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启示

2017-04-11 09:56剑,亓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村民农民

张 剑,亓 媛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103)

新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启示

张 剑,亓 媛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103)

以我国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为出发点,通过对蒲韩社区发展案例的分析,总结出新乡村建设运动在精神建设与村民组织两个方面上的农村社区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发展的诸多启示,以期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模式的探索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新乡村建设运动;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本土乡村工作者

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每年都以一号文件发文也说明了“三农”问题在我们国家的重要程度。以温铁军、何慧丽等人为代表的新乡村建设运动沿袭和发展了20世纪初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新乡村建设运动从实践出发,以精神建设为核心、以农民合作组织为载体,通过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力量,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经过多年的不懈尝试,新乡村建设运动在全国各地已经拥有了上百个试验点,并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和组织特色建立了不同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这场新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我们发现,这些本土乡村工作者的实践理念往往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不谋而合,且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农村社区的服务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与实践

21世纪初,面对日益激烈的基层矛盾和治理困境,中央政府接受学者提议将“三农”问题列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工作,这种宏观环境客观上为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新乡村建设运动之初,只局限于简单零散的大学生社团寒暑假期间开展的调研、体验生活等活动,后来发展到帮助农民维权,之后得到广泛传播和迅速推广,形成了新乡村建设运动的雏形。2004年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工作由帮助农民上访维权转向农民的组织建设、文艺发展、农业合作社教育、生态生产倡导这四个层面。后来在这四大层面的基础上发展为新乡村建设的五大体系:学生下乡,教育支农;农民合作,改善治理;农业创新,城乡融合;工友互助,尊严劳动;社会参与,文化复兴。时至今日,新乡村建设运动在不断发展的近二十年的时间中,逐渐明确了其发展的核心和思路,也渐渐延伸出了一些不同的实践模式。其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有以下三个:一是以温铁军的“成本转嫁论”为支撑的乡村建设实验;二是以贺雪峰为代表的“华中乡土派”等学者对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研究;三是因何慧丽在开封市(含区县)挂职而启动并发展的,具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有着中原地区本土特色的新乡村建设试验。

新乡村建设运动大多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本土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以“精神扶贫”为指导思想,通过利用精神培训的手段,着重在精神激励和农民组织化两个内容上逐步发展完成农村社区内部运行良好的“服务经济”,从而最终实现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即“一条从农村的精神激励开始,进而形成农民组织化,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思路”[1]。其中,以“精神扶贫”为导向的精神激励是指:通过农民教育和文娱活动等内容为农民增能,使其自身生出自信,拥有自我发展潜能的认知;农民组织化是指在精神激励的基础上运用农民力量,使农民在进行自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发展经济,进而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新乡村建设运动的领军人物不单单是专职的工作人员,还包括大学的学者、学生,更有年轻有为的农村领袖带领全村人走向精神激励和村民组织的道路。他们的实践为中国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持。

二、蒲韩社区新乡村建设活动实践

(一)蒲韩社区新乡村建设活动的背景

蒲韩社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社区服务范围在地域上涵盖了蒲州、韩阳两个镇22个行政村的35个自然村,农户共计6520户。两镇自然资源匮乏,人均耕地相对较少,没有支柱性工业。20世纪90年代末,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妇女、老人成为留守的种地主力。在此背景下,当地乡村小学女教师郑冰在新乡村建设运动者们的指导下,开展了新乡村建设活动,不断引导当地村民们改变传统落后观念,激励和带动当地村民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建设,并以协助合作的方式带领村民完成对传统文化、礼仪规范、建筑工艺等的传承与发展,开创了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新模式。

(二)蒲韩社区新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蒲韩社区的新乡村建设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是阶段可以称之为起步和动员阶段,时间是从1997年到2004年。这一阶段郑冰以自家农资店为基础,通过寻找专家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免费培训成功吸引到一批村民,使得农资店销量倍增。受此启发,郑冰开始进行农产品统购项目,这使得大部分在农资店购买农资的村民得到了实惠,与郑冰建立了很好的经济信任关系。郑冰开始在村中带领妇女跳广场舞并以此建立团队,依靠这个团队郑冰顺势成立了“妇女活动中心”,在村中开展各类文艺活动,组织妇女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对村庄建设的责任心并开始进行初步的村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郑冰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本土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并在这一系列的资源利用过程中完成了社区动员的初步阶段,因此农资统购以及广场舞活动成功打下了今后社区动员人员基础。在此阶段,妇女活动中心在郑冰的带领下通过对广场舞和妇女学习小组等文艺活动的组织实现了社区工作的核心:社区动员。尤其是农资统购和垃圾管理为村民带来的实惠,都为以后的社区发展和村民参与社区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组织建设阶段,时间是2004年到2007年。郑冰于2004年成立了“农民协会”的社会组织,即永济市蒲州镇农民协会。在这一阶段,郑冰同时进行的六个经济项目并不顺利,且接连重创,最典型的是红娘手工艺坊和“千亩生态园”。在引进人才方面也遇到挫折,人才大量流失,引入的大学生2008年只剩下了8名。这一阶段,郑冰团队以生产为中心的社区组织工作基本失败,使得团队对社区组织的方向有了重新的思考,为下一阶段的调整积攒了经验。第三个阶段是转型发展阶段,时间是2008年至今。2008年,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打击后,协会在郑冰的带领下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反思和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①,并重新讨论了未来的发展规划,开始更加重视社区基础工作,尝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致力于管理团队自身的学习和培养。无疑,这一次的总结在蒲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此之后蒲韩联合社坚守以合作组织为依托,以服务社区为方向的道路,稳步前进。本阶段蒲韩社区更注重当地青年的培养,形成了以本地青年人为主的合作社团队,并创建了独具特色的蒲韩社区辅导员团队,为接下来工作的推动打下了坚实的团队基础。开展了儿童私塾教育项目和养老服务项目,自2013年开展的养老服务截至2016年年底在全社区建立了14个点,服务140多位老人;自2015年开始的私塾教育正在逐渐被村民接受。在这一阶段,可以说蒲韩社区管理团队已经正确的把握住了乡村社区建设的定位,以具有精神文化传承意义的社区服务为本,打好社区组织化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区整合,能不断发掘社区的资源并合理的用于社区的发展。

三、新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启示

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2]社区社会工作立足于中国城乡社区,服务于生活于社区之中的有需要的人群,已经演变为了一种“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3]。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社区,受其地域性和发展性的影响,往往不同的社区发展差异很大,千篇一律的工作模式往往很难适应当地的发展。因此具有独特性的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更容易被一线的工作者们所接纳。而我国的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在大部分地区因其服务限制往往是政府政策的推动者和简单执行者,缺乏融合乡村的本土气息,仅以专业自持进行一些表面而难以持续的项目服务,很大程度上起不到“助人自助”的作用和恢复发展社会功能的责任。在这一方面,新乡村建设运动能够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在开展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时可以借鉴其实践的经验。

(一)从文娱活动入手与村庄建立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外部团队想要融入乡村,初期往往会遭遇很多尴尬,甚至会受到村里人的排斥,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将工作点定位在免费常规服务上,以各种各样免费单纯的文娱服务为切入点更容易与村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快与当地社区的融入过程。以当前温铁军组织的乡村建设实验模式下的大学生支农社团为例,工作者在项目开展期间以此模式带领大学生参与下乡支农,通过义务授课、儿童游戏、老人聊天、村庄调研和文艺晚会等活动用了八天的时间便得到大部分村民的认可,尤其是受到村中老人、孩子们的热爱。所以依照新乡建大学生支农社团的经验,前期建立关系阶段越是单纯透明便越容易受到村民的接纳。而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并不仅仅限于接纳,还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更具参与性的社区活动,在与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每户村民的情况,将自己变成半地道的“本村人”。这仅为进入农村社区的第一步,也是郑冰在发展蒲韩社区前社区动员的准备阶段。

此外,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应注重与村庄建立“利益”关系,即为村民带来实惠。虽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坚持做到利益无涉,将自己完全独立于农民自身建立的经济利益体之外,但是在社区发展初期为得到村民的依赖和信任,还可以链接资源提供更多的与村民生计相关的服务项目,最好能减少村民的某些开支,如蒲韩开始阶段的农资统购项目,以便日后工作更好的开展。此外,某些低价的收费项目,也可以推行,如蒲韩的2元环境治理费用的收取,在此处收费更体现了村民对于村庄环境的责任,村民交费是对责任的认同。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注重自身的融入,关注的是社会工作者本身和村庄的关系,所以与普通的社区服务并无较大的差别。但即使如此却也是今后所有工作的保障,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是村庄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融入者。

(二)组织建设与精神建设并重

社会工作者在发掘人才阶段最重要的是对领袖和骨干人员的鉴别能力,此外还不应该忽视这一阶段对村民的精神引导。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同郑冰组织的妇女活动中心相似,主要完成的任务一方面是对具有组织领导能力的领袖人物和具有专业坚持能力的骨干人才的识别、挖掘和动员;另一方面是对村民组织精神的培养和恢复,使其重新认识集体组织的活力。这两个任务包含了团队和精神两大发展要素,是社区建设中能力建设在村民和村民团队中的体现,也是今后乡村发展中精神建设和村民组织发展的雏形,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指出,蒲韩社区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对综合辅导员的培养,也就是骨干人员的培养。这类的骨干人群往往担负着社区最为重要的任务,即建立家庭档案。每个综合辅导员都有近二百户的家庭档案,时刻都要清楚她所管辖的家庭发展状况和对社区发展的看法,以保证社区能够及时了解和解决社员的问题。这一点,郑冰巧妙利用了农村惯有的拉家常的村习,以一名辅导员为一个集合站,建立了社区3864户社员的信息舆论网络。因此社会工作者也不应该小视和刻意压制村里的闲话情节,应正确利用,合理引导,为己所用。此外,在组织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往往会走入以简单的文娱活动作为农民精神恢复的主要方式的误区,但实际上,结合农民思想发展的实际以及社会对于农民的标签定义,农民精神的恢复更多的是对农民认知的改变和增能的过程。郑冰农资店的发展实践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留在家乡的农民,由于走不出村庄而仅能靠地吃饭,只有土地的发展才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事实,但是往往先进的科技和知识无法以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稳妥有保证的交到他们手里,所以只有知识才能是使他们恢复自信,撕掉标签。除此以外,随着农村“空心化”现象的不断严重,土地集约化利用和高效利用也越来越显得非常必要,原来的集体合作社形式正好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因此关于合作社的成立知识和政策也正是农民的需要。因此这一阶段上对农民精神的激励最重要的就是农民教育。而农民教育的过程也包含了当地内生团队建设的过程,也是专业社会工作者进驻农村引导和培养本土社会工作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的是人才的发现者、团队的凝聚者、农民教育资源的链接者和农民团队培养者的角色。

(三)注重本土社会组织的培育

在团队和农民的合作精神建立起来后,社会工作者便可以适当弱化自己的角色,只在其中起适当的引导和建议作用。引导启发农民团队开始逐步进行关于村庄的发展实践,包括农民自身对本村庄资源的合理挖掘和探索、对农民生计的项目实验、对村庄精神文化的修补和对村民道德行为的约束等等;对于在发展中涉及到的一些法律和道德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提出建议并及时指正。社会工作者还要承认农民组织自身发展的缺陷,正视发展中出现的错误,允许团队犯错,并为其探索发展的努力提供最大的支持。正如蒲韩社区在经济转型阶段的尝试:通过拜访老人学习传统手工艺而设立的红娘手工艺坊,最终虽遭遇挫折,但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组织团队挖掘到了本地的文化资源,发现了需要老年服务的群体和老年活动的价值,为以后各类“服务经济”的开展积累了经验。在此时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是组织成立初期权责界限的明确者、团队探索的激励者、外部资源的筛选和引进者、政策的解读者以及村民组织发展的最大支持者。

(四)以“服务为本”实现全面发展

村民组织自身的发展巩固重点是村民团队对自身资源的整合,着眼点在于社区服务,目标在于形成比较稳固的“服务经济”。正如蒲韩目前的发展状态:通过农产品统购统销帮助农民解决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上的成本和渠道问题,利用城乡互助完成城乡经济交流,设立“不倒翁学堂”,用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方式进行创收,通过资金互助汇集社员闲置金钱并低息借给有需要的村民,实现社区内资金的充分利用等等,都是以服务社区为目的,通过充分的挖掘和合理利用服务资源实现经济创收。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角色转变为关注者和信息的输送者。

注释:

①蒲韩社区成长案例分析来自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内部资料。

[1]刘老石.农村的精神文化重建与新乡村建设的开始[EB/OL].(2011-04-01)[2017-04-23].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2538.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

[3]张和清.中国社区社会工作的核心议题与实务模式探索——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J].东南学术,2016,(6) :58-67.

(责任编辑:孙书平)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ovement for the Rural Community Social Work

ZHANG Jian,QI Yuan

(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250103, China )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o H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case, and then sum up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the two aspects of spirit construction and the villagers organiz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China's rural community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o a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rural social work localization model in china.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ovement;rural community social work;rural workers

2017-01-18

张剑(1973-),山东阳信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亓媛,社会工作专业2013级本科生。

C916

A

1008-7605(2017)03-0019-04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村民农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饸饹面“贷”富农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