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句法象似性及其四个层面的修辞作用解读

2017-04-11 16:54黄伟龙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句法距离概念

肖 晗 黄伟龙

★语言·文学★

英语句法象似性及其四个层面的修辞作用解读

肖 晗 黄伟龙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象似性研究得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探讨。本文着眼于修辞,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分析句法象似性四个层面——顺序象似、数量象似、距离象似和标记象似——的修辞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句法象似性是如何增强言语理解的修辞效果的,以期激起同仁对象似性及其修辞作用的兴趣,做出更深一步的研究。

句法象似性;修辞作用;顺序象似;数量象似;标记象似

语言符号系统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课题。近二十年来,认知功能语言学家挑战索绪尔(F. De Saussure)[1]的语言任意性原则,提出语言形式与内容间有多种联系,且联系是有理据的(motivated),这种关系即语言的象似性(iconicity),指语言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C. S. Pierce)[2]首次提出了象似性概念,使用了icon一词,并用iconicity这一术语来指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他将符号分成三类:象似符(icon)、引指符(index)和标记符(symbol)。他还进一步将象似符分为三个次类:映象(image)、拟象(diagram)和隐喻(metaphor)。而在20世纪80年代,海曼[3-4](John Haiman)在皮尔斯的符号分类基础上,把象似符分为映象符和拟象符两类。他在1985年出版的《自然句法》和《句法象似性》书中详细、系统地论述了句法中的象似现象,极大地推动了象似性研究,丰富并发展了象似性理论。就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象似说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先后有Jakobson(1965)、Greenberg(1966)、Chafe(1970)、 Slobin(1985)、 Lakeoff(1987,1999)、Givon(1989,1990)、沈家煊(1993)、严辰松(1997)、王寅(1999,2003)[5]等对其做出肯定性的论述。象似说的快速崛起使曾经风靡一时的任意说相形见绌,然而这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丰富多彩、随处可见的符号系统必定与我们的现实世界产生联系,发生作用,索绪尔的任意说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受到象似说的挑战也就不足为怪了。近年来句法结构的象似性成为语言象似性研究的重点,且关于句法象似性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在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距离象似性层面上。本文着眼于修辞,就句法象似性四个层面——顺序象似、数量象似、距离象似和标记象似——的修辞作用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句法象似性是如何增强言语理解的修辞效果的。

一、顺序象似性及其修辞作用

顺序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的排列顺序映照其所表达的实际状态、事件或认知、经验顺序[6]。众所周知,无论是句子短语,还是语篇段落,其顺序都应该反映它们与所指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我们所经验的世界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呈一维线形展开的,而语言也体现这一逻辑顺序。正是这种线形排列组合的特点,使语言具备了临摹客观事物时间顺序的修辞作用,例如:

例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这段话描写了父亲去给儿子买橘子时的情景。父亲前后几个动作是依照时间顺序展开,句子结构简单,寓意颇深。作者观察入微,对字词的选取颇为考究。“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刘淇《助字辩略》),一句话里词语是否选择恰当,运用得体,与能否有效表达作者的意旨紧密相关,因此,这段话中,“蹒跚、探身、攀、缩、微倾”等词语的准确使用,不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父亲过路时的费劲样,更烘托出他对儿子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例2:Her fierce anger stilled at last, the spotted tiger cat bestrode her kill in the gnarled grey gum tree and yawned. Then she lifted her snout to test the sunlit air, but the scent of the kill was too heavy about her. She glanced down the twisted tree trunk and tensed to the tail tip, her need of sleep forgotten.

——(Ray Harris:Thecall)

句中表示人物连续几个动作的动词,排列方式先后有序,正好是对客观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的临摹。与此同时,头韵法的运用使句子的修辞效果在顺序象似中隐现出来,如grey gum中的/g/音和twisted tree trunk中的/t/音组的重复,反映出橡树畸形难看的样子;而tensed to the tail tip中的/t/音又凸显了山猫的紧张神情,这种紧张气氛正好与后句need of sleep中的长元音/i:/带来的舒缓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例3: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Francis Bacon:OfStudies)

这句话中,作者形象地将读书的过程比作吃东西的过程,是符合顺序象似性原则的。句中三个并列短语“to be tasted,to be swallowed,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层层递进,形象而又深刻地说明了书与读书的关系。在此句中层进法和通感两个修辞方法的使用,不仅使句子变得鲜活起来,更增强了原句的说服力,在潜移默化中与读者产生共鸣,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地读书。

Givon(1990)还认为,词序比较特殊的句子,如将强调、疑问、对比部分放在句首,也是遵循顺序象似原则,即遵循将说话人想要强调和想要表达的信息首先说出来,而这些信息往往是听话人预测度较低的信息。也就是说句子主次信息的顺序照应人们想要表达的概念的先后顺序,在修辞上通常用松散句来表现,例如:

例4:Dawn came as a relief, with a gesture of coolness, and we tumbled out of bed, almost sick with excitement.

这是由两个松散句组成的并列句。作者是将主要信息置于句首,补充信息尾随其后,正好映照作者随意而放松的思维顺序。松散句不是指语法结构的不完整,而是指主要信息一经确定,其后的句子可以根据需要,按照自身的结构不断任意发展,因此,松散句的修辞效果就在于给人一种自然、轻松的感觉。

二、数量象似性及其修辞作用

Lakoff和Johnson(1980)发现英语中存在一种“形式越多,内容越多”的句法隐喻,即意义的增多往往是由语符增多造成的,其实说的就是数量象似性。学者王寅(1999)把它定义为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与可测度成反比象似[5]。也就是说概念越复杂,用来表示这个概念的语言符号就越长越多,可预测度也就越低,反之亦然。这在修辞上,通常是通过重复法和省略法表现出来的。例如:

例5: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Robert Frost:StoppingbyWoodsonaSnowyEvening)

诗人雪夜途经一片树林,景色宜人,令人心醉,欲想陶醉于自然的怀抱,然而心中对生活的不倦追求坚定了诗人一往无前的决心。本诗尾句对前一句的完整重复,正是体现并强化了诗人这种冲破矛盾的强烈情感和坚定不移的崇高信念,数量象似性的修辞作用跃然纸上。

例6:We shall go on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ine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7]

——(W. Churchill:ReporttheMiracleofDunkirk)

这段话八次重复首语“We shall”,语符数量的增多表示对应概念的复杂程度加大。作者通过反复使用“We shall”来加强语气,同时,层进法也运用其中,两者共同作用,不仅增强原文的语力,有如排山倒海之气势,而且达到了鼓舞士气,团结人心的目的。

例7: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8]

——(Francis Bacon:OfStudies)

例8: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8]

(同上)

语言单位的减少象似于所表达概念的复杂程度降低,数量象似性原则通过以上两个省略句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省略法的运用使原句显得紧凑、简洁,省去的概念并不影响反而更加凸显了作者所要强调的概念,因此给人以铿锵有力之感。

Quirk et al.(1985)还指出省略法的另一有趣的形式是只通过标点符号来表达戏剧性的终止,以获得某种特殊效应。例如:

例9:He saw her lying there. Dead.

句中最后一个单词“dead”通过句号隔开,独成一句。形式简单,概念亦简单,然而,正是这个“dead”如晴天霹雳,让人一惊,给人孤独无助的死亡感。可见巧妙地使用标点符号,可以让数量象似性的修辞作用充分发挥,更能强化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三、距离象似性及其修辞作用

距离象似性是指同一个语义群的概念,想要表达意思一致性的信息时,大脑会把他们调动出来放在一起思考,语言符号的距离与概念间距离靠得近。换句话说,概念上越接近,人们在思维上就越容易把它们联系起来,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语符之间的距离相接近。这是因为在认知上,距离象似是基于联想式记忆或扩散式激活(spreading activation)的需要[9]。距离象似性的修辞作用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因果关系和社会距离。

1.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直接与间接往往能反映概念距离的远近,例如:

例10:He moved the desk.

例11:He caused the desk to move.

两个句子都表达同一个命题,即施事者将力作用于受事者并让它动起来,但由于两句在用词上的差异,从形式上看,例10语符的距离明显小于例11,因此对应概念的距离亦如此,产生的修辞效果也不尽相同。例10是直接陈述“他推动了桌子”,简洁明了;例11表达出“他使桌子动了起来”,但使用什么方法,读者不知,这样就给此句增添了神秘色彩,让它多了一层联想意义。我们完全可以设想是一位魔术师在变换戏法,让桌子神奇地动了起来。

2.社会距离

另外,在社交场合中,人们常出于礼貌、客气、委婉等目的,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时,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拐弯抹角。社会地位的高低,亲疏关系的远近,也常常通过语言符号的距离表现出来,这与语用修辞相关,因此委婉语、迂说法、曲言等的运用能很好地体现社会距离的象似性。例如:

例12:Give me the book.

例13:Will you please give me the book?

例14: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as to give me the book?

上面3个例句,在形式上逐渐复杂,数量上依次增多,特别是例13和14使用了委婉语的修辞手法,这就预设了对方的社会地位较高或者会与对方的社会距离较远。社会距离又常与心理距离相联系,我们可以和自己的父母说例12,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亲密,心理距离很近,用词也就随意、直接。但我们却不能和一个陌生人说这样的话,因为我们的心理距离远,说这样的话相当于命令,无意中就会冒犯对方,因此使用委婉的礼貌用语再好不过。

四、标记象似性及其修辞作用

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中将标记象似性定义为:“标记特征象似于额外意义,标记性从无到有象似于认知的自然程序。”[10]在大千世界的庞杂系统里,人们经常使用和看见的、先认识和学习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称之为“无标记项”。相反,不寻常的、不可预测的、特殊的、特指的、不常见的,人们以无标记项为参照来认知概念和语言表达的手段就称之为“有标记项”。在认知过程中,无标记项广泛应用于语言环境中,我们通常是先学习认识无标记项,然后过渡到有标记项。英语中的倒装句和强调句中倒装成分和强调成分,否定句对应于肯定句,语法中的最高级相对于原级等等都是有标记性项,它可以让人们获取特殊的意义。因此,一旦使用有标记项,语言就会突显出来,这常与修辞方法相结合,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反讽

例15:"Generally speaking, " said Miss murdston, "I don't like boys. How d'ye do, boy? " Under these encouraging circumstances, I replied that I was very well, and that I hope she was the same, with such indifferent grace that Miss Murdstone disposed of me in two words: "Wants manner!"[11]

——(C. Dickens:DavidCopperfield)

"encouraging"本是褒义词,表示“振奋人心的”,但在这里却使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法,褒义贬用。这一有标记的用法无非是想表达额外之意,即人物所处的环境其实是"discouraging"。

2.夸张

例16:Jesse went out. The whole world seemed to have turned golden. He limped slowly, with the blood pounding his temples, and a wild incommunicable joy in his heart. "I'm the happiest man in the world," he whispered to himself.[12]

——(Albert Maltz: "The Happiest Man in the World")

失业6年的Jesse终于找到一份运送炸药的工作,他感到“整个世界仿佛变成金色一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按照常理,谁会为一份随时能葬送自己性命的工作感到欣喜呢?)。因此,夸张Jesse的内心感受这一标记用法,反过来刻画了他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无不让人感到惋惜悲哀。

3.反问

例17:A: Is Beirut in Peru?

B: Is Rome in Romania?

A是真问,探寻贝鲁特是否在秘鲁,而B是反问,明知故问,不需回答。B没有对A做直接的无标记回答"No, it isn't.",而是使用了反问的有标记用法,其实是想加强语气,表达出B认为A的问题很愚蠢的额外意义。

4.移就

例18:And the first tenor singing of the passionate throat of a young collier, who has since drunk himself to death.

—— (D. H. Lawrence:TortoiseShout)

"passionate"本是修饰人的,在这里却用来修饰"throat",把主人公的强烈情感转移到"throat"上,显然,这里使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作者想通过这一标记用法来强调主人公酒醉后充满激情歌唱的特殊意义。

象似性是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修辞又是通往成功交际的有效手段,象似性与修辞相统一,不仅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而且能让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综上所述,句法象似性在各个层面上的运用可以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当然象似性在广义上也包括隐喻的使用,这在语言学界已有广泛讨论。通过对句法象似性各个层面的修辞作用的分析,以期激起同仁对象似性及其修辞作用的兴趣,做出更深一步的研究。

[1] Saussure F D.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M]. London:McGraw-Hill Humanities/Social Scien, 1967

[2]Peirce C S.ThePhilosophyofPeirce[M]. NY: Harcourt, Brace,1940

[3]Haiman J.NaturalSyntax[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a

[4]Haiman J.IconicityinSyntax[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85b

[5]王寅. 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5期,p4-6

[6]张辉凇.论强调功能的认知机制——象似性与强调功能[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p147-150

[7]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EB/OL].(2012-07-24)[2017-03-01].http://bulo.hujiang.com/menu/10384/item/626595/

[8]吴长城.重复译法:翻译衔接手段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p16

[9]沈家烜.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 年第1期,p2-8

[10]王寅.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p510

[11]尚爱华.从图形-背景理论看反语[D].开封:河南大学,2016年,p36-38

[12]修辞讲义[EB/OL].(2012-11-27)[2017-02-26].http://wenku.baidu.cn

[责任编辑:朱茂青]

Study on Rhetorical Effects of English Syntactic Iconicity in Four Levels

XIAO Han HUANG Weilong

With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conicity has been more and more extensively discussed. Through some typ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iconicity of language, and then analyzes the rhetoric effect of syntactic iconicity at four levels, and further explores how syntactic iconicity enhances the rhetorical effect of verbal comprehension, in order to arouse the interests of language iconicity and its rhetorical effect and make a deeper study.

Syntactic iconicity; rhetorical effect; order iconicity; quantity iconicity; symbol iconicity

肖 晗,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编辑。(四川成都,邮编:610039)

G642.2

A

1674-8824(2017)02-0068-05

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美国研究中心2016年度课题——“美国翻译家Howard Goldblatt创 造性叛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RC2016006;四川省教育厅一般课题——“伊恩·麦克尤恩作品中的医学伦理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SB0218。)

黄伟龙,内江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四川内江,邮编:641100)

猜你喜欢
句法距离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幾樣概念店
算距离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