山河所环绕。山西境内山体众多,著名的有五台山、北武当山、绵山、恒山、霍山、五老峰等。这些山体适宜人类闲暇时攀登游览,是避暑的好地方。山西境内水体资源丰富,黄河流经山西,留下了壶口瀑布等著名的水体景观。山西境内流程超过65公里的河流包括汾河、桑干河、漳河等有40余条,河流流经山川地区,山水交融,形成了著名的太行大峡谷等自然景观。
3.多元的人文旅游资源。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三晋大地上拥有丰富多元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第一,古建、雕塑、壁画。山西是全国著名的文物大省,是现存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古代彩塑、古代壁画数量在全国均位居榜首。悬空寺、五台山佛光寺与南禅寺、应县木塔、永乐宫、晋祠、广胜寺、普救寺等文物古迹在建筑、彩塑、壁画方面独具特色。第二,根祖文化旅游资源。芮城西侯度遗址、丁村文化遗址、峙峪文化遗址、临汾尧庙、洪洞大槐树以及关帝庙是著名的根祖文化遗址、祭祖圣地。第三,晋商文化旅游资源。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财力增加后回到祖籍修建房屋,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如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王家大院等,现今这些大院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其中以平遥古城与乔家大院最为著名,建筑、民俗、饮食、节庆等成为晋商文化资源的主要吸引力。除此之外,山西还拥有丰富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4.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响应国家号召,山西省旅游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旅游合作,让世界各地游客了解山西、熟悉山西,从而走进山西。2015年8月至今,山西省旅游局共举办了三届“一带一路”古城古镇文化旅游活动及国际旅行商采购大会,推介山西的古城古镇。2017年2月,山西首趟中欧班列从太原出发,实现了从山西到欧洲直达的“零”的突破。2017年5月,由山西省政府组织的“山西品牌丝路行”活动在印度尼西亚拉开帷幕。目前,该活动已在“一带一路”沿线9个国家成功举办,《粉墨春秋》《千手观音》剧组赴10余个国家交流演出。山西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家旅游局“一带一路”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政府的支持为山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旅游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地形、资金等因素制约,使得山西旅游设施建设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很难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旅游设施的要求。第一,交通设施方面。游客到达山西后,最主要的交通道路依靠的是公路,公路成本相对铁路较高,但比较自由和方便。目前,山西的景区并没有完全实现公路覆盖,佛教圣地五台山虽有公路相通,但经常发生堵车情况,降低了人们的旅游体验。第二,景区设施建设方面。各地景区设施建设不均衡,世界遗产、5A级旅游景区的设施建设明显优于其他景区。景区内部的旅游服务设施未能及时更新换代,影响了景区形象。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游客,景区内部的通讯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外币兑换点、小交通、讲解服务自助工具等旅游服务设施亟须完善。
2.旅游市场不够规范。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颁布后,山西的旅游市场得到了有效净化,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零负团费”现象屡禁不止,低价竞争愈演愈烈;旅游活动中强迫消费、欺骗消费的现象未能彻底杜绝;旅行社、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水平较低;导游人员的薪酬制度、聘用制度、休假制度仍不合理,自身权益很难得到保障;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违规经营现象依然存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实施,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来到山西,旅游市场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解决,将会给游客带来不良旅游体验,降低山西在游客心目中的满意度与美誉度,削弱山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竞争力。
3.旅游专业人才缺乏。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与2015年、2016年“丝绸之路”旅游年活动的举办,“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正式实施阶段。随着山西省政府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的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山西之间的游客往来、旅游合作会逐渐增多,相互之间的文化、语言以及风俗习惯差异会成为互动交流的障碍,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人才进行旅游服务。目前,山西还没有做好“一带一路”旅游人才对接准备,专业服务人员的数量亟待增加。
1.更广阔的客源市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的沿海港口出发,由南海到达印度洋、南太平洋,从印度洋再到达欧洲,途经多个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欧亚大陆,所涉及的国家总人口多达30亿,市场潜力巨大。国家旅游局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吸引沿线国家8 500万人次游客,带来1 1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愿景与行动》中提到,“一带一路”国内省份主要包括新疆、陕西、内蒙古、上海、浙江、广东等18个省份,这些省份包括西部地区、山西相邻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这将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山西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省份进行区域旅游合作,互送客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更便利的联通设施。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与沿线国家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根本保障是交通基础设施的联通,这是双方游客实现位移的基本要求。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血脉经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交通环境将会有很大的改善,游客进入山西旅游市场将更加便利,这为双方互送客源提供了可能性。便利的联通设施使得山西可以与相邻国家与地区进行通力合作,整合互补性较强的旅游资源,形成跨国、跨省的精品旅游线路,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3.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方向。经过多年发展,山西旅游业已初具规模,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山西旅游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与条件。但山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旅游产品的功能有待完善。目前,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游客所需的是参与性、体验性强的综合性旅游产品,而山西市场上的旅游产品仍然是以观光游览为主。二是景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在旅游厕所条件不达标、景观介绍仅有中文语种、旅游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三是景区管理体制不畅,多头管理现象仍然存在,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为山西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山西应设计出“一带一路”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产品功能;增加投资,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旅游市场;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快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1.省内“一带一路”旅游资源亟须新整合。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经济强省。目前,山西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综合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一带一路”旅游资源的整合也不够。虽然在宣传与推介过程中,山西对与沿线国家共同的文化基础进行了研究,主打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古城古镇”以及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晋商文化旅游资源,但这种资源是碎片化的,未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类同或关联的古城古镇资源、晋商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与优化,这成为山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制约因素。
2.对接“一带一路”的旅游产品有待新开发。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丝路旅游将逐步成为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幅员辽阔,旅游消费形式多样,消费层级差异明显,这对山西开发针对性的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山西所开发的旅游产品要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文化与娱乐并重,这样才能适销对路。随着《愿景与行动》的实施与推进,山西应对“一带一路”旅游产品进行深化和升级,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游客提供服务。
3.“一带一路”旅游品牌美誉度尚需新提升。文化品牌是彰显存在感的强烈符号,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实力。山西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将厚重的文化转化为旅游生产力,形成旅游产业的文化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山西尚未形成“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品牌,这削弱了旅游业的竞争力。因此,山西需要打造“一带一路”旅游品牌,设计相关旅游线路与旅游项目,这也是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对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旅游品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
4.“一带一路”旅游产业适用性人才亟待新“血液”。目前山西旅游人才具有以下特征:从年龄看,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年龄在26岁至35岁之间,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年龄多低于25岁,且人员流动性较高;从学历看,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的从业人员多为大专学历,本科学历只占到20%左右,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企业的需要;从外语程度看,只有8%左右的员工表示熟练掌握英语,多达46%的员工表示不会英文,其他语种的调查结果更不容乐观。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山西旅游业与“一带一路”旅游市场的对接。
山西旅游业进行“供给侧改革”是为了通过结构性改革,解决供需矛盾,最终推动旅游业发展。为更好地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应通过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建立供需相匹配的新型旅游产业结构。首先,以智慧旅游建设为契机,重点推动主要旅游城市以及各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强化其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其次,进一步加快机场、高铁、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形成地区与地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交通无缝换乘对接,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最后,培育知名市场主体——旅游企业。旅行社为游客提供新型、多样的旅游产品;景区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接待、讲解服务;酒店为游客提供人性化的住宿服务。同时,将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等相关产业链进行连接,通过拓展新型业态,刺激游客需求。
《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要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山西应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利用便利的交通与优势区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省份进行跨区域合作。首先,成立山西“一带一路”区域旅游合作管理委员会,制定完善的合作制度与监管制度,从制度上为山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省份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保障,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其次,应与中部地区省份进行区域旅游合作,利用核心旅游资源的互补功能,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增强旅游吸引力,提升旅游竞争力。处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运城、渭南、三门峡之间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以黄河为纽带,打造区域品牌旅游形象,联合对外宣传营销。最后,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省份互通有无,互送客源。通过“走出去”,举办推广活动,提升山西旅游资源、旅游品牌的知名度;通过“引进来”,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省份的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走进山西,了解山西。
旅游业是关联性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市场上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与工业、旅游业与农业等相互融合发展已屡见不鲜。山西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应通过跨界融合,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共同的文化认知、畅通的文化交流是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山西作为石器文化的集中地、佛教文化的首善地、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古木建筑的博物馆,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著称于世。因此,山西应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重点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古城文化、晋商文化与根祖文化;同时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在接待过程中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促进相互之间的文化了解与认同,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民间文化交流作用。
在对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山西应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构建现代旅游体验新平台。山西旅游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包括信息与资讯发布平台、旅游服务质量监控平台、智慧旅游体验平台等。利用信息与资讯发布平台,可以动态地展示山西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省份的游客可以及时、便捷地获取有效的旅游信息,从而激发其出游欲望。利用旅游服务质量监控平台,可以基于数据分析,对旅游企业的接待数量与服务质量进行了解、监督,也可为游客及时反馈信息、监督旅游服务质量提供便利。此外,由于智慧旅游的建设无法全面铺开,山西应在重点旅游城市与知名景区进行试点,建设智慧旅游体验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景区APP等载体,使游客可以自主完成旅游。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是山西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创造良好旅游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首先,健全旅游市场监管制度。有关部门要落实旅游监管职责,严格执行监管制度,保证监管的有效性。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梳理游客反映最突出、意见最集中、严重损害旅游形象和市场秩序的问题,采取警告、限期整改、处罚等方式,严厉打击旅游市场上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再次,创新旅游市场监管手段。山西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对旅游市场秩序实行全方位监管,疏通监管渠道,确保信息的及时反馈,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中的重要作用,把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整合好、发挥好、利用好,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其服务质量。
旅游设施是旅游企业进行接待、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是游客完成旅游活动、形成完整旅游体验的基本要求。山西应注重完善旅游设施建设,优化旅游服务环境。首先,完善交通运输网。一是增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通航班数量,利用太原武宿机场、忻州五台山机场、大同机场等作为游客进入山西的中转地,保证游客可以“进得来”“出得去”。二是与“一带一路”国内省份合作,开通“一带一路”高铁专线,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快速位移需求。三是在省内按照“一带一路”专线产品要求,完善公路交通,保障旅游城市之间、景区之间的公路畅通。其次,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在游客较为集中的中转地,设立旅游集散中心,并从设计布局、咨询服务、资料配备、文字介绍、交通指引、车辆服务等方面完善其功能。再次,完善景区设施建设。客流量的增加对景区设施的承载量与功能配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西的知名景区应合理预估游客数量,完善设施配备。同时,应对导识服务设施进行检查、养护、更新,确保“一带一路”沿线游客在景区内可以实现无障碍旅游。最后,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应按照国家“厕所革命”的要求,在旅游公路沿线、知名景区、旅游餐馆等场所,对旅游厕所进行重新修建与改进,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满足国内外游客需求。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游客进入山西旅游。为了更好地对境外游客进行服务,应积极培养对接“一带一路”的旅游人才。首先,对旅游企业在岗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尽可能掌握基本的语言交流技能,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民俗。其次,山西高校应着力培养对接“一带一路”的复合型、适用性旅游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英语以及小语种等相关课程,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客源国概况课程。同时,建立与沿线国家的教学交流机制,以期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山西旅游业只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借助市场活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进一步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从而带动山西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增涛,赵 鸣.“一带一路”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战略,2016(1).
[2]张广宇.“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思考[J].战略与决策,2016(3).
[3]屈时雨,洪 敏,刘 杰.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湖南开放强省建设[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