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权益政策的影响及启示

2017-04-11 13:16:50陈宗波阮李全
社会科学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长征时期

陈宗波,阮李全

(1.广西师范大学 法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2.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权益政策的影响及启示

陈宗波1,阮李全2

(1.广西师范大学 法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2.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跟少数民族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积极维护少数民族权益,正确地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长征时期形成的民族政策对延安时期、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政策有着重要影响。在当今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国内民族问题日益严峻,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为当前我党民族团结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有着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

长征时期;民族政策;影响;启示

红军长征途经地区大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少数民族同胞进行了最广泛、最深入的接触和交流,虽然环境极端恶劣,但由于党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得到少数民族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战胜了长征途中种种艰难险阻,同时孕育了伟大而不朽的长征精神,同时对中国革命、建设不同时期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当今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国外反华势力和国内“三股势力”相互勾结,严重危害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稳定,破坏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然而,“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1]关系到国家稳定、祖国统一。

一、长征时期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的形成

长征时期党对民族团结政策的探索,是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政策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和国情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党的民族政策理论。

(一)长征时期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的形成背景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共产国际错误路线的指挥下,面对国民党残酷的武装围剿,中国工农红军面临严重的军事、经济、政治危机,为保存革命实力,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中央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万里长征。日本帝国主义趁着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混战,武装侵略、控制了东北三省并开始计划攻占华北地区。在严峻的国内外局势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要抵抗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保存革命火种,北上抗日,必须团结少数民族、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他们的拥护支持。然而,穷凶极恶的敌人使红军损失惨重,长征需要解决物资匮乏和兵员补给的难题,于是民族团结跟长征胜利休戚相关。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驰骋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穿越了苗、瑶、壮、侗、布依、仫佬、土家、白、纳西、彝、藏、羌、回、裕固等少数民族聚(杂)居地区。由于中国历史上存在很深的民族隔阂,不同民族之间仇视、怨恨、压迫和歧视,再加上国民党推行反动民族政策,对红军进行负面宣传,少数民族对红军充满疑虑,因此搞好民族团结消除少数民族疑虑迫在眉睫。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通落后,红军经过的地区多雄关险道,雪山草地,人烟稀少,语言不通,若搞不好民族关系得不到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红军的行动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在长征特殊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长征与民族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摸清少数民族状况,从战略高度把少数民族问题与长征、中国革命和抗日救亡相结合,适时制定了符合新形势下的少数民族政策。

(二)长征时期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的基本内容

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

坚持团结平等的民族政策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1935年红军到达甘肃迭部回民区时,要求红军指战员遵守“宣传红军民族平等的主张,反对汉官压迫回民”[2]的规定;《八一宣言》又重申:“实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3]党制定了适合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建立起少数民族统一战线。紧紧依靠少数民族群众缓解了红军物资短缺、兵源不足的问题,成为红军长征摆脱困境的关键,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现端倪。

2.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的政策

在红军长征途中,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1935年党指出:“保护喇嘛教、清真寺,保护经书神像,实行政教分离原则,尊重各民族的宗教感情、信教自由等,把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联系。”[2]1936年,红军进入回族区域,共产党发布了尊重回民风俗的“三大禁止”和“四大注意”。红军对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尊重赢得了少数民族的衷心爱戴与拥护。1935年党又提出:“要帮助少数民族的文化工作,建立本民族的学校,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授课。”[5]尊重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成为党的重要民族政策。

3.提出少数民族自决原则,帮助少数民族建立自治政权

民族自决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列宁认为:“民族自决权就是民族脱离异族群体的国家分离,就是组织独立的民族国家。”[6]但是,这“并不等于分离、分散、成立小国家的要求,它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7]1935年红军通过著名的“彝海结盟”顺利通过了大凉山彝民区,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张[8],“彝海结盟”是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和伟大胜利,为今后党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4.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红军长征期间,党十分重视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少数民族的上层人士和下层民众中广泛开展民族统一战线,对少数民族“提议建立共同斗争的联盟”。[9]1935年党提出:“建立下层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即联合小喇嘛、小吐司、土官,形成联合战线反对国民党军阀,并通过他们争取更多的群众支持红军”。[2]坚持民族统一战线原则,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1935年毛尔盖会议指出“必须挑选一部分优良的番民给予阶级的与民族的教育,以造就他们自己的干部。”[3]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成为后来党和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

二、长征时期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的影响

长征时期是我党民族团结政策的形成发展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不断完善和成熟,对延安时期、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一)延安时期: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延安时期是指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涵盖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两个重要阶段。“长征途中,我们党高举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大旗,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0]毛泽东在1938年《论新阶段》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纲领“团结中华各族,一致对日”[11],指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3]。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3]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明确提出“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权利”[12],此时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已经完全形成,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发展。党在民族问题上发扬和继承长征时期紧密团结、实事求是的民族政策精神,在实践中调整民族政策主张,由自决的联邦转向联合建立统一国家,初步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

(二)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基本框架的形成

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3]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强调“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12],要消除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贯彻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法形式确立了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等。党继承和发扬长征时期团结统一的民族政策精神,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处理民族问题,采用和平方式解放新疆和西藏,相继成立了民族自治区。建国初期,党通过对民族政策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基本框架。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地开展民族工作,发扬长征时期的优良作风,不断完善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党的民族政策不断上升为国家法律,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础上,优待、扶持少数民族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弘扬长征时期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台独”、“东突”、“藏独”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国家先后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反分裂国家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将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三、长征时期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的启示

长征时期形成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和政策制度,深刻影响着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党始终将坚持在长征时期形成的民族团结政策和精神运用于各个时期的实践中去,让民族团结的基因血脉世代相传。

(一)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遏制民族分裂主义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冷战后全球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族分裂主义呈升温趋势,已经成为当今区域冲突、民族纷争的重要起因。在外部反华势力的介入下,我国西藏、新疆、台湾地区等地民族分裂主义伺机抬头,近年来制造了多起针对汉族骇人听闻的恐怖暴力事件,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我国历来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然而,受传统“贵中华,贱夷狄”民族观的影响,大汉族主义由来已久,但在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正确引导下,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较好的消除或抑制。

长征时期党和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由于历史所形成的民族隔阂很深,猜疑、偏见难以消除。红军指战员虽然以汉族居多,但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团结政策,心系群众、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各族人民,最终战胜了敌人围追截堵和种种自然天险取得了长征伟大胜利。可见,民族团结是党在长征期间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赢得少数民族拥护的关键所在。如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所面临的形势不再是当时的惊涛骇浪、饥寒交迫、绝境环生的场景。但绝不能麻痹大意、骄傲自满,忽视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民族观,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群众路线,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成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执政的生命线。群众路线还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我们的传家宝,也是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而长征则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真实写照,走群众路线、执行党的正确民族政策是红军长征的制胜法宝,长征路线实质上就是党的群众路线。以群众路线为理论基础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法宝,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得出的基本经验。长征期间,党为争取少数民族参加革命建立了少数民族各阶层的革命统一战线,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征的胜利可以说我们党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贯彻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这是争取民心的根本。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与实践是当前群众路线教育最鲜活、最生动的历史教材,也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典范。贫穷愚昧是“三股势力”的温床,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各族人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决抵制极端宗教思想,团结群众、凝聚人心,最大限度地孤立民族分裂主义,使其无藏身之处。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要继续弘扬长征时期民族团结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完善党的民族政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持。

(三)完善少数民族优待政策,真正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互助的基石,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长征期间,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消除了民族隔阂,同少数民族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建立起了深厚友谊和真诚信任,为党和红军长征胜利做出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共同谱写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因此,继承弘扬长征时期显现出来的民族团结精神,应视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吸取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对少数民族决不能采取压迫的政策,只能采取优待的政策。由于受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在社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完善少数民族优待政策使少数民族的平等不仅是形式上的平等,更要实现实质上的平等。

平等并不反对合理的差别对待,对社会和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要采用积极的、合理的优待,为其提供机会或利益的“补偿”。“合理的差别对待,虽然在形式上有别于平等对待而看似不平等,但实质上是为达到更高层次的平等。”[14]因此,优待少数民族不是对汉族的歧视,而是为现实真正的、实质的民族平等。国家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有特殊照顾义务,在升学就业、医疗生育、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优待,才能更好更快地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文明进步,走向共同富裕,才会远离“三股势力”。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优待政策,实现少数民族实质上平等,才能推进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四)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改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事实已经雄辩地证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面对现实,敢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伟大的政党”[15],是一个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政党。在长征途中,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及时纠正王明“左倾”错误,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跟少数民族结成革命统一战线,取得长征的最终胜利,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可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论断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处理民族问题和关系的基本方式,是中央集权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伟大创举。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更好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红军长征期间,党的民族政策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实践探索,奠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实践基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证明,民族区域自治适合中国,“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16]。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权和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四、结语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族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进而“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随着“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17]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有其必然的客观规律。民族问题因民族而生,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也将随着民族融合的增强、民族差别的模糊而逐渐消失。民族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政治问题,必将长期存在,有时甚至会被激化。目前国内民族地区存在的种种问题,终究可归结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下转第页)不平衡的问题。只有不断地消除和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化解。

然而,新世纪以来,国内外“三股势力”日益猖獗,一些地区出现了民族关系紧张和民族分裂思潮的意识形态,中国民族问题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有些人开始质疑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还有极少数人,别有用心地在网上大肆渲染民族主义,散布民族仇恨情绪,严重破坏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危及国家安全。极端民族主义或深刻民族矛盾很可能会导致国家分裂或民族战乱,中国将会再度陷入一盘散沙、分崩离析的家破国亡悲惨境地。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必须提高警惕和加强防范。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红军长征史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对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依然意义重大。

[1]钟海青.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N].广西日报,2009-09-08.

[2]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3-65.

[3]中央统战部.民族文献问题汇编[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52;308;569;653.

[5]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红军长征时期的民族政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114—115.

[6]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97.

[7]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719.

[8]肖锋.长征日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78.

[9]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0册)[Z].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613.

[10]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R].2016-10-21.

[11]金炳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J].黑龙江民族纵刊,1999,(4):17.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8;1438.

[13]何平.毛泽东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78.

[14]吴光侠.主犯与从犯区分根据论[J].法学评论,2008.34-40.

[15]冀祯祥,王永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33.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7.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

D231

A

1002-3240(2017)04-0045-05

2017-03-1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促进西南民族地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课题编号:14ZDC026)

陈宗波(1968-),广西东兰人,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阮李全(1977-),广西陆川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校:周玉林]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长征时期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太空探索(2016年12期)2016-07-18 11:13:43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太空探索(2016年7期)2016-07-10 12:10:15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太空探索(2015年11期)2015-07-18 10:59:33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