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侠 雷孟林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4)
·教育改革研究·
“大统战”格局下的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研究
张乃侠 雷孟林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4)
做好新时期的高校统战工作既关系到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文章结合高校统战工作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挑战,提出要做好新时期的高校统战工作,应该认真领会习主席的讲话精神,在“大统战”格局这一新思路的主导下,围绕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性问题对高校统战工作进行系统创新,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全体教职工广泛参与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大统战”格局 高校统战 党外知识分子
“大统战”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针对长期以来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习总书记在强调统一战线无小事,各级党委要把统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时,明确指出,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这标志着“大统战”格局作为统领全党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被定调为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新思路和基本工作模式。
早在1951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在历史上,统一战线是决定革命胜利的三大因素之一。没有统一战线工作,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办不好的。”(见《邓小平同志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统一战线是全党各部门的工作,如果不使每个干部、每个党员都懂得这一点,这项工作是做不好的。”(同上)邓小平同志以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眼光,指出了新中国建设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方向,他要求全党同志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统战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要求全党每个干部都要做好统战工作,这标志着党的“大统战”思想的形成。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党的统战工作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工人、农民阶级的界限不再严格。市场化改革使每个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不再一成不变,工人和农民已经没有了严格的职业界限,工人阶级的来源也不再是过去那种主要的、单一的破产的农民,而是包括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2.新的社会阶层和新生代力量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必然产物,他们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之一。3.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社会各阶层凝聚力面临严峻的考验。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多种渠道从事打压、围堵、孤立、分裂我国的活动,外有贸易制裁,内有西藏、新疆的不稳定,南海问题、台湾问题不断升级等,使我国面对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上述问题,只有运用“大统战”格局这一战略思维,才能增强爱国主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建立起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此,习总书记提出了“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新思路。
“大统战”格局作为统领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有着新的丰富的内涵:首先,“大统战”格局的本质仍然是团结大多数。只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集团,哪一个人,我们都要团结。其次,“大统战”格局的意义在于推动统战工作与党的工作重心相连接,将统战工作放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再次,“大统战”格局意味着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新思路和基本工作模式。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各级党委要把统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真正做到“四个纳入”和“三个带头”。可见,统战工作并非只是统战部门的工作,只有将其放在全党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去把握,才能使统战工作更好地发挥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最后,从统战工作与社会各领域的关系看,“大统战”格局要求新时期的统战工作,要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把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调动起来、发挥出来,为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
(一)“大统战”格局下高校统战工作的特殊性
第一,高校统战工作主要是围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开展。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主要的集中之地。据统计,全国1071所高校中专门从事教学研究的知识分子约有48万人,其中党外知识分子占半数以上,他们中大多数是教学科研骨干,也有学科带头人、著名学者专家,在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高校统战工作是为其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服务的。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参与者,这就需要高校统战将引导党外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主要的工作任务,将党外知识分子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服务。
第三,高校统战工作有助于培养党外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高校是统一战线人才的“源头”,以及向政府部门、社会各领域以及民主党派领导机关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以笔者所在的长安大学为例,学校党委统战部门一直以来将培养中青年党外后备干部作为统战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培训学习、挂职锻炼、参与社会工作等形式培养和选拔人才。目前,已有多位党外干部先后进入民主党派省市级组织领导班子。
第四,从长远看,高校统战工作关系到党的统战工作的未来。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有可能就是明天的统战工作对象。大学是他们学习和成长之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大统战”格局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挑战
第一,高校统战工作对象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高校统战对象广泛分布于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等各个基层单位,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逐渐由国内延伸到国外,海外统战工作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归国留学人员、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国外侨胞及其眷属、名人遗孀和后裔等,这些使得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内部构成多元化、复杂化以及利益矛盾的日渐突出。
第二,高校统战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一方面,高校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呈现高学历、高职称和年轻化的趋势。以长安大学为例,现有民主党派人士776人,包括民革、民盟、九三学社等不同党派。就民盟而言,现有盟员204人,80%以上为高级职称,近年新加入者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均为博士学位。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办学模式的多元化,高校教师出国进修、高访、培训、“海归”等学者越来越多,这些在促进高校教师与海外相关领域学者展开交流的同时,也容易导致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相关途径渗入我国,加之一些西方国家大肆鼓吹西方民主、自由以及人权等思想,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知识分子因为具有思想活跃,总是倾向于怀疑和批评,总是对社会现状不满,总是企图按照自己的想法改良或改造社会等特点,这些都为高校统战工作增加了难度。
第三,高校统战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统战”工作格局作为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基本工作模式,要求高校统战工作在工作思路、方法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方面,要认识到统战工作并非只是统战部门的工作,要将统战工作放在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去认识,放在校党委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去把握。另一方面,要与当前党的各项政策和任务相结合。例如,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任务,那么,高校统战部门也要在党委领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统战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促教育改革、服务政治协商促高校管理民主化。另外,针对新生代力量也需要追求统战工作的新思路
高校统一战线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高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那么,要做好新时期的高校统战工作,应该认真领会习主席的讲话精神,在“大统战”格局这一新思维的主导下,围绕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性问题对高校统战工作进行系统创新,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全体教职工广泛参与的“大统战”工作格局。这是高校统战工作的总体思路。为了实现这一总体思路,应该从统战工作与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职能转型等方面着手进行系统创新。具体如下:
第一,结合高校统战工作的特殊性,认真分析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做好统战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目前,理论界对于高校统战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其统战工作的科学性和信息化水平等,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高校统战工作的不断完善。但是,要构建高校“大统战”工作格局,必须围绕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分析其统战性及其影响因素,只有才能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和思路。
在统一战线内部,执政党权威是保证统一战线工作效率的核心因素。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任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般来说这种权威至少来源于两方面的影响力:资源支配能力和人格力量,当这种影响力得到非执政党成员的普遍认可和服从时就成其为权威。高校作为典型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管理权力比较集中,但是,权力不等于权威,只有得到党外知识分子认同的,被党外知识分子视为正当的权力才称得上权威。而如何才能使党外知识分子认同并接受自己的服从地位,就必须发挥统一战线工作的导向作用,这首先需要分析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性问题。
朱命榴(2005)在“关于加强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思考”一文中,为了研究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性问题,就执政党建立对党外知识分子权威的影响因素问题在高校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执政党权威的两大因素中,党外知识分子对执政党权威的认同服从与自身的价值合理性权威意识相联系。就是说,党外知识分子对执政党权威的认同与接受更加注重的是执政党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彰显了自己认同的价值观,或者说注重的是同盟者之间的非功利关系。如执政党在运用权力过程中的行为如分配资源、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否公平、公正,不任人唯亲,以身作则等彰显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果是这样,执政党就能与党外知识分子建立起信任,而且这种信任往往能独立于资源依赖的功利关系。
上述结论说明,高校统战工作要充分倚重价值合理性权威,才能有助于党外知识分子对执政党权威的认同和服从。这就要求高校统战工作要以人为本,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将其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这也正是贯彻习主席讲话精神,构建高校“大统战”工作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找准高校统战工作位置,将“大统战”思维渗透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党的统战工作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高校统战工作要想获得有力支持和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其与高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委领导下的统战部门具有价值合理性权威基础,才有助于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因为让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每一过程之中,才能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创建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第三,建立由组织、人事部门参与的统战工作平台,做好党外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加强对党外干部、代表人士的选拔、培养工作既是巩固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需要,也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这项工作不仅仅是统战部门的工作,还需要与组织、人事部门的通力合作,从而形成统战工作平台。为此,应该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规划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问题,使党外人才培养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措施,同时协调好在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的同时,保留一部分优秀人才在党外,作为民主党派骨干培养,确保一定数量的优秀党外干部。
第四,加强制度建设,进行制度创新,实现高校统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随着新时期统战工作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统战工作的范围和难度不断增加,要求高校统战工作必须不断制度创新,用制度保证统战工作的落实和持续发展。一是,根据目前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活动范围广、专业性强的特点,建立校、院两级统战工作制度,将高校统战工作重心向二级学院下移,发挥二级学院党委的作用,动员更多党员干部支持统战工作,团结更多的党外知识分子,这既有利于共产党员与党外知识分子合作,又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的培养。二是,建立统战工作议事制度。在党委领导下,定期召开党外知识分子代表座谈活动,凡是关系到学校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听取党外人士意见,以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
第五,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促进统战工作的职能转型。变管理职能更多的为服务职能,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牢固树立统战工作的服务意识。一是要为教书育人服务。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长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应该通过统战工作积极引导他们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二是要为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服务。高校改革使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这些不利于高校的稳定与发展。这需要通过统战工作去协调关系、沟通思想、化解矛盾。三是为高校民主建设服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发挥他们在高校管理中的民主监督作用。四是要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高校统战工作要引导各民主党派组织和统战成员,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堵截西方政治文化思潮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1]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刘同昌等编.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统战工作理论创新[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凤瑞.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其新发展[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
[4]杨志民,柯大为.高校“大统战”格局构建刍议[J].前言,2012.
D613
A
1007-9106(2017)07-0163-04
* 本文为长安大学统一战线研究社科基金项目。
张乃侠(1964—),女,长安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雷孟林(1964—),男,长安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