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论尼采关于艺术的第四命题及其克服虚无主义的尝试

2017-04-11 03:21刘杰杨玉成
社科纵横 2017年3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尼采海德格尔

刘杰 杨玉成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北京 100091)

·哲学研究·

海德格尔论尼采关于艺术的第四命题及其克服虚无主义的尝试

刘杰 杨玉成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北京 100091)

在《尼采》一书中,海德格尔把尼采的艺术观总结为五个命题。其中第四命题内含着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克服虚无主义的努力。海德格尔认为由尼采的强力意志所建立起的价值路径无法实现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因为更为根本的是存在的遗忘。通过作为存在真理的艺术本质,海德格尔为克服欧洲虚无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尽管海德格尔的尝试并不成功,但仍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海德格尔 尼采 欧洲虚无主义

在当代中国社会,虚无主义是一种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社会思潮。国内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等思潮已经展开多方批判,取得不少有益成果。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虚无主义思想的根子是哲学上的虚无主义,即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因此,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而必须进一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批判。

美国学者科罗斯比在《荒谬的幽灵:现代虚无主义的根源和批评》一书中认为,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有存在论虚无主义、宇宙论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和认识论虚无主义四种类型,其中存在论虚无主义最深层次的虚无主义或虚无主义的顶峰。[1](P1-5)尽管科罗斯比的哲学虚无主义分类未必完全恰当,但他将存在论虚无主义看作是最深层次的虚无主义这一观点是有一定见地的。按照科罗斯比的哲学虚无主义分类,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海德格尔有关虚无主义的“言说”可被看作是存在论或本体论上的虚无主义,同时还可以被看作是克服虚无主义的重要尝试。海德格尔在其巨著《尼采》一书中,阐述了尼采关于艺术的五个命题,其中第四命题断言:“艺术乃是针对虚无主义的别具一格的反运动”[2](P84)。那么,海德格尔为什么断言艺术是虚无主义的反运动?我们是否可以从海德格尔关于艺术的这个断言中获得克服虚无主义的某种启示?我们认为,通过对这一命题的探究,我们可以窥见海德格尔关于艺术本质的思想以及他试图通过艺术克服虚无主义的重要尝试,并从中获得某些启发。

一、海德格尔论尼采关于艺术的第四命题

在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中,尼采并未成为他的主要研究课题,他对尼采鲜有关注和论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海德格尔专门开设讲座讲解尼采,整理讲稿和论文形成鸿篇巨著《尼采》。在该书中,海德格尔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尼采的《强力意志》①一书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他将“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列为《尼采》一书的第一章,使艺术的地位得以凸显。在该章第12节,海德格尔“根据一些重要的例证依次端出尼采关于艺术的五个命题,由此试着对尼采关于艺术之本质”[2](P78)进行探讨。在海德格尔总结的关于艺术的五个命题中,第四命题涉及艺术和虚无主义,其中内含着海德格尔对如何克服虚无主义的思考。

海德格尔首先引用了尼采《强力意志》第797条:“‘艺术家’现象还是最易透视的——。”[2](P78)所谓“最易透视的”,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就是其本质最能为人们所获得。与此同时,海德格尔引用《强力意志》第689条:“(生命是)我们最熟悉的存在形式。”[2](P79)一方面,艺术家的存在是生命方式中最容易透视的;另一方面,最令人们熟悉的存在方式恰恰是生命,强力意志又是存在最内在的本质,故而得到关于艺术的第一命题,即“艺术乃是强力意志最易透视和最熟悉的形态”。

根据海德格尔的研究,上述命题所涉及的尼采只谈论了“艺术家现象”,而没有谈论艺术。我们知道,艺术包含着艺术作品、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的体验者,艺术家仅仅是艺术现实性的诸要素之一。据《强力意志》第811条,“迄今为止,只有艺术接受者在表述他们关于‘什么是美’的经验……全部哲学家中都缺失艺术家……”[2](P80)据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有意识地反对从观众角度来表象艺术的艺术观,而是主张要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认识艺术及其本质,从而他得到第二个命题,“艺术必须从艺术家角度来把握”。接着,海德格尔重新强调《强力意志》第797条,“由此出发去观察强力的基本本能、自然的基本本能,等等!还有宗教和道德的基本本能!”[2](P80)据此,尼采意图用对艺术家的本质的洞察去考察自然、宗教、道德等这些强力意志的其他形态,不仅如此,社会、个体、认识、科学、哲学等等也都依此可为。因为作为存在者的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家存在具有相似性,也就是说,它们是艺术家的创作和被创作存在的相似物。海德格尔引用《强力意志》第796条作证明,“艺术作品,在没有艺术家情况下出现的艺术作品,譬如作为肉体、作为组织(普鲁士军团官、耶稣教团)等。何以艺术家只是一个初步阶段。世界乃是一件自我生殖的艺术作品——”[2](P81)在这里明显可以看出,艺术和艺术作品的概念外延被放大了,这完全不同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被用作“美的艺术”的审美概念,它被拓宽至一切生产能力和一切本质性的生产者那里。因而,关于艺术的第三命题就是,“根据那个被拓宽了的艺术家概念,艺术是一切存在者的基本事件;存在者就其存在着而言乃是一个自我创造者、被创造者”。一种创造和毁灭就凸显出强力意志的本质。所谓存在者的基本事件是艺术,也就是说,存在者的基本事件是强力意志。如果这种被拓展了的艺术被思考为创造者的艺术,那么强力意志就能够在基本层面上表征存在者。依此看来,狭义的艺术就成为这样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创造向自身显露出来并且成为最易被透视的部分。那么,强力意志的最高形态就是艺术。同时,强力意志是与以往的价值设定相对立的新的价值设定的原则。如果说以往的价值设定是由宗教、道德控制的,那么新的价值设定就必须以艺术作为出发点,因为强力意志在艺术中找到了它的最高形态;另外,既然这种新的价值设定乃是对以往价值设定的重估,那么从艺术中就产生出一种矛盾和颠倒。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他引用《强力意志》第794条,“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乃是人类的颓废形式(decadence-Formen)。——反运动;艺术”。[2](P83)传统形而上学架构的设定原理是:这个现实的感性世界自身毫无价值可言,必有一个更好的超感性世界,而超感性世界为现实世界设定了价值规则。这样一来,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生活一道,被超感性世界否定了,而艺术的要素正是感性,它是属于现实世界的,所以艺术所肯定的恰恰是超感性世界所否定的。在《强力意志》第853条,“艺术是反对一切要否定生命的意志的唯一优越对抗力量,艺术反基督的、反佛教的、尤其是反虚无主义的”。[2](P84)这样,就产生了关于艺术的第四命题,“艺术乃是针对虚无主义的别具一格的反运动”。

真理作为指称真实存在的东西、真正的存在者而被尼采使用,如果说如柏拉图主义所言,超感性世界的存在才是真实的,那么艺术所展现的就成了求假象的意志。柏拉图主义的真理实际上就是对彼岸世界的肯定和对此岸世界的否定,而艺术恰恰是以此岸世界为家园的。这里的真理乃是柏拉图主义,即属于传统形而上学内的范畴,艺术作为对传统的批判,尼采自然会说出,“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而这也正是关于艺术的最后一个命题。

至此,通过考察文本,我们已经摆出了艺术第四命题的位置。从语言结构上来看,艺术第四命题——“艺术乃是针对虚无主义的别具一格的反运动”——依次产生如下问题:艺术为何?虚无主义为何?艺术何以成为针对虚无主义的反运动?

二、艺术第四命题的论证

对于该命题的论证,首先来自对艺术的理解。在尼采的著作《强力意志》中,第三篇的标题为“一种新的价值设定的原则”。海德尔格把“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设为《尼采》一书开篇第一章。对于这种安排,他做了说明,“我们最切近的任务必定是要追问:尼采是如何看待和规定艺术的本质的?正如另一章的标题已经显明的,艺术乃是强力意志的一个形态。如果艺术是强力意志的一个形态,并且如果艺术在存在之整体范围内以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可为我们所获得,那么根据尼采的艺术观点就必定可以最好地理解何为强力意志了。”[2](P37)

强力意志是尼采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强力意志来自于新的价值设定原则。原则就是某物赖以立足的根据,是贯穿并且支配其结构和本质的东西。从《强力意志》一书中,这个新的价值设定的原则只能是强力意志。因为强力意志所命名的是一切存在者的基本特征,它所指的是在存在者中构成真正存在者的那个东西。因为强力意志具有表征存在者特征的作用,从而回答了“什么是存在者”这一自古而来的哲学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强力意志是“尼采在追问哲学主导问题时所思考的东西”,“什么是存在者”就是这一主导问题。海德格尔将尼采的强力意志纳入到自己哲学体系的结构中,强力意志成为最本质的存在本身。我们知道,与生命最切近,且最为生命所熟悉的是艺术。审美状态里,我们自身就在其中,而并非仅仅作为观察者使对象对象化。从而,我们获得了一种与存在者的关联,在这种关联的视野里,存在者才如我们所见,正是我们与艺术的共场性,使得艺术能够作为最易透视的存在。因而,艺术是强力意志的形态,而且是最易透视和最熟悉的形态。如此,就实现了强力意志与艺术之间的关联。

其次,命题中“虚无主义”的概念问题。在尼采的哲学思想中,存在被理解为“价值”从而与虚无抗衡,他认为虚无主义的表现是价值秩序的坍塌。尼采对虚无主义进行了哲学上的思考和表达,把虚无主义带到了哲学的视域内。在尼采之后,海德格尔是又一位对虚无主义的本质进行严肃思考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尼采》和《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是专门探讨欧洲虚无主义问题的,并且海德格尔认为经过尼采的虚无主义实现了完成,海德格尔称尼采是最后一个虚无主义代表人物,因而也代表了一个崭新的开端。海德格尔同意尼采的观点,认为虚无主义是一种历史性的运动,且是欧洲历史的基本运动,而不能把虚无主义仅仅当作某种代表个人的主张或学说。认清了虚无主义作为历史性运动的本质之后,就不再仅仅将其视为19世纪的产物,视为个别民族的产物或者当代的一种现象。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把对虚无主义的解释综括在一个短句中:‘上帝死了’!”[3](P207),这一短句道出了两千年来的西方历史的命运,短句里的上帝,表示理念和理想领域的名称。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是产生于欧洲历史中的一场历史性运动,是欧洲思想本身的一场运动。“上帝之死”也就是在宣告虚无主义的到场。“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高价值自行贬黜”[4](P731)。这一贬黜的过程并非没落的标志,而是在西方思想中所发生之事的真实过程,是西方历史内在逻辑的一个事件。海德格尔认为,“长久以来,关于存在者整体的真理被叫做‘形而上学’”。他认为存在本身具有历史性,在存在的历史中,形而上学是其中一个突出阶段,也是至今唯一可以一目了然的阶段。

自现代发端以来,人们就从意志的角度来理解存在者之存在,尼采将其定义为强力意志。强力意志的设定使得两个世界的区分消失了,超感性之物被还原成了感性之物,超感性之物变成了感性之物的一个结果。这样,超感性之物、最高存在者、价值的消失最终导致了一种无意义的人类世界。如果人们盲目尝试通过单纯的意义给予来摆脱无意义状态,那这种状态仍旧是未经反思的。因而,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写道:“难道我们不是仿佛迷失在一个无限的虚无之中了吗?”这个虚无意味着一种具有理想和约束力的世界的缺失。

最后,艺术与虚无主义的关联是怎样确定为反运动的。海德格尔引用《强力意志》第851条,艺术是“生命最大的兴奋剂”。他认为,从强力意志去理解艺术之本质就在于,艺术激发着强力意志首先成其自身,并且激励其超出自身。由此,艺术成为强力意志的条件。在海德格尔的尼采解释中,价值关涉评价,而评价总是关乎保存与提高。生命的任何保存都服务于生命的提高,因而保存和提高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本质中包括着提高,尼采将其看作一切存在者的基本标志,并将之解释为“强力意志”。既然尼采从生命的保存和提高的观点上把价值把握为生命的条件,但又在作为强力意志的生成中看到了生命的根据。所以,强力意志就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价值设定的必然性的根据,又是价值评价可能性的本源。这样,价值重新获得根基。所以,强力意志就成了克服虚无主义的前提。如此,借由强力意志,实现了艺术与虚无主义的关联。艺术作为一种可能性,是开启着一切上升高度的价值,从而艺术是比真理更高的价值,从而艺术能够被用以“重估一切价值”,并针对虚无主义。

对虚无主义这一名词,尼采指的是一个历史性事实、一个过程,即“最高价值自行贬黜”,一切目标都已被消除,一切价值评估相互对立起来。海德格尔认为,当此在的基本力量设定目标之时,因其长期持续地被削弱并且被颠倒为它的反面,故而仍旧缺失可靠性和强力。此在基本力量的虚弱化,主要就在于生命之上有一种要求否定生命的东西被设定,而尼采在柏拉图主义中看到了虚无主义(即对生命的否定)升起的原初性的和决定性的原因。在柏拉图主义看来,真实的存在者是超感性之物,即理念,而与之相反的感性之物是非存在者。倘若感性之物可以被命名为存在者,那么,它也必定是以超感性之物为尺度的;不存在者是从真实存在者那里获得存在的摹仿的模型,而所谓反转柏拉图主义也就意味着把尺度关系颠倒过来,在这种反转过程中,使感性之物成为真实存在者,成为真实之物,成为真理。因此,反运动是针对形而上学虚无主义的克服方式。由此,尼采称自己的哲学“乃是倒转了的柏拉图主义”,通过反转实现虚无主义的克服。

三、第四命题的意义

通过前文论述可以看出,海德格尔以艺术第四命题表达了对艺术本质的看法,更触及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问题。

一方面,第四命题的阐述,将艺术的本质作为克服虚无主义的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的“古典的虚无主义”是一种极端的虚无主义,然而,正是这种极端的虚无主义才有可能被克服。“重估”一切价值,颠倒先前一切形而上学的价值设定甚至形而上学本身,用强力意志取代生命力的萎缩,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是尼采“反运动”的路径。尼采把虚无的对立面理解为“价值”,最高价值的贬黜就是虚无主义,因此,克服就意味着重建:一切价值重估。尼采公开宣布“上帝死了”,其颠覆性就在于要凭借生命的强力意志在此岸世界中创造自身价值。但海德格尔也指出,尼采仅仅把存在理解为价值,尽管消解了彼岸世界,但又在此岸世界种下一个新的存在者为根,因而其价值路径也无法真正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在后期思想从谈论艺术开始,便始终围绕存在之真理的发生进行,用意就是要将人纳入到其中,使其成为存在的看护者。他希望以这种方式颠覆西方思想中存在之真理的遗忘传统,让新的可能性和真理得以向我们显现。

另一方面,第四命题的讨论,既重新塑造了尼采的形象,又促使我们反思西方文明的危机。海德格尔将尼采称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在此之前,尼采形象大多被定义在两个极端——浪漫或恶毒。但海德格尔想扭转这一状况,他所建立起的形而上学家的尼采形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是一位激进的形而上学批判家,认为尼采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有着透彻的认识;其次,尼采建立起了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体系,即一种极端和完成了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从而把西方形而上学带向完成。与此同时,在对虚无主义的认识及克服上,海德格尔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思考虚无主义的新道路。他以存在维度看待虚无,而非从价值维度看待虚无,这是他与尼采的不同。这一思路对认清虚无主义本质、追溯虚无主义根源有重要作用,进而引起人们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反思及批判,并且尝试去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同胡塞尔一样,认为现代性的危机归根结底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危机,核心是形而上学的危机。西方形而上学从开始就遗忘了存在,反而以为人可以支配存在,从而使人的地位得到极大突出,这显然是不妥当的。随着现代进程的不断加快,局部文明向世界文明转变进程的加快,西方文明的危机也渐渐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随其产生的种种问题要求我们对根源——西方文明的危机——予以反思。

有学者认为,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存在之思来克服形而上学的努力其实并不成功,因为海德格尔的“存在”仍然是万物归一的那种根据,仍然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产品,他仅仅是把那种绝对的、“硬的”传统形而上学软化为以变通、多义、不确定的“无”为根基的“软的”形而上学,但并没有摆脱试图一劳永逸地把握真理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因此并不能真正摆脱虚无主义。[5](P86-87)尽管如此,我们认为,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回归感性的现实世界来克服虚无主义这一思路对我们还是有启发意义的。马克思就以历史唯物论为工具分析产生虚无主义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并试图通过改造现实物质世界来克服虚无主义。因此,海德格尔的回归现实世界的思路与马克思的思路有相似之处。

另外,对我们中国人而言,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构建超验的形而上世界的强烈冲动,因此西方意义上的那种形而上的超验世界之坍塌的虚无主义对我们而言不是严重的问题。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虚无主义思想倾向,有些属于国外思潮输入导致的情绪性反应,更多地是属于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或困境的情感反应,因此我们更应该认真研究产生虚无主义的现实土壤,并寻找克服虚无主义的现实路径。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未必需要像西方人那样在超验的绝对价值世界得到安顿,我们完全可以寻求在人世间得到安顿,在现实世界的功业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得到安顿。总之,我们认为,要真正克服哲学上的虚无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立场和方法,并积极吸取中华民族传统生存智慧。

注释:

①“强力意志”(Der Willer zur Macht)通常被中译为“权力意志”。笔者选取孙周兴译《尼采》中的用法,使用“强力意志”,下同。

[1]Donald A.Crosby,The specter of the absurd:?sources and criticisms of modern nihilis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8.

[2]海德格尔.孙周兴译.尼采(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林中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4]海德格尔.孙周兴译.尼采(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参看刘森林.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B516.54

A

1007-9106(2017)03-0060-05

*本文为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校级委托项目“当代社会思潮研究”(项目编号:XJWT201603)

刘杰(1989—),女,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杨玉成(1969—),男,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尼采海德格尔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