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昆明强。云南省昆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就必须把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依靠产业支撑,推动产业突破,走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做大经济总量,提高昆明在全省的首位度。
总体上看,昆明当前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的是速度不够快、总量不够大的问题。分析昆明经济增长的现状和特点,可以从三大需求、三次产业和产业结构变化历程三个角度来看。
从三大需求看,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昆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两高一低”特征,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特征非常明显。从三次产业看,具有二三产业“双轮”主导型特征,资源型工业比重偏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从产业结构变化历程看,2016年,昆明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7︰38.6︰56.7,呈现第三产业主导的“三二一”结构。通过分析,目前的“三二一”结构是在工业发展遇到困难、增速下滑,工业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被动出现的,是昆明依靠省会城市和旅游城市的地位集聚了大量商贸资源,服务业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下而形成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观点:一是昆明经济是投资拉动、房地产支撑型经济。二是产业发展长期依靠资源型传统产业支撑,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三是昆明“三二一”产业结构是工业增速下滑的情况下被动实现的,并不是工业充分发展之后形成的比较合理的“三二一”经济结构。
纵向看,昆明市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横向对比,差距和不足仍然明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总量规模小,产业层次低。二是工业发展不充分,制造业短板突出。三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弱。四是园区发展水平低,配套能力差。五是产业投资少,发展后劲不足。
当前,中共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188”重点产业发展计划,制定17个重点产业规划,对加快昆明产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根据云南省“十三五”规划,2020年全省GDP将达到2.1万亿元。按照2020年昆明GDP达到7000亿元占全省比重三分之一的目标进行测算,2017~2020年昆明GDP年均增速必须达到13%以上。昆明2017年GDP增长的初步计划目标为9%,意味着后三年需要比13%更高的增速,而要实现GDP总量占全省40%的目标,任务将更加艰巨。全市上下必须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努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做大产业总量规模,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持续转换奠定坚实基础。
处理好二产和三产的关系。对于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当前,昆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产业发展规律看,在这一阶段,第二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充分发展,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只有继续坚持做强二产和做强做优生产性服务业,才能保证二者相互促进,使得二产的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生产性服务业为二产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昆明应该坚持“二三并举、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方面同等发力,才能为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是昆明产业的家底和支柱,是最重要的存量资源,也是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新兴产业是昆明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做大增量的希望所在。必须坚持盘活存量与做大增量并举,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同时将各种资源向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等新兴产业倾斜,加快培育大健康、大文创、大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把大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旗帜产业,使其成为昆明产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项目上马、企业生产、市场开拓都必须以企业作为主体,充分尊重企业意愿,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代为决策。政府的作用体现在编制规划、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制定政策上,要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配套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形成政策支持洼地,产业发展高地。
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重点发展的大健康、大文创、大旅游、大数据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制定完善财政、金融、土地、环保、投资、价格、人才等政策,打造促进产业发展的优良政策环境。努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构筑亲商重商护商氛围。进一步压缩行政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继续实行首问首办、服务承诺、重大项目绿色通道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研究制定全程代办和登门服务等服务新举措。充分发挥昆明投资服务中心作用,全面实行招商引资项目手续包办、审批规费包干“两包”机制。
抓好园区发展。加强统筹规划。一方面,产业园区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通过有计划的产业导入,使每个园区突出自己的主导产业,打造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另一个方面,要加强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统筹规划,实现产城融合发展。落实产业布局。园区发展定位确定之后,在重大企业和项目布局时要严格按照园区定位落地。提升园区配套服务水平。推动金融、税务、电力、海关、供水、邮政、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进驻园区,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水平服务。按照园区社区化的要求,积极推动优质生活要素集聚,建设完善的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学校教育等社区生活配套设施,改善重点企业、园区周边环境,全方位营造适合高端企业发展的环境。
推进创业创新。创业创新是昆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昆明来说,要把创业创新作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四位一体”,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打造高新区、经开区、云上小镇、金鼎广告园四个亮点,着力把昆明建设成为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区和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政府要加强服务。支持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区引领、辐射和带动全市创新发展的综合载体与核心增长极作用。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制定完善“无门槛、有台阶”的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全力支持众创空间加快发展,为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差异化和资本自由流通的舞台。
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快建设招商引资服务平台。强化项目落地服务,加强招商引资前期工作。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把综合保税区真正建设成为昆明招商引资的新平台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利用“昆蓉欧”快线、昆明—卡拉奇海铁联运班列等运输方式,扩大高端制造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节能环保产品、高原特色农产品、有色金属和磷化工等优势产品出口。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稳定金属矿砂等资源能源性产品进口。创新加工贸易发展模式,积极鼓励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建设国家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积极开发有比较优势的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服务项目,扩大来昆留学生规模。加强区域合作。重点打造“南博会”“旅交会”“农博会”等特色会展品牌,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窗口平台功能。推动与泛珠三角区域的全面合作,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与京津冀产业协作和项目对接,与重庆、成都、西安、贵阳合力打造“钻石”经济圈,引领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强资本引进、渠道建设、市场对接,实现互利互惠、共赢发展。
引进高端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开发机制、人才发展环境,以重大项目和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平台为支撑,针对两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员、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发达地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等高层次人才加大引进力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岗位设置、人员流动等方面简化程序、特事特办、随报随批。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符合条件的按有关规定享受医疗保健、税收优惠、配偶安置、子女就学和居留落户(签证)等相关政策待遇。加大高层次引进人才住房保障力度,采取灵活方式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困难,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解决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完善引进人才收入分配机制,采用协议工资制、年薪制、项目工资等方式给予高层次科研人才、团队的收入,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