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利润双双保持同比31%的增长,整体市值升幅超过120%。这是华鲁集团在我省首家采用限制性股票方式推动旗下上市公司华鲁恒升实施股权激励后交出的前三季度成绩单。
改建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来,华鲁集团将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动力、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不仅成功地将华鲁恒升高管及核心骨干员工股权激励打造成为集团中长期激励的样板,更让华鲁集团这个以化工、医药、环保、投融资与资本运营等为主业的省属国企焕发出新的活力。
设定具有较高难度的业绩考核指标,以进一步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华鲁集团推动华鲁恒升实施股权激励的重要指导思想。
结合华鲁恒升经营趋势、行业经营周期和企业发展战略要求,选取扣非后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作为业绩考核指标。尽管在“十二五”快速增长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增加,且所处行业呈下行趋势,但仍然设定了具有挑战性、完成难度高的解锁业绩条件——相比2012~2014年净利润均值,激励实施期内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50%、60%、70%,净资产收益率同行业分位值不低于授予年度前5年公司实际平均分位值水平。为了成功解锁,华鲁恒升管理层必须在未来几年内保持公司较高的增长水平,并且在行业内保持领先。这更有利于激发激励对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对国有股东的长期稳定回报。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股权激励实施后,华鲁恒升领导班子和核心团队将完成业绩目标的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逐层传递市场压力,苦练内功,强化管理,保持了企业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2016年,在没有增量资产投运的情况下,通过挖潜能、练内功,消化了5.86亿元市场减利因素,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0.34亿元,销售净利率同比增加8.7%,达到了第一次解锁业绩条件。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2.33亿元,归属全体股东的净利润8.48亿元,均同比增长31%。整体市值也从年初的94亿元提升至近期新高215亿元,翻了一番多,在同类上市公司中保持了较高的发展业绩。
实施股权激励的首要目标是留住人才,保持企业稳定。因此,华鲁恒升股权激励的对象主要向核心骨干员工倾斜。根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相关规定,结合公司经营管理实际、人力资本现状、员工作用及岗位价值等情况,确定了向公司董事、高管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经营管理骨干人员共130人授予524万股限制性A股股票。激励人数占公司总人数的3.88%,其中,核心技术人员103人,占79.23%,充分体现了我省确定的“核心技术人员应优先纳入股权激励对象范围”的政策原则。
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将员工利益与企业效益紧密绑定,进一步稳定了经营团队、核心技术和管理骨干队伍,激发了其创业、创新动能,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高。实施股权激励后,公司中级以上管理和技术人员没有一人离职。今年前三季度人员流动率0.64%,同比下降0.79个百分点,参加工作三年内的本科以上毕业生流失率由原来的20%左右下降到不足10%,队伍空前稳定,一支求真务实、干事创业、忠诚敬业、持续作为的职业团队逐步形成,为企业转型发展储备了动能。
华鲁恒升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面对经济新常态以及化工行业产能过剩、市场低迷等困难,华鲁恒升要与国际化公司和优秀民营企业竞争,实现未来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激发核心员工创业激情与创新动能。
而由于定价机制及出资时点的特性,限制性股票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体现了较高的激励性与约束性。限制性股票要求激励对象在授予时点即直接出资,一旦经营业绩未达到解锁条件,激励对象不仅无法实现股权收益,还要承担资金沉淀的成本。通过持续设置更高的企业发展目标,引导激励对象更加关注企业中长期发展,进而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股权激励实施以来,华鲁恒升围绕企业短期业绩和长远发展的协调统一,全力推动“十三五”规划的落地,加快推动传统产能改造升级。总投资近百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组合项目中的首期项目于国庆节期间一次性成功试车并顺利投产,不仅大幅度提升了装置安全性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有效减少了“三废”排放量,改善了周边环境,更为壮大化工新材料产品集群、推动传统煤化工向化工新材料等高端化工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华鲁恒升股权激励的成功实施,为华鲁集团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积累了经验。今年10月11日,华鲁集团又推动完成了新华制药员工持股计划,涵盖持股员工492人,在中长期激励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在非上市公司层面,按照“立足当前,引领未来”的理念,华鲁集团创新权属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对有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创新工作和重大突破给予专项奖励,初步形成了以年度业绩考核、创新专项考核、任期激励考核为一体的具有华鲁特色的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各公司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上来。
下一步,华鲁集团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大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内部市场化改革等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方式的中长期激励体系,切实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将企业做优做强做大,为全省国企国资改革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