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影像史学实验教学与中国历史文化传播

2017-04-11 21:50杨共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年12期
关键词:历史学史学实验室

吴 琼,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0 引 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放到战略高度[1]。作为传统学科的历史学研究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时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机遇[2]。

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历史学典籍使得我国成为世界闻名的历史学大国,传统的历史学以历史文献研究为中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受到传播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局限,大多停留在纸质文本上,历史学研究的社会化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至今仍不能说是历史学研究的强国,许多的领域,受到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历史学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世界上欧、美、日等的历史学研究的强国,因为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成果,历史学的研究和教学具有丰富的话语权和广泛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如何创新传统学科的研究模式,使之更加贴近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深度需求是史学工作者新的使命[3]。

随着影像记录历史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技术手段不断成熟,影像成为记录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影像资料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为鼓励大学文科院系的学生提高创新和就业能力,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文科实验教学政策,鼓励在传统文科院系开设试验课程[4]。北师大影像史学正是在历史影像实验教学基础上结出的成果。这一跨学科的研究模式不仅打开了了历史学研究的新视域,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跨地域交流方面显示出强大的传播能力。

1988年,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提出了注重影视表达历史的“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概念[5],此后,随着影视技术得不断进步,以影视作品为开端的史学研究不断拓展外延和内涵。在多年影像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2014年,历史学院教师,在“影视史学”的基础上提出“影像史学”应该是更为精准的关于历史影像研究的学术概念[6]。结合传统历史学研究和教学特点,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申请建立了历史影像实验室。把传统史学研究和历史影像史料通过实验教学发现、表述历史问题,拓展历史学研究的领域和手段[7]。

历史影像实验室和教研室共同组成我国高校第一家以教学研究、创作传播历史影像为主的教学科研机构,和信息技术结合共同构成北京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虚拟现实”重点实验室[8]。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引进数字化影像技术和影视文化创作理念,使传统历史学研究过程和成果实现影像数字化;采集著名学者原始影像研究资料;整理、发掘历史影像史料;纪录、创作历史影像作品;开展影像历史文化教学科研;对外开展历史文化(影视片)的创意合作,不断丰富历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手段和内涵,充分发挥传统历史学研究的社会化功能,推动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落实[9]。

本文在我校历史影像教学和文化传播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总结了近6年来的做法和经验,和各位同仁共商。

1 立足传统史学吸收数字影像技术战略

吸收数字影像技术变历史文献阅读为阅读历史影像视听。和传统历史学以文字材料为研究主要对象不同,历史影像实验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历史影像为研究对象,把传统史学研究和现代影像结合,探索以影像史料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历史学研究新方向。

近6年来,实验室针对历史学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把历史影像实验和“影像史学”建构相结合,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分层次地开设理论和实践共计6门课程、240课时。选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累计330人次。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陆续开设了“文物摄影和文博应用技术”“文物流传与影像历史”“历史文化纪录与影像历史”课程;“文物摄影与文博应用用技术”;研究生阶段开设“历史影像与文化创意”“影像史学研究专题”等课程。把传统文献研究和现代数字技术紧密结合。这些课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在选课学生和教务处组织的评价中获得广泛好评(满分5分,平均得分4.5以上)。历史学研究的成果和影像传播技术相结合,丰富的历史影像资料和社会需要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字技术整理、发掘、使用影像史料,并把历史影像研究和现代传播相结合,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学生掌握了影像语言,用中国文化元素的视觉符号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在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得到凸显。近年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匈牙利中欧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兴大学以及和国家汉办合作的海外孔子学院先后派留学生和教师来北师大学习、交流,历史影像起到了独特的桥梁作用。

2 教学研究模式和国家需求相结合

历史影像实验室通过引进数字化影像技术和影像传播历史文化的理念,把传统历史学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影像化转化。在保存原始影像研究资料的同时,整理、发掘、研究重要历史影像史料,丰富了历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手段和内涵。实验室在现代数字技术和传统史学研究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数字化历史影像数据库的建设填补了数字化历史影像资料的空白。

2011年,实验室开始着手筹建历史影像数据库。在配套项目的带动下,实验室不断开拓影像历史教学的视野,近3年来,实验室教师先后带领本校和留学学生500余人次结合中国文化遗产实地参加历史影像教学实习,在实践中认识中国文化传统。

2012年5月,实验教师带领中国古代史方向的120名本科生和留学生赴西安兵马俑、乾陵、碑林等地参与文物影像的采集、文物模型的制作,和滑县秦腔艺人一起体验关中生活习俗并记录当地的婚丧习俗。2012年9月实验中心教师带领本科生考察北京金代文化遗产,通过实地走访,探查和影像记录丰富北京历史影像。2013年5月,组织带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50多名到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和卢沟桥抗战纪念馆考察、记录到抗日战争影像,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抗战剧的摄制和创作。2014年,实验研究中心组织教师参加了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社科联主持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创作[10]。

围绕国家文化战略,实验室组织实验室成员有计划地整理、保存了一批国际前沿教学科研、学术会议影像史料。组织实验学生对出版的纸质影像史料进行数字化编辑,制作了如“海昏侯墓考古”“日本侵华大写真”“丝绸之路”“敦煌文献”“新疆考古”等数字影像资料。采集、创意历史图片3万多幅。历史文化影像实验室创意、策划、录制、合成的历史文化课程涉及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年近现代史、宗教学、中国古文字学等8个方向20多位著名学者的高清影像3 000多min。整理、发掘、保存数字影像资料5 000多GB,8 000多min。动手参加实验的本科生200多人,其中多数人能独立完成作品。目前,实验室已经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历史人物信息档案,影像图片,动态素材,纪录片、专题片、图片、组成的影像数据库。其中,有受邀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希伯来大学、剑桥大学、早稻田大学、台湾中研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地的国际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访谈;北师大著名学者研究系列;新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纪录片。这些历史影像数据对研究国家重大问题提供了形象、准确的新型史料。

3 探索传统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路径

在理论课教学和组织影像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实验室结合历史学研究和影像实践不断总结影像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教学规律。申请主持2012年文科跨学科沙龙项目“数字影像传播下的传统文化研究”;中央高校资助的自主科研基金重点科研项目“数字化历史影像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这些项目把理论建设和高校教学、国家需要、技术进步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1) 传统社科研究和工程硬件结合。2011年8月,历史学院从第一笔建设资金30万元开始,克服传统文科院系专业工程人员匮乏的困难,从工程设计入手,充分利用专长进行影视设备和历史影像教学相结合的技术性改造,使得影像实验室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跳跃式发展。实验室充分利用有限空间,规划设计了历史影像教研室,前期录制采集室、后期切换导播、后期编辑制作、设备库以及素材库等教学、实验、研究相结合,传统历史学研究和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了有机结合[11]。

(2) 传统学术人才和主流传播人才结合。硬件设备高效运转,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历史影像实验室是历史学院全新的教研部门,缺教师、缺资金、缺空间。人事部门从央视引进了具有历史学研究背景的专业影视从业人员,和历史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共同组建了历史影像教研团队[12]。全新的研究平台和理念吸引了优秀师生积极参加。在在校学生积极参加的基础上,经过几年发展,实验研究中心形成了由16名专职兼职教师,5名史学专家做顾问、60名研究生、本科生和外聘人员组成常态下100人左右的教学科研队伍。并形成了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在传统历史学和历史影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影像史学”教研室, 于2013年9月在全国率先招收了“影像史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3]。至今,全院50多名研究生常年参加实验中心主持指导的实验活动,13名研究生(含保研生)稳定从事学术活动和实验项目[14]。同时,“影像史学”教学还为教研室营造了更加活跃的教学科研氛围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影像史学”是我国高校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为传统历史学教学研究注入了活力。

4 以历史影像为传播载体由点到面传播中国视听

历史影像实验室自建成以来,与法国法兰西科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台湾东吴大学、政治大学、辅仁大学、中兴大学、台北市立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接待国内专程来学习交流的国内高校同行300余人次。与国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牡丹江学院、河北民族学院、文物出版社等多个省市10多所高校、机构建立起了顺畅的了交流或合作,为影像史学的繁荣发展开拓了空间。

历史影像实验和成果产生了国际化影响,许多国际学者慕名来访。近3年,法国法兰西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美国波士顿学院、美国南卡罗莱纳军事要塞学院、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来访专家学者达200多人次,国内外一批国际著名学者慕名前来交流,他们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挥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

历史影像实验研究的影响不断扩大推动了以影像史学研究为中心的对外交流。2014年10月实验室教师应邀参加了台湾地区政治大学主办的“影像中的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发表了影像史学论文。会议期间,实验室受邀在台湾辅仁大学和台北市立大作了专题报告,得到邀请方较高评价。2014年12月参加了国家汉办组织的“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并在北师大孔子学院年会上为合作办学的孔院海外院长做了影像史学传播中国文化的专题报告。

2015年1月“全国首届影像史学研讨会”聚集了来自全国包括台湾辅仁大学在内的11所高校的影像史学专家和中央电视台等国内9家一线影像媒体从业高管共计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聚集了国内优秀的传统史学学者和主流影像传播、文化创意专家,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就传统史学和国家影像传播相结合展开深入探讨。北京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和直属部门的理论专家一起参加了研讨会。

2015年月下旬,应曼彻斯特大学历史学教授、BBC世界著名纪录片导演Michael Wood 的邀请,实验室负责人专程访问了欧洲跨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曼彻斯特大学历史系和BBC总部,进一步探讨影像史学和国际化文化传播的关系,并形成了系列集研究和传播为一体的合作方案。

5 以“影像史学”为载体研究成果落实文化战略和社会需求

在不断结合文化社会功能、吸收传统历史学研究成果、总结影像实验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以来,实验室陆续发表、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传统史学和文化传播相结合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又不断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进步。2015年1月,历史影像实验室召集的“全国首届影像史学学术研讨会”在历史学院成功召开。会议依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影像实验教学和影像史学的成果,深入探讨了影像历史研究和数字化、国际化及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历史学研究和影像化传播相结合的路径和课题,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深入落实着手探索学术积累和人才培养的新形式。

历史影像实验室在按时完成学院和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注重历史学研究成果向社会化转化。以实验室为骨干,初步建立了育人、研究、实验和服务社会的完整链条。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实验室参加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省市、国家级文化建设项目。

2013年12月,实验室教师参加了中央宣传部“中华文化研究工程”的论证工作,并承担了其中“历史影像创意”部分的撰写;同月,参加了国务院参事室组织的“史学馆主题研究”项目,并承担其中的“历史影像规划”内容;实验室教师参加了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科联等单位组织的《中国故事—中华文明5000年》大型纪录片策划,并于正式受聘该项目写作组成员;前不久,实验室参加了中央宣传部组织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工程重点选题规划”的选题论证规划。这些对外合作为学生创造了实习锻炼机会,为历史教学服务社会开辟了新路子。

在教学科研的基础上,2013年,实验室成员策划制作了“北京师范大学在线历史学院”网站(http: Historyonlin@bnu.edu.cn )。把影像实验、教学科研、学术讲堂、影像数据库、影像成果、学术交流、各界反馈八大板块融为一体,较为全面呈现历史学教学和科研动态,反映影像史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为历史学院进一步吸纳数字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6 结 语

影像史学专家的研究和探索为影像史学研究搭建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的交流平台。台湾中兴大学周良楷教授最早将“影视史学”概念引进华人文化圈,在得知北师大召开“首届影像史学术研讨会”的消息,他专门发来贺信,认为全国首届影像史学研讨会的召开为两岸学术和文化交流架设了新桥梁。事实上,“全国影像史学”学术研讨会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促进历史学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而且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0年.2010.7)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3.

[3] 夏有为.实验室建设要有哲学思想——访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院士[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1-4.

[4] 夏有为.实验室建设必须务实(续)——访中科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周兴铭教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1-4.

[5] (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北京: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66-67.

[6] 吴 琼.从影像史料到影像史学[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3,11(1):3-17.

[7] 吴 琼.历史影像实验与MOOC课程建设[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增)2:59-61.

[8] 赵沁平.虚拟现实综述[J].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2009,39(1):2-46.

[9] 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5-8.

[10] 北京市委宣传部等组织编写.中国故事-中华文明五千年[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6:116-131,168-176.

[11] 卢 斌,董书大.高校大精仪器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247-250.

[12] 高建华,邓亚明.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1):22-23.

[13] 吴 琼.影像史学研究基本问题探析[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4,12(1):17-27.

[14] 吴 琼.从文献到影像纪录[J].史学史研究,2015(1):57-62.

猜你喜欢
历史学史学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历史学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裸婚”背后的历史学思考
当代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