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玲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杭州 311121)
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杭州4所高校为例
陈晓玲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杭州 311121)
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过程中,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呈现不同的类别特点。运用象限分析法,并以对学生事务的介入程度和交流程度为依据,发现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存在双弱模式、一弱一强模式、一强一弱模式、双强模式四种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访谈发现,上述模式与高校制度设计的差异、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分工传统以及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价值观的差异有关。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需要调整和优化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要完善制度设计,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搭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沟通交流平台和注重班级事务的过程性参与。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关系
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自200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后,全国各高校逐步加强了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了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人员选聘、职责、绩效考核的制度体系。在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制度建设过程中,作为教育和管理职责的辅导员、班主任,在既有的体制环境中发挥育人引导的作用的,但二者在实际中的作用却又不尽相同,有时还特别微妙,值得进一步研究。
目前学界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对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研究,遵循理论构想-问题解决的路径,即在中央提出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后,学者对如何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出了理论构想,集中探讨如何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科学化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在队伍建设后,根据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路径。学者们一致认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的建设,需要以制度为支撑。冯刚认为,制定辅导员的职业标准体系、建设专业化的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是推进辅导员专业化的路径。[1]李振跃指出,要赋予辅导员教师职业身份相对等的政策待遇,解决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问题。[2]总体而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对辅导员的进入、考核、晋升、培训等方面给予具体的相关规定。付佳对辅导员队伍的调查发现,江苏的辅导员队伍职业准入制度、考评机制有待完善。[3]对于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更多以实践为导向,通过调查发现班主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班主任建设的制度设想。徐欢颜认为,当前高校班主任建设存在选聘机制有待改进、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工作职责尚不明确、考核方式尚不完善等问题,需要从机制上加以优化和完善。[4]
在关注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同时,也有学者关注到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协调问题。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分工合作又密不可分的两支骨干力量,需要加强双方的分工合作。[5]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实现工作上的相互协作、支持和配合,以达到德育工作合力最大化的目的。[6]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事务中的分工合作关系,是二者关系的一个方向,然而,二者的分工协作,在实际运行中会更复杂,在哪些方面分工,在哪些方面合作,分工合作的效果如何,是因环境而异的,甚至是因人而异的。双方在实际中的角色,既是力量对比的结果,又是双方策略选择的结果。
目前对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研究,集中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即集中于辅导员队伍和班主任队伍体系的建设以及双方应该分工合作。随着高校的发展,不少高校都建立了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完善了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职称评定、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但在这样的体系建构下,辅导员和班主任两种力量是如何在高校的环境中运作的,具体的分工协作的效果如何,是目前研究领域的空白。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要实现合作,前提是双方都介入到学生事务当中,而合作的具体表征,就是双方对学生事务的交流。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的合作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学生事务的介入程度和交流程度。本研究根据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事务的介入程度和交流程度,将辅导员和班主任具体分工合作关系分为4个类别,以杭州4所高校为案例,来分析这4个类别关系在实际运行中的形态、机制和影响。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经济困难资助、就业指导、班级建设、党团建设等工作。而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意见》,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实际工作是按照政策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的,因此,二者都是学生事务的参与者,共同负责学生事务。二者的具体区别在于,辅导员的配备是1:200的比例,要负责整个年级或者跨年级的具体事务,而班主任的配备是按一个班级配备一个,以班级单位负责学生事务。虽然人数的多少是二者的区别之一,但是从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运作模式来看, 班级仍然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互动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7]所以,辅导员和班主任都需要以班级为单位,介入学生事务,具体处理学生的事务。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是以班级为纽带,在学生事务中产生的。可以认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如何,主要看二者在学生事务中的介入情况,以及因介入程度的高低而产生的交流频次上的差别。双方对学生事务的介入程度都高,需要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多,那么交流程度就会比较深,如果双方对学生事务的介入程度都低,则交流程度自然低。
因此,根据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事务的介入程度和双方的交流程度,从横纵两个维度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分四种模式:双弱模式、一弱一强模式、一强一弱模式、双强模式,见表1。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可以分为:1、对学生事务程度介入程度都低、交流程度也低的弱辅导员-弱班主任的关系模式;2、辅导员对学生事务的介入程度低,班主任介入程度高,交流程度低的弱辅导员-强班主任的关系模式;3、辅导员对学生事务的介入程度高,班主任介入程度低,交流程度低的强辅导员-弱班主任模式;4、辅导员和班主任介入程度高,交流程度也高的强辅导员-强班主任模式。在四种模式中,只有双强模式下,二者的合作程度是高的,其他模式中,二者的合作程度是较低或近于无。
(一)双弱模式
在双弱模式下,辅导员和班主任极少介入学生事务中,或是根本不介入学生的事务管理。尽管辅导员需要处理一些与学生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事务,但在这种模式下,辅导员将自己定位为“消防员”角色,对学生事务的处理只维持在基准线上,放任学生,即不会主动帮助、指导学生,只会“应付”学生事务,不会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只有学生出现重大问题,才会响应式处理。而这种模式下的班主任,也一般专业课老师无异,不会主动介入学生的日常事务,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主动进行班风建设,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这类的班主任,没有班级归属感,对学生的引导有限,而学生到毕业,也往往记不清或不知道自己的班主任是谁。在双弱模式下,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事务不会有交流,交流程度极低。双弱模式下的学生,成为大学真正放养的群体,他们的成长,更多是自身努力或运气的结果。
(二)一弱一强模式
在一弱一强模式下,班主任成为学生事务处理的中心,而辅导员则边缘化。
在这种模式下,班主任会主动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就业等方方面面,主动发挥班主任的角色,区别于一般的专任老师,班主任对于特定班级的学生而言,是精神领袖,是灵魂,是生活学习的引路人。同时,班主任会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例如春游、晚会、各类比赛等等。如果班主任是富于经验的,那么,在这种模式下,班主任会致力于班级的建设,营造一种人人向上的学习氛围,打造良好的班风。在这样的模式下,辅导员对学生事务介入少,不会主动参与学生群体的活动。辅导员对学生事务的处理是反应式的,即学生或班主任有问题时,辅导员才会有所反应。这种模式中的辅导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存在感极低,与学生没什么情感,而学生也与辅导员疏远。因为这种模式,辅导员不仅对学生的帮扶和指导作用有限,也会影响学生事务的具体处理。在一弱一强模式下,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是有限交流,交流程度比双弱模式高。
(三)一强一弱模式
在一强一弱模式下,辅导员成为学生事务处理的能手,而班主任则极少或不介入学生事务中。在这种模式下,辅导员成为年级或是班级的核心,在学生群体中有很高的威信,除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辅导、就业咨询、危机处理等,还会主动介入学生群体的具体事务,与学生主动谈心、指导学生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等咨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等。不仅如此,辅导员还会主动融入学生群体的集体活动,积极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把促进、引导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的责任,做到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这种模式下的辅导员,能走进心里,和学生亦师亦友,学生遇到问题会主动帮助向辅导员寻找帮助。而这种模式下的班主任,不会主动介入学生的具体事务,对所负责班级同学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自学成才的态度,对学生的其他事务,也不会主动关心,长久以后,班级学生对班主任逐渐产生了距离感,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这种模式中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交流,也是有限的。
(四)双强模式
在双强模式下,辅导员和班主任都会主动介入学生事务当中。在发挥各自的角色和作用的同时,逐渐形成默契,分工配合。在双强模式下,辅导员会积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成绩、生活、安全等等,会主动介入学生的事务,引导学生的成长。辅导员在主动介入的过程中,会根据班主任的角色和自身的定位,与班主任选择性沟通,即根据学生的发展状态、突发事件的情况、学生事务的重要性等等,向班主任反馈,寻得班主任的支持,同时,辅导员也会主动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这种模式下的班主任,会主动承担起班主任的职责,适应班主任的角色,主动加强班级的建设,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引导,积极融入班级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谈心,真诚交流。对于班级同学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会适时适度与辅导员沟通,与辅导员合力解决。在双强模式下,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的交流沟通频繁,双方会共享学生发展的信息,对于班级如何建设、学生如何发展达成一致的意见。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都能得到有效发挥。
本研究选取了杭州4所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实践中的关系作为案例,剖析这四种关系模式在实践中的形态、产生的影响。这4所高校分别为A、B、C、D,对应的模式为弱弱模式、一弱一强模式、一强一弱模式和双强模式。其中,B高校为省属的职业技术学院,A、C高校为省属的本科院校,D高校为市属本科院校。选取这4所高校作为案例,并不说明某一高校完全属于哪一关系类型,而是该校某一类型的关系模式较为典型,也可能出现一个学校4种模式都有的情况。案例根据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群体的访谈和实际观察整理而成。
(一)A高校:弱弱模式的案例分析
A高校在2012年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班主任。在自愿报名仍有缺口的情况下,A高校学院的领导相关做工作,最终实现了每班配备一个班主任,有的学院让辅导员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A高校信息工程学院的软件工程131班,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介入都很少,两者的交流基本没有。
该班自成立起,辅导员就强调自主管理。该班的班委选举,由成立初期的临时负责人主持。此后,班级的运作,皆由新成立的班委主持。班委曾策划过班级的集体活动,但由于班级同学意见不一,最终只有一半的同学参加。至此以后,班级的集体活动,参加者越来越少。等到大三,该班的班委不再组织班级活动。在该班同学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基本不找辅导员,辅导员对该班学生的情况也不了解。而这个班的班主任基本不在校,同学不主动联系班主任,班主任也不主动联系该班同学。
在我的印象中,辅导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我觉得我们班同学,有的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辅导员是谁。我和辅导员基本不交流,我也觉得没交流的必要,我已经是大学生了,能够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尽管刚开始,在同学之间交流中,听到别人的辅导员怎么管,会有很复杂的感觉,但后面也习惯了。我们的辅导员,都直接跟班委对接,和同学之间不交流。至于我的班主任,我到现在也没见过一面。(对软件工程131班金某的访谈)
(二)B高校:一弱一强的案例分析
B高校2011年设立了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的制度。B高校的班级和年级,没有对应的负责辅导员。辅导员根据所分到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每个学院根据1:250的比例配置辅导员。在B校,班主任对学生事务的介入多。B校的经管学院酒店管理141班,是班主任对学生事务介入多,辅导员介入少,二者交流少的一种模式。
该班从军训开始,就由班主任带队。军训结束后,班主任召开了班会,给班级同学定了规矩,选举了班委。在开学后的一个月里,班主任与每位同学都一对一深入沟通,了解每位同学对大学的期望,未来的目标。大一上学期,班主任给该班上课,密切关注该班同学的学习、生活状态。期中考试时,班主任对该班进行了摸底。严格的考试令该班同学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班主任利用上课,给同学们敲了警钟,同时,为了锻炼同学的胆子,班主任要求以寝室为单位,每周上课前集体唱歌。这位班主任一方面抓班级同学的学习、技能操作,一方面加强班级建设。该班主任指导班级同学制作班级微信公众号,参与班级秋游、圣诞晚会等活动策划。每学期末,该班主任都要求班级同学写学期总结和下学期的计划。该班并没有指定的辅导员。该班所在学院的辅导员只负责分块的学生工作,例如党团、新闻、学生组织、奖惩助贷、学科竞赛、安全等等。因此,该班同学的学习、心理、就业指导,都由班主任负责。如果学生面临突发事件,则由班主任找到任一辅导员,协商解决。
在我们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要发展、要成长,老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的学生自觉性不够。他们进入大学,对自己是感到迷茫的,他们不知道如何从让人管到自己管,所以很多人来大学是混的,最后毕业后没有学到本领。我从教多年的经历证明,有没有老师的指引,学生最后发展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对于这个班,他们刚进大学,我就告诉他们,学习很重要,技能很重要;我也提醒他们,不要把自己的心完全放空了,不知道自己是谁。刚开始,我在他们的心里还挺有威严的,所以大家都不敢靠近我,但是经过一年的相处,这个班的同学慢慢感觉到,班主任在该严的时候严,平时还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所以,他们很多事情都会和我沟通。我觉得我们的距离在慢慢拉近。他们现在也慢慢转变观念,觉得要自己约束自己。至于辅导员,我一般不会联系他们的,只有非常特殊的情况,才会联系下。(班主任张某的访谈)
(三)C高校:一强一弱的案例分析
C高校在2012年的9月,为新的班级配备了班主任,辅导员则按1:200的比例配置,一个辅导员往往带几个班,同时负责辅导员线上的事务,例如团学、党建、勤工等等。在C高校,辅导员的作用要明显大于班主任。C高校的管理学院的行政121班,是辅导员介入学生事务多,而班主任介入少,辅导员和班主任交流少的一种模式。
在该班建立初,辅导员召开了班会,组织了班委选举。此后,辅导员为班委制定了任务,加强班级学风建设。辅导员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了所有的同学,并且经常到晚自习的教室与学生交流大学的学习适应、防盗防骗、生活习惯、寝室卫生等问题。此外,辅导员召集班委,设计班级活动,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建设,而班级活动,辅导员都会参与。辅导员会借助学校贫困生评定、奖学金评定的机会,与学生单独沟通,了解学生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珍惜大学的机会。面对学生主动的求助,辅导员总会热心地给予帮助,帮助班级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该班的班主任,在学院公布专业老师对接的名单,没有主动联系自己所带的班级,在大一下学期学院组织读书会后,班委联系了班主任,班主任才出席了此班的读书会。此后,班主任与班级同学的接触不多。该班的班会皆由辅导员组织召开。该班与辅导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016年该班同学毕业时,该班的就业率走在全院的前列。
我很感谢我本科的辅导员,我觉得他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我记得在大一晚自习的时候,他走过来,看见我期末初中考试的分数。后来他与我交流了很久,告诉我大学要我自己争取一些东西,要自信,那天的谈话改变了我对大学的看法。我一直认为,像我这样普通又内向家境又不好的学生,老师是不会注意到我的,但是老师注意到了我,并给我很多指导。在大二,我鼓起勇气当了班长,为班级同学服务。大三,面对人生的选择,我感到迷茫,我找了辅导员谈心。他帮我分析了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我自身的性格特点,激发了我内心继续读书的愿望。所以,大四,我按着自己的兴趣,考取了研究生。我觉得在大学里认识了我的辅导员是我很大的幸运,他重塑了我的人生。我所在的班级,大家都很团结向上,班级氛围很好。(对行政121班余某的访谈)
(四)D高校:双强的案例分析
D高校从2008年开始,就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名班主任,辅导员的配备近1:220,D高校的辅导员根据年级分工,一个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的学生事务,在人数多的学院或人数少的学院,辅导员按系管理。D高校的人文学院的中文152班,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双强模式的代表。该班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是年轻的教师,在学生事务的管理实践中,该班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
在该班的班级建立之初,该班的辅导员就与班主任一起商讨如何选班委,作为模式的创新,两人一致商定,在该班试行寝室长兼班长的制度。该班班委建立后,积极组织班级活动,例如春游、包饺子等,班级活动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参与。每次的班会,班主任都会邀请辅导员参加,辅导员会出席班会。而在班会之前,班主任会与辅导员沟通,有什么事情是需要强调的。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会与班主任交流和沟通,沟通班级同学的情况,班级建设的情况,为班级的建设定方向,指导同学的成长和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后,基本建立了双方合作的范式:对于学生管理的事务性要求,辅导员会强调,而班主任则与辅导员保持一致的立场,而对于学习,辅导员认同班主任的引导方式,会定期把学生的成绩情况反馈给班主任,由班主任找同学谈话,对于班级出现的突出状况,辅导员会视问题的严重情况,适时告知班主任。该班的同学,遇事既会找辅导员,也会找班主任。该班逐渐建立起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关系。目前,该班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茅,是学风优良的班级。
我个人认为,我和班主任是相互配合的,我们是组合拳模式。我会告诉我一些班主任她所不知道的信息,比如我看到了我们班的同学读书笔记写得不规范,我就会告诉他,我们班同学晚上爬寝室床的时候,不慎摔了下来,我当晚没告诉她,但第二天就马上告诉她了,我和她一些去看望了这个学生。我平时会和她沟通学生很细节的问题,比如说学生的作息、学习状态和班级建设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必要的。而她,也会主动找我聊聊,聊聊班级的四六级通过率、挂科情况等等。每次开班会和班委会,我和班主任都会出席的。我觉得辅导员和班主任配合起来会更好。(对辅导员李某的访谈)
四种关系模式的实践可以发现,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事务的介入程度,既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引导的一种表现,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变量。尽管大学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但是从他训改为自训,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健全一个人的人格,仍然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主动介入和规划。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介入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群体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角色的评价。显而意见,在四种模式中,双强模式是最理想的模式,也是可行的模式。而在一弱一强和一强一弱的模式中,学生事务的处理有一个主体,也使学生的引导和指导有了方向,但是,这两种模式都呈现一方的角色边缘化。
在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的情况下,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事务的实践中,为何会有不同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背后,有什么内在的机理,来维持这样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在于:各高校制度设计的差异、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分工以及其对学生培养的认知。
(一)高校制度设计的差异
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教育部在2005年和2006年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意见》,这些文件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选聘、职责、考核等建设提供了方向,成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全国铺开。浙江省教育厅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教育厅的指导下,浙江省各高校在2011年前后出台了适用于本学校的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成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发挥作用的操作指南。各高校对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管理的差异,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关系差异化的制度原因。例如,D高校早在2008年了就出台了《D高校班主任管理规定》,详细规定了班主任选拔与配备、主要工作职责、培养与提高、考核与培养。D高校规定班主任要负责“所带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奖学金评比、文明寝室建设、毕业鉴定”等工作。D高校将担任班主任的经历作为专业教师评定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规定“新上岗教师必须担任1届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专任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称时,原则上要有担任两年以上班主任工作或其他思政工作的经历并经考核为合格以上;否则不予评定高一级职称”。相比D高校,C高校的班主任管理办法相对弹性。C高校在2012年出台的班主任管理规定对班主任的工作定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专业学习、指导班级建设、开展职业规划”等。C高校对班主任的规定较为宽泛,同时,C高校并没有硬性要求专业老师必须担任班主任。
(二)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分工的传统
在不同高校,辅导员的责任和分工是不同的。有的高校辅导员既要负责块上的工作,又要带班;有的高校辅导员还兼任班主任;有的高校辅导员只负责块的工作,不负责整个年级、整个系或几个班的学生工作。因此,辅导员分工不同,也使得辅导员和班主任分工存在差异。例如,在B高校,辅导员没有带班的任务,也无需具体负责学生心理、安全等工作,这些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就由班主任负责,在C高校,辅导员历来有带班的传统,辅导员既要负责块上的工作,也要负责所带班级的班级建设工作。因此,不同的分工传统,使得B高校的班主任对学生的事务介入较多,更了解学生,而C高校的辅导员则对学生的事务介入较多,班级的建设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不同的分工,也会影响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认知,进而形成不同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分工文化,这种文化会进一步强化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角色。例如,在一个强班主任的关系模式里,辅导员开班会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而在强辅导员的关系模式中,则是正常的现象。
(三)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价值观的差异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事务的直接操作者,二者的价值观会影响其行为的选择,进而决定了其角色的发挥。不同高校,不同辅导员之间,不同班主任之间,对学生事务的看法,会有很大的差别。在访谈中,有的辅导员认为,如果有班主任对学生事务介入,那么自己是无需介入过多的,辅导员毕竟是一个管理的角色,有的事情让班主任处理会更好;有的辅导员则认为,能体现自己管理能力的,往往是社团、团委的工作,对于自己所带的学生群体,是没有办法体现自己的价值的,应该把主要精力放于块上的工作上;但有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是能为学生的成本助力的,自己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学生的认可中。有的班主任直接认为,大学是自由的,只要学生在大学里不违纪,那么作为班主任,就不应干涉过多;而有的班主任则认为,育人的工作仍是大学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保证自己的科研,还需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班主任则认为,大学应该是自主管理的,学生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班主任的角色应该是淡化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价值观的差异,影响二者在学生事务上的选择,也影响了二者在具体事务中沟通。
不少大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或认为大学是一个供其享乐的阶段。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对大学生合理引导,在大学教育里,就显得必不可少。大学是一个人的黄金期,如果在大学没有完成有效的知识积累,那么将会影响一个人日后的成长。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承担着促进大学生成长的职责。因此,要注重建设优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调整、优化和改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
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模式中,弱弱模式比较少见。大部分的关系模式集中于一弱一强模式或一强一弱模式。对于弱弱模式,应主动避免,对于一弱一强模式,应调整和优化,对于强强模式,应推广和总结。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力量的发挥,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搭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沟通交流平台和注重对班级事务的过程性参与。
(一)完善制度设计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规则是约束人行为选择的关键变量。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对于个体行为最好的规范,就是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当前,各高校已经出台了相对完善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管理规定。接下来,各高校应根据实际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具体关系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在制度设计优化过程中,要以充分激发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积极性为方向,以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成长为原则,以整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力量为目的,以人、财、物的投入为保障,优化调整制度设计,促进辅导员和班主任力量的发挥。
(二)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
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构成、水平参差不齐,加上辅导员和班主任价值观的差异,会增加辅导员和班主任实际中沟通的难度,增加协调成本,也会导致辅导员和班主任实际作用的差异。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每一阶段入学的群体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客观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不断变化自己的管理技巧和水平,主动适应不同群体的特点。因此,完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队伍,还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聘请资深的思政专家和教育专家,对辅导员和班主任集中培训,提升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事务的认识,统一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思想、价值观,平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能力,增加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事务管理的技巧。
(三)搭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沟通交流平台
在学生事务双重管理的制度格局中,要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作用,就必须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交流。从案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如果辅导员和班主任都主动介入学生事务中,就需要双方经常交换信息,对学生事务的处理达成一致意见。因此,除了辅导员和班主任私下交流的外,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要搭建辅导员和班主任沟通交流的平台。各高校各学院可定期举行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会议,集体交流学生事务的心得,探讨学生事务管理、班级建设的方法,请优秀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作经验介绍等,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共商共谋的良好风气。在平时学生事务的处理中,各高校各学院的领导人也要有意识地将辅导员和班主任看成整体,让辅导员和班主任彼此“荣辱与共”。
(四)辅导员和班主任注重对班级事务的过程性参与
学生事务工作是一个需要用心付出的事业,是一项处理人的工作。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投入精力、付出真诚,能了解学生,也能让学生了解老师,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这样有利于辅导员和班主任高效开展心理辅导、学业指导、奖惩助贷、就业咨询等学生工作,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投入精力的表现,就是对班级事务的过程性参与,即与班委沟通班级重大活动、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组织班级学习、开展学习会、处理班级矛盾等等。通过班级事务的过程性参与,一方面对学生事务给予指导,另一方面为师生之间的彼此了解创造机会和平台,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具体工作开展的阻力。在构建强强的模式中,班级事务的过程性参与,要做到辅导员和班主任“一个都不少”。
[1]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13-15.
[2]李振跃.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根本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103-107.
[3]付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以江苏省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81-85.
[4]徐欢颜.当前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2):53-56.
[5]库颖,田红芳.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关系及协作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6):95-98.
[6]肖进.完善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育人格局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1-13.
[7]张文祥,盛鹏飞.对高校领导干部兼职班主任制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16-18.
(责任编辑:孙书平)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selor and Head Teacher:A Case Study of Four Universities in Hangzhou
CHEN Xiao-ling
( School of Humanit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
Counselor and head teacher are the guider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ir growing up. In the system environment that the team construction for counselor and head teacher is relatively comple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selor and the class teacher presents different types of characteristics. This research class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selor and head teacher into dual weak mode, a weak and a strong mode, a strong and a weak mode, and strong double mode by using quadrant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the student affairs involvement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unselor and head teacher. The paper uses case analysis and interview method to analyze the practice performance and internal mechanism for four modes. It needs to improve the system design,strengthen the counselors and head teacher training,build counselors and head teacher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ask for more process participation in class affairs.
university; counselor; head teacher; relationship
2016-11-12
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思政专项课题“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功能冲突与完善路径”的成果
陈晓玲(1990-),女,福建泉州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教育与公共政策研究。
G642.46
A
1008-7605(2017)01-00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