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2017-04-11 11:10云南省昭通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昭通市新闻出版影视

文 云南省昭通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

赵廷臣 云南省昭通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公共文化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载体,是新形势下服务群众的重要媒介。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在新形势下,抓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公共文化工作对正确引导舆论、密切党群关系、丰富文化生活、加快构建现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云南省昭通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实现“六大转变”

“十二五”时期,昭通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突出一个主题,实施三大战略、推进四项工程、实现五个目标”的总体思路,各项工作取得良好进展,从全省第二方阵“弯道超车”到第一方阵,实现了“六大转变”。

新闻宣传由注重内宣向内宣外宣并重转变。昭通市广电媒体在宣传的过程中加强舆论引导,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推进节目精品化和栏目品牌化建设,不断提高栏目、节目质量,进一步加强与中央、省级媒体的沟通联系,实现了由注重内宣向内宣外宣并重转变。五年来,昭通市在中央台、省台播出新闻8338条,播出质量数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其中270件作品分别获国家、省广播电视奖和云南新闻奖,获奖作品质量和数量位居云南省前列。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由注重城市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在抓好城市广播影视数字化、高清化、双向化改造的同时,把服务重点和着力点更多地投向广大农村,积极争取资金,相继组织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广播电视本地节目全覆盖、应急广播村村响、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五项”工程及广播电视设备升级改造。其中,为23000户农村特困户安装户户通接收设备,解决了农村群众收听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进一步保障了农村地区群众享有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实现了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由注重城市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广播影视事业由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文化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手抓事业繁荣,一手抓产业发展。通过资源整合、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等举措,巩固提升了网络传输、传媒广播等传统产业,积极开拓互联网、数字电影放映等新兴产业。特别是广播电视本地节目“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了乡镇有线无线用户。

产品供给由政府单一渠道向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转变。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广播影视加快发展的视线模式,在成功对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电台鹤都之声、电视台昭数财经进行市场性开发运营后,创造性地采取“市长+市场”“公益+经营”的形式对公共文化事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建设和运营,与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合作实施本地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城市数字影院建设,使全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行业管理由重专项整治向全方位常态化依法治理转变。严格落实安全播出各项制度和规定,全面加强监测监管,建成了全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控制平台,确保了全市广播电视安全优质传输和播出。全方位常态化依法治理确保了广播电视主流媒体频率、频道资源的规范化、合法化,下发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备案审批程序,净化了广播电视视听环境。

队伍建设由注重业务培养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转变。一方面,重视人才培养,抓好新闻采编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综合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全市广播影视系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复合型人才格局初步形成。另一方面,全市广播影视新闻工作者深入群众、扎根基层、走村入户,努力搞好调研、扶贫、维稳、采访、宣传报道,使广播电视节目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抢抓“三大机遇”应对“三大挑战”

“十二五”期间,昭通市抢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三大机遇”,沉着应对体制机制不顺、新型媒体冲击、人才紧缺的“三大挑战”,紧紧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阅图书”的基本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权益,探索符合昭通经济发展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的新路径。

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遇,探索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新路径。首先,探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新模式。采取行政推动方式,按照“政府补贴、群众自愿、企业参与”原则,充分利用群众原有可继续使用的接收天线、高频头等附属设备,解决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其次,探索“全覆盖”工程运维新机制。一方面,市、县(区)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是“全覆盖”工程的监督机构,指导市县网络公司制定科学的规划,严格组织工程实施,监督公司抓好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建立长效的维护和投入机制。市、县(区)网络公司制定“全覆盖”发射机站长期运行的管理办法,培养一支专业维护队伍。第三,探索应急广播系统可持续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市级应急广播系统,将新建11县(区)应急广播平台。充分利用前期实施昭通本地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工程无线广播信号覆盖广泛的优势,积极探索开发附属昭通本地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工程的应用系统。

抓住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契机,探索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人才队伍建设新机制。首先,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从全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人才队伍的现状入手,客观分析面临的严峻形势,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跨界”思考能力和适应全媒体岗位的业务骨干,打造合理的人才梯队,引领昭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未来发展。其次,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的规定,结合昭通实际,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熟悉广播电视技术的从业人员,编制配备不少于1~2名,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建立培训上岗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行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第三,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主的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广播电视作品制作与播出机构中推行业绩考核,在收入分配上向一线倾向,形成奖勤罚懒的奖励机制,有效调动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抓住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机遇,探索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文化保障机制。首先,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勇于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工作立足点和着力点。其次,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按照“试点先行、区别对待、分类进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始终坚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推行除新闻和公益类外的其他节目制播分离改革,组建节目制作公司,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节目制作,打造有市场、有影响力的节目内容产品品牌。

加强“五大建设”提升“五种能力”

为实现“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目标,昭通市必须抓住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公共文化创新发展。

加强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依托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实施好数字化覆盖、基础设施、广电播制能力、应急广播、卫星接收设施、农家书屋“六大工程”,加强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加强新型产业培植建设,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结合国家实施文化产业创新培植工程,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把握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向,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文化科技创新纳入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指导和扶持参与昭通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文化产品运营的社会组织和企业与公共文化机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合作开展各类技术研究,有效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加强市场治理体系建设,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供给的原则,探索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多元投资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和企业购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转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政府“一揽包干到底”的模式,增强市场治理体系建设,提升行业监管能力。

加强新兴主流媒体建设,提升新闻传播能力。要实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公共文化发展的目标,必须始终把加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放在公共文化发展的核心位置,始终把提升新闻传播能力作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公共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全力把“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能推动文化繁荣,抓文化就是抓经济就能主推文化发展”的观念内化于心,培植新兴优势主流媒体,注重新闻创新传播能力,实现公共文化新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根据广播影视事业和产业倾向网络化、数字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与广播影视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交流合作,探索与社会组织和企业合作推进多层次人才交流和多岗位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管理意识的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昭通市新闻出版影视
影视展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昭通市“省耕大讲堂”第二讲开讲
影视风起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影视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长三角新闻出版职教创新联盟在上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