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研究

2017-04-11 12:29张雅男
社科纵横 2017年7期
关键词:社科院馆员图书馆

张雅男

(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天津 300191)

社科院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研究

张雅男

(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天津 300191)

信息共享空间(以下简称IC)是图书馆重要的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IC建设已较为成熟,社科院图书馆的IC建设则研究较少。为更好了解社科院图书馆IC建设问题,文章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人、空间、资源、服务四方面将社科院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IC建设进行细致比较,找出其特殊性,初步提出社科院图书馆IC建设的几点思考。

信息共享空间 社科院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

一、引言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美国大学图书馆,其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实质是实现人、空间、资源、服务的有机结合,目的在于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空间。人、空间、资源、服务是构成IC的四要素。由于四要素的异同,社科院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在IC建设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目前,高校图书馆的IC建设已较为成熟,社科院图书馆的IC发展仍相对缓慢。本文从人、空间、资源、服务四方面对社科院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IC建设进行比较,以期为社科院图书馆IC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社科院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IC要素比较

IC是一种服务理念,不同图书馆面对的人、空间、资源和服务不同,IC建设并无固定模式。目前,高校图书馆的IC建设已初有成果,社科院图书馆的IC发展则相对缓慢。由于IC建设要求以用户为中心、立足母体图书馆在四要素方面的具体情况,因此,对社科院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人、空间、资源、服务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有利于社科院图书馆在IC建设方面既可借鉴高校的经验又可找到自己的特殊性,最终实现自身的IC建设。

(一)人(图书馆用户和馆员)

IC服务模式中的人,主要包括读者和馆员两方面。由于机构性质不同,社科院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特点和馆员特征表现出差异性。

1.用户特征

高校的职能包括教学和科研两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可分为科研用户和教学用户。教学用户包括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学生群体的特点是数量大,有广泛的学科知识需求但对精深度要求较低,对各种功能性应试工具书需求较多;教师群体在教学用户的角色中表现出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宏观了解和把握,倾向于书目介绍类资源。高校的科研用户体现出研究性方面的需求,他们与社科院等其他系统科研人员一样,对高、精、专、深的文献信息资源有需求。由于有教学任务,高校科研人员多在校进行科研工作,特别是一些需要进行实验工作的理工科研究人员。

社科院是各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阵地,服务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因此,与高校馆不同,社科院图书馆用户分为院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地方党政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需要提供参考咨询的人员[1](P45)。其中,专业科研人员大多具有中、高级职称,具有博士等高级学历或多年的研究经验,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多年的信息检索习惯[2](P68-69)。社科院科研人员没有教学任务,从事专业研究的精力更多;不用经常“坐班”,多在家或其他单位以外的地方进行学术工作;研究多围绕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地方性资料需求更多。另外,由于社科院是市政决策咨询部门,社科院研究人员除进行理论研究外,还进行智库性质的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此外,地方政府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参考大量地方文献时会咨询社科院图书馆,他们的需求表现出“不定时、时间紧、任务急”的特点。

2.馆员特点

图书馆员是IC模式中的关键节点,馆员服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服务的实际效果。社科院图书馆馆员和高校图书馆馆员特点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共性指二者都需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和英语知识等基本服务技能及良好的服务意识。不同之处在于,高校图书馆馆员面对的是广大学生和教师。面对学生群体,馆员是老师的角色,要以教师的身份去帮助学生;面对教师,馆员是同事身份,但其彼此间的相识度一般较低。

社科院图书馆馆员主要面对的用户群是本院科研人员。这就使得社科院图书馆馆员具备了两大特点:(1)除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外,全国其他各社科院图书馆用户群体大多规模小、人员少。图书馆员与其用户之间通常是互相熟知的同事乃至朋友,有条件利用私交关系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2)社科院图书馆员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一定的科研素养和能力,能嵌入科研过程提供深度知识服务。

(二)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

空间是IC服务得以开展的基础。近几年,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图书馆服务的“空间”逐渐包含物理空间(实体图书馆)和虚拟空间(数字资源的网络环境)。由于虚拟空间实质上是馆藏资源和服务形式的延伸和拓展,社科院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虚拟空间的结构模式相类似,都包括远程数字图书馆、虚拟论坛、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具体每个模块如何开展服务会因资源和服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物理空间方面,高校馆IC建设注重提高咨询区的辨识度、扩大阅览区的自由度、提升自助服务区的便捷度及增加电子阅览区等。社科院图书馆特有的学术性特征要求图书馆IC实体空间建设除了要具备高校馆的模块———咨询区、学习区、讨论区、电子教室、休闲区等[3](P127)外,还要在馆舍建筑、内部格局及装修装饰方面凸显学术气息,例如,在馆内放置创意书架、传统字画、文物摆件等。由于科研人员对方便沟通交流的有声空间和前沿学术会议有需求,社科院图书馆应提供良好的交流空间和学术活动举办空间。此外,社科院科研人员大多自己带有移动电脑,对IC空间的电子阅览室需求不大,但对无线网络需求较大,这点与高校馆IC实体空间建设强调扩大电子阅览室理念不同。

(三)信息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馆藏资源是服务的源泉,无论是社科院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都主要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高校图书馆的有形馆藏资源通常包括纸质书籍、期刊、报纸等资料;无形资源主要包括远程数字图书馆系统、各类数据库资源、网络资源及一些光盘磁盘、缩微胶卷资源等。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以综合类文献资料居多,有大量课程对应的书目及英语考级、公务员考试等应试工具书,地方性研究资料较少。此外,多数高校馆都根据学科特色建有特色数据库。

社科院图书馆馆藏资源与高校馆相比,明显体现出学术性、专业性和地方性。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有形资源主要包括综合性图书、期刊、报纸、地方文献资料、工具书(年鉴、词典等)和特藏资源等,其中,期刊和报纸除现刊、新报外,大多藏有系统的老旧刊和报纸,地方文献资料也涵盖地方史志、区县年鉴、老旧照片等,一些馆还藏有稀缺的特藏资源,如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满铁①资料。这都体现出地方性。社科院图书馆图书采购源主要为社科文献出版社或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社科学术性出版社,所藏资源以各学科经典学术著作和核心期刊为主,并有文摘、书评、索引、题录等二三次信息,馆藏结构注重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体现出社科院资源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无形资源主要包括CNKI、万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超星电子书及老旧报刊数据库等各类社科数据库资源,基本构成了基础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4](P110)。社科院研究人员“不坐班”的特点,使得他们对“资源到家”有迫切需求[5](P165),近几年学术数据库资源价格的不断提升,社科院图书馆在购买力方面表现出不及高校馆之处,导致许多电子资源更新慢、种类少。这都给社科院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带来不便。

(四)服务(传统信息服务和新型信息服务)

IC模式下的信息服务包括书刊借阅、馆际互借、学科导航、参考咨询、代查代检、信息推送、媒体制作及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等,是传统信息服务和新型信息服务的集合,旨在最大化地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最短的时空内满足用户最多的信息需求。

高校图书馆大都具备以上服务内容的部分或全部,社科院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基本也围绕这几方面展开,但单位性质的不同又使得其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不同于高校图书馆。一是,社科院科研人员本身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文献处理能力,需要的内容复杂专深,需要的服务多为高层次嵌入式知识服务;二是,这些学者大多养成自己的科研习惯,有意愿自己进行文献检索和获取,倾向于合作型信息服务;三是,社科院科研用户到馆时间少,特别需要图书馆将有关信息进行近距离推送。

三、社科院图书馆IC建设的几点思考

由上文分析可知,社科院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在人、空间、资源、服务四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依据这一特点,笔者根据IC“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考虑社科院图书馆在四要素方面的特殊性,对社科院图书馆IC服务建设进行了几点思考。

(一)完善咨询空间

咨询空间是社科院图书馆IC空间的入口,主要功能是为用户答疑,通常解决方位导引、闭开馆时间、检索工具操作等常规性问题。根据社科院读者特点,咨询空间包括实体参考咨询区和网络虚拟咨询服务两部分。实体参考咨询区要设在图书馆显眼位置并配以醒目的指示字幕和功能介绍,以缩短用户搜索时间。网络虚拟咨询服务分两种形式:一是以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方式实时在线答疑,这需要较大的人力成本投入;二是构建常规问题库,实现7×24h用户问题自动答疑。较为理想的方式是将二者结合,问题库与人工服务协同工作,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

(二)丰富服务空间

服务空间是社科院图书馆IC空间的主体部分,包括文献资源区、视频演示区和学科馆员区三部分。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社科研究对网络图文音像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的兴起和Web3.0的到来,使全球最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各种学术类博客、播客、微信公众号、网摘等用户生成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6](P143),拓展了社科研究人员的研究途径[7](P137)。这就要求社科院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区要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其进行搜集整理、组织加工、著录标引,打造图、文、音、像等多层信息形式的文献检索和运用平台。同时,要合理优化馆内经费,增加对电子资源的购买和对“资源到家”功能的实现,并且要根据社科院向智库型机构转型的要求,增加对智库研究文献资源的采购,实现馆藏资源学术性、专业性、地方性和智库性的统一。

视频演示区是社科院图书馆重要的IC功能区。该区的主要功能一是进行用户信息素养培训,图书馆制作好本馆集成管理系统和电子文献资源使用课件,在这一区域内循环播放供用户自学;二是针对社科研究人员对年鉴等光盘文件阅读的需求,为其阅读浏览这些资源提供空间。

与高校图书馆一样,社科院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也设有学科馆员区。该区主要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为社科研究者解决专业问题。学科馆员一方面要接待用户的到馆咨询,同时要参与到用户的课题研究中,结合科研人员有自己查找意愿的特征,提供嵌入式合作型深度服务。

(三)创新传递空间

文献外借区是重要的信息传递空间,是用户借还文献资料的主要区域。要提供大量的自助借还机。一方面,要在图书馆内多处安置自助借还机,方便用户借还图书,另一方面,根据社科院科研人员到馆少的特点,应在办公楼、研究所楼及食堂等处也放置自助借还机,将用户自助借还文献的功能最大化。此外,考虑到社科人员对一些图文资料的特殊需求,图书馆还应备有自助彩色打印机、复印机、扫瞄仪、光盘刻录和录制音像机等设备,最大限度地将信息资源传递给用户。

(四)提升创新空间

2015年《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让众创理念深入人心[8](P115)。众创空间与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对于富有创造力的社科研究领域,众创空间对其灵感的激发和实践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因此,众创理念应当成为社科院图书馆IC创新空间建设的基本理念,众创空间应当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看,众创理念下的创新空间由个人学习区、小组讨论区、休闲娱乐区构成。个人学习区和小组讨论区是IC用户交流和知识共享功能的体现,是用户个人或课题组集中进行学习交流的场地,可分为功能灵活的网络教室、为小群体使用的研究室或学习室、供个人访问的信息台以及设在附近便于进行个别咨询交谈的办公室等,空间内要有个性化的桌椅。小组讨论区还应配备充足的电源、投影仪、无线键盘等设备,方便用户知识共享。休闲娱乐区是用户最自由的区域,有舒适的座椅沙发、自助饮水机、自助售卖机等,让读者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激发学术灵感。创新空间的各个区,都要实现无线网络免费覆盖,并且要放置字画文玩及绿植等,让用户可以在绿色的环境中自由进行学术研究。

“动”“静”空间之分是体现IC创新空间的重要方面。美国印第安娜大学在2003年建立了IC后,于2005年又建设了倾向于安静的IC二代,旨在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9](P78)。社科院用户群的特殊性和众创理念,要求图书馆IC建设要凸显“动静分区”,设立允许自由交谈的“动”空间和保持安静的“静”空间,二者之间的隔音性能要好,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用户在创新空间对时空资源的自由使用。

(五)注重人员素质和管理模式

人员素质、人员配置及其服务能力是IC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是组织机构运转的决定性因素。前文提到,与高校图书馆相比,社科院图书馆在读者和馆员方面存在特殊性。社科院图书馆IC中的服务人员要熟知社科院各学科核心期刊和地方文献资料等,并能紧跟时代步伐,会利用移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结合自媒体特征,灵活多样地为不同专业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管理模式是维持IC正常运行的管理层设置,对整个IC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图书馆的IC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主运行模式,即图书馆独立负责IC的构建、操作等;二是与校园其他机构合作,即图书馆通过合作的方式与其他机构共同支持IC的运作;三是图书馆与校园其他部门合作成立一个专职部门负责IC的运行。由于社科院图书馆规模通常较小,应当采取与院其他部门合作的管理模式,可以节省图书馆的人力、物力和经费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其他部门合作,可以引入更多主题和活动,不断为图书馆IC注入活力。

(六)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跟踪与评价是社科院图书馆IC建设的重要保障。正确地了解、分析和评价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和要求,对于有效地改善服务设施、规划与实施参考咨询服务、制定培训与指导计划、实现优质服务目标有重要作用,也是IC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社科院图书馆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及时与科研人员就IC建设进行深度沟通交流,做到前期预测、中期控制、后期改进,通过不定期的跟踪评价,保证IC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小结

社科院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相比,在用户特点、馆员素质、实体空间、虚拟空间、馆藏资源和服务内容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社科院图书馆的IC建设既可以借鉴高校的经验,如功能区划分,基本服务内容等,又可以针对自己的特殊性进行改造和创新,最终实现符合社科院特征的IC建设,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注释:

①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

[1]陈宁.论地方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J].图书情报论坛,2002(4).

[2]江涛.社科院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

[3]郭以正.关于社会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7).

[4]张雅男.学术型图书馆知识服务要素分析与模型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5).

[5]张雅男.地方社科院图书馆面向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研究——以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

[6]田梅.基于Web3.0的信息共享空间构建[J].现代情报,2016(4).

[7]黄付艳.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模型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6).

[8]徐建林.基于众创理念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8).

[9]李秋实,冯承柏,温宇龙.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J].现代情报,2007(4).

G251

A

1007-9106(2017)07-0141-04

* 本文为天津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资助项目“社科院系统与高校系统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7YQN-03)的研究成果。

张雅男(1988—),女,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社科院馆员图书馆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到省社科院调研
陕西省社科院为离休干部过百岁生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2016年西藏社科院16项院级课题结构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