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楠
“互联网+”时代工科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机制探究
◇张亚楠
10.13999/j.cnki.scyj.2017.01.025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就工科大学生课外“双创”机制探究而言,主要包括通过“互联网+”背景下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特点,互联网背景下工科学生“双创”活动实施两个方面,希望以此探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提升高校辅导员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互联网+”;工科大学生;“双创”;辅导员能力提升
当代中国日新月异,全民参与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高等学校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全民创新的重要衡量指标。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对于“双创”做出了大力的支持和推动。工科大学生,在凸显相关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而面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高校辅导员更要迎头赶上,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介手段平台,迅速适应学生的思想变化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
(一)专业知识的精尖化
工科专业,实践性、应用性、科技性和创新性突出,尤其是许多高校的优势工科,其科研师资一枝独秀,基础雄厚、发展迅速,即使与国内顶尖的综合大学相比也毫不逊色,精尖的专业理论技能实验,奠定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坚实基础和思想意识。
在我国当前教育考试制度中,大多数工科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理工科专业学习成绩优异,又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中的工科专业,经历了全国性的专业、综合学习成绩的筛选。步入大学阶段,随着专业理论、实践课程的学习推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技巧、工匠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同时,工科的专业课程更为精深,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付诸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需要学生经常性的理论应用于设计、操作和实践;需要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积累总结、不断地沟通交流、不断地实验创新。此些精尖的工科专业知识、技能,为学生更好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课外“双创”相关活动,奠定了专业知识的基础储备。
(二)创新创业的优势化
高等学校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学校的优势学科项目和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是其开展的主要载体,学科优势突出,科研实力雄厚,这也是工科学生“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社会和学校重点关注的原因。尤其是当今中国处于“十三五”规划发展中,创新驱动的战略重点向高校倾斜,如何提升高等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然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逐步成为产、学、研于一身的一支创新性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同时,大学生创新活动、创业项目的资金,多是依靠高校相关政策平台支持以及大学生们自身的兼职创业的基金。对于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项目的优势,是经常吸引相关政策、基金和企业产业的关注所在,更加激励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解决了最基本的资金问题,给予了最强力的支持,使得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成功率较高。
(三)扶持政策的重点化
在政府“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要求的大力推动下,高校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融入了更多的政策扶持和平台支持。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特点的产业化、应用性和实践性,成为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和相关方针机制关注的重点,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等相关政策方针深入开展,又能够将高校教师、科研人才的科技项目研究成果,与高校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完美的融合。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优化和集成作用,合理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并深度融合于自身专业之中,形成网上信息搜取,网下专业学习、课外实践相结合,发挥工科学生专业特点,推动创新创业机制长效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合理利用信息速度和信息内容的飞速更新,为高校工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服务。作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至关重要。科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的有效信息,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创新实践信息,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亟需依托辅导员的思想引领,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身先垂范,以及相应的实践平台来实施。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引领
大学生在经历了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后,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识不强烈,大多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提高自身创新意识的基础上,要积极通过各种网络新媒体渠道做好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宣传工作,推广介绍学校、学院、科研院所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制订各项支持和保障政策,深入宣传创新创业活动在学生自我培养中承担的功能和作用。辅导员应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力量,在各种场合、各类学生活动中广泛宣传学校举办的创新竞赛。利用院校科研平台举办多场创新创业活动,如BIM项目、制冷空调大赛、纸杯筑梦等,让更多的大学生普及科学技术活动的意义,锻炼动手动脑能力、科研创新创业能力,并可以以此使其对所学专业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热衷投身课外“双创”活动中来,形成正方向激励性的良性循环。
(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带头模范
高校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的先锋力量和骨干力量,是辅导员服务引领学生的重要桥梁,是学生中学习较优秀、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强的模范,是推动带领学生群体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中坚队伍。
大学生党员绝大多数是学生干部,其先进性、创新性应该体现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要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尽心尽责,扎实工作。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我监督,自我提升。同时,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源于学生,通过平时生活中与同学之间的点滴相处、接触和交流,能够深入全面了解同学的日常状态和想法。因此,发挥好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可以从学生内部增长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推动力,带领班级、年级同学利用专业优势,整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资源,强化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能力意识。
(三)搭建社团协会为载体的课外创新实践平台
选择工科专业作为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以社团协会搭建的课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更贴近学生所学专业。
1.大学生社团、协会供给平台
高等学校的校级学生社团、协会,大多由学生处、校团委牵头督导,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主导运行。学院的学生社团由院系负责监督,结构基本相似,都由学生团队负责日常操作和管理。多数学生会依据自身爱好、目标等,参加各个具有科技创新性的团体协会,并在社团中,按照运营机制来进行常规的创新创业项目设计、课程设计以及一些社团协会内部的科技竞赛等等。学生通过在团体内部的交流、实践,不断地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将专业理论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提升实践,最终实现学做合一,全面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2.科技竞赛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成长
在高校中,科技竞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创新氛围。通过提供科技创新主导、跨学科领域交叉、团体项目协作、思想观念交融、理论实践结合、丰厚荣誉奖励等,吸引工科乃至全校学生参与。并由相关部门提供一整套科技竞赛管理、监督和考核制度,建立完整的导师指导配备机制,后续跟踪服务反馈机制等等,形成长期一贯的大力宣传、精心组织、科学策划、严格管理、公平考核、及时反应、着重服务的良性周期循环的长效机制。
互联网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日趋热衷。恰逢我国“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宏伟蓝图的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不断创新大学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机制,是政府和高校非常迫切的任务。培养大学生创新、共享思维,需要网上网下相互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素质。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培养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因素呈现强烈的协同性。同时,各提升对策就像一个木桶,任何一方面出现短板都会极大地削弱其他因素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凸显相关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同时机遇与风险并存。怎样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工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学科、信息和政策优势,发挥“双创”实施中辅导员思政组织宣传、党员学生干部队伍模范、社团协会搭台的优势,发挥学生所“造就”的一批创新思维活跃、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引领优势。将会是工科大学生在“双创”机制中,创新创业实践蔚然成风的重要因素。
[1]樊泽民.传承创新团队文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命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01).
[2]杨帆.工科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思路探究[J].知识经济, 2015(06).
[3]金秀兰.浅谈高等学校辅导员创新能力的培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4]凤启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03).
[5]王树荫.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J].思想教育研究,2007(04).
[6]王博.高校“双创”理念发展问题及其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3).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