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英丽马超群
(1.肇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广东 肇庆 526061;2.美的地产集团 广东 顺德 528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与回应
韩英丽1马超群2
(1.肇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广东 肇庆 526061;2.美的地产集团 广东 顺德 528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转变理论研究的话语表达方式,使之成为人民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修辞问题,更是当下学术研究如何呼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样本=全体”的大数据时代正在重构着人们的认知模式,这势必会给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带来挑战和机遇。
大数据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
在2016年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1]考察这种现象原因很复杂,有历史原因更有现实原因,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以及大众化。面对今天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大数据”或许能够起到助力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数据在人们的认知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数据已经成为一种与材料、能源等可以相提并论的资源了,其价值之大是难以预估的。面对大数据时代,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既受到了现代媒介传播手段的挑战又赢得了“样本=全体”的宝贵的数据资源,尤其是面对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利用好大数据资源能够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和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语境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大众化,不仅是在转变理论研究的话语表达方式,使之成为人民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修辞问题,更是一个特定历史境遇里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当下学术研究如何呼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创立之初就明确了其哲学只能也必须产生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出发来考察一般意识,他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发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想也是他们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只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着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P152)这里所描述的“发展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指的就是大众,而大众的物质生产及交往活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基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11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136)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本就源于大众的实践,其发展也只有通过人民大众的引领和指导人民大众改造现实世界才能实现其理论本质。
(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与革命性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走过了170多年的历程,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无论我们的时代如何变迁,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充分表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不仅来源于它自身理论的科学性更来源于它自我批判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的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观、认识论、价值论以及历史观和人生观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理论从人民大众的立场出发运用到分析和解决人民大众所遭遇的那个特定的历史境遇的特定的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规律,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以及“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等都是不可推翻的。第三,马克思主义是不会过时的。不管是西方世纪之初关于“千年思想家”的评选,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新成果的不断问世,都用强有力的事实证明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由其实践性带来的。实践常新理论就要常新,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同时又需要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不断创新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它同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解决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形成新的理论。马恩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和毛泽东丰富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持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理论。依托实践动力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人类历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数据的发展,数据是人类丈量世界的标尺。早在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数是万物的本原的学说,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比例关系决定的,万物依照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而形成了和谐的秩序,从而将数提升到了本体论的维度。人类的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定量、数学、计算的历史。然而,由于认识工具的手工化,人类数据化的脚步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直到二战之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类由此走进了信息社会,迎来了信息时代,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型计算设备的微型化、移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从技术层面都变得越来越容易。2003年,人类第一次破译人体基因密码时,用了十年时间才完成了三十亿对碱基对的排序,而十年之后,基因仪每15分钟就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的加强,大数据正在走出“深闺”,给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质的改变。
(一)大数据及其特点
何谓大数据?大数据之大主要在于其容量之大,如今数据量成指数级爆炸式增长。2001年美国Gartner公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的爆炸式有三个维度,即:“一是同一类型的数据量在快速增大;二是数据增长的速度在加快;三是数据的多样性,即新的数据来源和新的数据种类在不断增加。”[3](P55)而大数据之大更在于:“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在大量增加,通过这样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人类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学’、‘大利润’、‘大发展’。”[3](P57)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并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这里借用美国Gartner公司对大数据的表述:“大数据是指数量巨大、速度快捷、种类繁多的信息财富,这些数据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来处理,以便提高决策制定、领悟发现以及过程优化等能力。”
大数据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信息量庞大是大数据的最基本特征。这点可以从数据存储单位的变化上体现出来:从千字节、兆字节,上升到了太字节、拍字节。一个拍字节等于2的50次方个字节。第二,数据量有着指数级的增长速率。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高速增长的数据的储存能力。零售巨头沃尔玛每小时需要处理100多万笔电子交易记录,可谓每分每秒都在渊源不断的产生数据。美国国家安全局对全美的电话进行监控,每6小时产生的数据量就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有印刷体藏书的信息总量。而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馆藏量最大的图书馆。第三,大数据不仅仅是数字,表述形式上存在巨大的多样性,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图片、传感器数据、地理位置信息以及社交媒体中产生的数据等等,数据管理类型则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等。第四,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大。美国原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3月的美国国会会议上提出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倡议》,将大数据比拟为“未来的新石油”,并决定投资2亿美元用于开发大数据研究。可见,在信息社会,数据已经成为一种与材料、能源等可以相提并论的资源了,其价值之大是难以预估的。
(二)面对大数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
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指出,“现在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信息革命。这不是在技术上、机器设备上、软件上或速度上的一场革命,而是一场“概念”上的革命。以往50年信息技术的重点在“技术”上,目的在于提升信息传播范围、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而新的信息革命的重点将会在“信息”上。”[4](P108)大数据时代正是人类正在经历的新的信息革命,透过数据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我们不难理解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正在重构着我们的认识模式。
第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样本=总体”的大数据颠覆了“追求一个唯一真理”的小数据时代的真理观,这势必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真理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传统哲学主要使用逻辑演绎方法获取知识,而现代哲学主要采用归纳推理为核心的实证研究方式。实证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选取样本的范围及权威性,而休谟早就指出过:由于无法穷尽一切样本,因而无法保证结论的可证伪性。大数据分析使用的是所有数据,选取的是全部样本,选取样本过程并不存在主体所预设的意图或目的,最接近完全归纳的方法,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认识过程中的误差最小化。在小数据时代,由于样本选取范围的有限性,人们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追求确定的大前提和真理的唯一性上,人们给予思想的关注要优先于身体、外物以及非理性,这有利于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性。而到了“样本=总体”的大数据时代,“追求一个唯一真理”的想法已经彻底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面对庞杂大数据的混乱和模糊的认知方式,这必然会导致人们的真理观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真理的权威性必然受到挑战。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建构受到冲击。大数据时代的社群网络所催生的“社群话语体系”冲击着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大数据时代的强大技术支持使网络交往平台得以普及,每个人无论教育背景、职业、习俗如何都可以获得社交网络成员资格开启指尖生活模式。这种社交网络所形成的是一种简洁、实用的“社群话语体系”,这势必会消解注重语法和语义的解构主义语言观,冲击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
第三,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的建构。大数据时代所催生的“社群意识”正在解构传统认识论和宏大叙事,推动着多元主义的发展,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建构。大数据分析用总体化归纳法去置换抽样调查的统计学方法,人们无须再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探求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也许不能准确告知我们某件事情为何会发生,但是它会提醒我们这件事正在发生。大数据告诉我们“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大数据的这种相关关系在社会关系领域里催生了一种以多样化为特点的社群关系,基于这样的社群关系又形成了“社群意识”。大数据时代可能会导致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放弃对唯一真理和因果关系的追求,热衷于一种独特的个体生活方式以及思考模式。在这样背景下形成的“社群意识”是在“低文化语境”中形成的,这必然会冲击到人们对“高文化语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
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理论只有解决群众的问题才能被群众所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占领理论阵地,掌握群众。大数据时代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我们在积极回应挑战的同时也要学会顺势而为、借力而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当代中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加强文本研究,提升理论穿透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性
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对大众才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才能真正实现理论的大众化。加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的内在逻辑的自洽性,用理论深度和厚度来提升理论的穿透力,为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以深入透彻理解文本为前提。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加强文本研究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进行比较论战,尤其是要对一些质疑和批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要积极做出回应,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性得以彰显。
(二)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的话语体系来回应“社群话语体系”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社交网络所形成的“社群话语体系”,积极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的话语体系不失为一种恰当的回应方式。第一,理论的内容只有回应和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发挥理论的解释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指出,“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性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其内在逻辑的自洽性和回应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对现实问题做出有力的解释,才能为大众所理解和接收。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不能回避现实问题,更不能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第二,理论的形式只有以接近大众的生活化语言才能被人们主动接受。话语体系是理论的外在形式,建构具有亲和力的生活化的话语体系才会对大众有感召力,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要让大众接受并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转换话语体系,一方面要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回答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理论语言也要体现时代化。刘云山在《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即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话语体系的时代化。”[5]尤其在当前时代,网络语言、外来语言层出不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一些新的词汇已经被收录到牛津大辞典中。在这种语境下,想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的指导功能,需要不断将其语言体系生活化,改变“自娱自乐”、甚至以晦涩难懂作为理论研究方向的状况,要整理、吸纳日常生活世界中所形成的新的话语资源,创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语言和新概念。
(三)充分挖掘利用大数据资源的优势,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地
大数据时代,作为“高文化语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只有充分挖掘大数据资源的优势为我所用来克服理论传播自身的劣势,才能有效建构起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一,利用大数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受众群体进行画像。
在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是数据的生产者,尤其是青年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更是海量数据生产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量化一切,这是数据化的核心,我们可以将文字变成数据,将地理方位变成数据,将社交关系中的社交语言变成数据。首先,可以将全国或一定区域的受众群体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互联网数据进行归集、整合、量化。其次,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数学建模。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受众群体进行群体画像,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有的放矢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将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说,利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群体画像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及兴趣点,指引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和分析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国内外各种矛盾和现象,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困惑。
第二,利用大数据对传播受众进行跟踪分析,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全程化和全方位化。
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传播受众常用的互联网媒体如微信和微博等、经常浏览的网站、经常出入的场所、喜欢的红色景区、经常参加的文体活动,经常阅读的报纸刊物,甚至受欢迎的电影等等,用生活化语言全方位传播马克思主义。要让马克思主义融入人民大众生活的各方面细节中,做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无处不在,达到传播马克思主义建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目的。
第三,主动出击,建构丰富多彩的传播载体,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地。一是,加强网络交往平台建设,发挥网络多媒体载体的传播力。大数据时代开辟了人们的社群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必须重视网络世界,搭建网络宣传教育平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信息世界中发出声音,占有一席之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工作者要重视并积极参与新媒体的发展搭建,充分认识网络对于受众思想意识层面乃至生活及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变化,把网络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积极因素,拓宽理论传播的渠道。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体元素融为一体,不断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注重实现传播载体的多样化。恩格斯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发展》一文中讲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要经过三种途径:“实践道路、政治道路、哲学道路。”例如,针对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要立足于学生日常生活圈,利用班级、社团、协会等组织团体,通过座谈、辩论、演讲、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力,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相关公众号、微博、微信等多种载体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
大数据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时刻警惕理论的庸俗化。理论大众化不等于迎合大众,理论大众化的前提是“深入”,即立足文本,透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效提升理论的穿透力。深入方能浅出,立足生活世界,转化话语表达方式,采用丰富多彩的现代传播载体,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进程。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徐子沛.The Big Date Revolution[M].广西师范大学,2013.
[4]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刘云山,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N].人民日报,2009-10-15.
A811
A
1007-9106(2017)07-0078-05
*本文为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类)“回归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的结项成果;2016年肇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大学生精神成人及其培育方式研究”结项成果。
韩英丽(1981—),女,肇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