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屯文化演进的社会历史条件(上)

2017-04-11 06:55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儒学云南文化

本刊记者

张 洁 云南中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代代薪火相传,维系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疆域的巩固和稳定,形成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合乎自然、天人合一等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得以世代繁衍、国家命脉得以永久延续、边疆各民族得以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地处西南的云南历史,是一部中原民族与边地民族不断融合,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发展,形成既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有边疆特色的开放包容的边屯文化,始终伴随并指导规范着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改变着云南边疆社会治理的形态。

云南边屯文化伴随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治理而发展起来,并不断融合云南本地风土人情,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现象。首先,“大一统”是边屯文化形成发展的基本前提,从“庄蹻王滇”“秦开五尺道”“汉置郡县”到“元跨革囊”“洪武调卫”,云南经济社会先后纳入中央王朝管辖范围,逐步实现“因制兵屯旅以控扼之”,为云南边屯文化演进奠定了大一统的社会历史条件。其次,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促进了教育思想萌生,从中原传入的先进文化发展壮大了云南汉文化的力量,“教化”了边疆地区人民,提升了云南的整体文化素质,为云南边屯文化演进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第三,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和生产工具的运用,带来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为云南边屯文化演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随着边疆地理位置的日趋重要,中央王朝对云南的控制也趋于严密,“以中国之法”设置郡县、实行“羁縻”政策和卫所制度等,提升了云南边疆的社会组织化程度,为云南边屯文化演进构建了严密的封建制度模式。第五,商业交往的频繁发生,为云南边屯文化演进疏通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渠道。

从“庄蹻王滇”“秦开五尺道”“汉置郡县”到“元跨革囊”“洪武调卫”,云南经济社会先后纳入中央王朝管辖范围,逐步实现“因制兵屯旅以控扼之”,为云南边屯文化演进奠定了大一统的社会历史条件

古今言滇,始者楚蹻秦常,而上禹迹茫茫。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关东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秦开五尺道,打通了今天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的官道,并在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北部设立郡县进行管理,对西南地区进行初步管辖。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赐滇王尝羌“滇王之印”,设益州郡,郡治在滇池东南岸今天的晋城。从此,云南大部纳入了中央王朝管辖范围。但秦汉至唐宋这一期间,中国疆域尚不甚稳定,还未形成边疆或疆域的准确概念,因此视边疆地区为蛮夷之地,对边疆的控制缺少积极性,治边政策并不完备。秦汉时期汉文化的传入是随着郡县制的设置而俱来的,云南各民族一方面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另一方面也逐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元跨革囊”以后,元军势力征服云南,为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把云南彻底纳入全国统一范围,委派赛典赤为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统治云南时期是云南与内地关系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原政权对云南的统治开始转为实质性的有效统治。赛典赤治滇,立足云南实际,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和巩固了中央王朝对云南的统治,促进了云南生产力发展。此后的明代时期,朱元璋决定设立云南行中书省。明清治滇之策,虽与前朝不尽相同,但其实质相差不大,皆是以土官土司进行制度化管理,同时入驻军队,“因制兵屯旅以控扼之”,并且在制兵屯旅的各路、府、州、县设置据点开垦屯田。由此,屯田制得到发展。元以前的一些朝代都实行过屯田,但元朝屯田的规模超过了前代,并且云南是元代全国屯田最早的地区之一,为明王朝在云南大规模屯田打下基础。宋元时期,随着云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云南各族人民日益广泛地吸取内地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来自西藏以及东南亚、中亚乃至欧洲的宗教流派和其他文化艺术也先后传入云南,这些具有不同渊源、不同风格的文化汇集于云南,使云南的文化呈现兴旺繁荣的景象。

明太祖基本平定云南之后,鉴于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情况及初平定后各方势力的威胁,命沐英率部分征南军主力留镇云南,并采取“大军屯聚”于重要战略城镇、交通干线,实施重臣镇守、留屯大军、移民实边的特殊措施。沐英主政云南十年,推行驻军屯田,巩固边防,造福百姓,发展地方经济,使云南经济社会文化得到长足发展。中央王朝对云南的治理,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积极的治边之策对云南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屯田制的实施,使得中原人口大规模迁入云南,直接为云南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生产技术。被委任入滇的外地官员,则把自己熟稔的中原政治思想文化作为治理和改变当地落后面貌的重要手段,使云南边疆治理与中央王朝接轨,纳入大一统体系之中。伴随着中原文化的进入,各民族文化的交互影响,边疆云南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兼容中原文化、边地文化、军事文化、儒商文化、农垦文化,涵盖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军事活动、教育活动、思想文化活动的特有文化现象。明清两代,云南在文化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由于“改土归流”的实施,封建王朝的行政权力深入云南广大地区基层。

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促进了教育思想萌生,在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推崇和凝聚下,逐步提升了云南边疆人民整体文化素质,为云南边屯文化演进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

在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教化和凝聚下,尽管云南地处边疆,关山阻碍,风俗各异,云南各少数民族始终将自己置于中原王朝的属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多民族国家认同,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内地人民大量入滇,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昌盛,学风日盛,读书仕进蔚然成风,云南涌现了大批作家作品和仕者。儒学“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云南士子的思想,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历代封建王朝对边疆的治理,都伴随着“以文化人”的过程。一方面,伴随着军屯、民屯、商屯而来的内地先进汉文化,发展壮大了云南汉文化的力量。中原汉文化较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而言,有其先进性,在夷汉文化交互影响中,汉族文化的先进性起到主导作用,“教化”了边疆地区人民,提升了整体文化素质。

赛典赤来到云南之后,积极兴办教育,提倡儒学,促进了云南文化的空前发展。赛典赤在云南首建孔庙,兴儒学,购置儒学经典和史学著作,设置学田,“由是文风渐兴”。云南建文庙,尊孔子,兴儒学,儒家思想逐渐在云南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成了封建社会云南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宋朝时期,随着云南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祖国内地的封建文化对云南封建社会各统治阶层及广大人民产生强力吸引力,在学习中原文化热潮的带动下,儒家学说在云南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元朝建立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中央设立“国子学”,地方分别设立“路学”“府学”“州学”“县学”,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国子监”及“儒学提举司”,负责以宣传儒学为主要宗旨的文化教育事业。为了与学校教育相适应,元朝重建了科举制度,对孔子大力推崇,把他封为“文宣文王”。在昆明、建水等地树立追封孔子圣旨碑,碑上的诏书写道:“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这样肯定了孔子及儒学在云南文化教育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并直言不讳地祈求用儒教来维护元朝的统治。

明军平定云南,朱元璋诏命云南增设学校,县设书院,乡设乡塾,府有教授,州有学正,县有教谕。沐英镇守云南期间,为了提高滇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改变云南社会的落后面貌,注重兴校办学,努力发展教育事业。沐英在元朝云南府学旧址上,重建云南府儒学并增设府、州、县学达几十所。为解决军队家属子弟的学习问题,他还在卫所中创办了学校,即中国最早的子弟学校——卫学。在明达统治者的重视及推广下,云南汉文化得到兴盛发展。据学者研究,“滇中地区以昆明为中心,包括了滇池周围及澄江等地,该地区产生文人3333名,占全省总数32%,其中文举人2697名,文进士342名,著书者294名。滇南、滇东南地区,以建水、石屏为中心,包括临安府、广西府、广南府等地。该地区产生文人2723名,占全省总数26.2%,其中文举人2235名,文进士263名。滇西、滇南地区,以大理、保山为中心,包括大理府、永昌府、鹤庆府等地。该地区产生文人2843名,占全省27.3%,其中文举人2245名,文进士262名,著书者236名。”而这些地区也是屯田的重点地区。清代云南省、府、厅、州、县都有官学,各设学官。在清末新式学堂建立之前,云南的官学(儒学)在明代73所的基础上增加到101所,其中有府学14所、州学29所、县学34所、厅学2所和提举司府3所,以及1882年添设定有学额而未建孔庙的县学、厅学9所。清代云南的书院有了较大发展,大多数府、州、县都设有书院,清代云南新建书院226所,对云南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明清两代,云南文人学者不少,著作甚多,包括经、史、子、集各方面,已收入《云南丛书》初、二编的约200余种,计1400余件;还有不少未经刊刻的稿本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地方志的编撰也较为普遍,有250余种(包括省、府、厅、州、县志),多数是清代编撰的。明清时期,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诏云南布政使开科取士,取28人,其中2人举进士。以后举人、进士乃至翰林的人数逐步增多,有的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封建王朝和地方政权。云南著名学者杨一清,安宁人,成化进士,历任山西、陕西等省高级官员。永胜籍刘慥,于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举人,乾隆二年(1737年)考中二甲进士,进入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河南、山西等省最高长官。还有李元阳、杨慎、孙继鲁、严清等文人,学识渊博,参政议政著述甚多。明清时期儒学盛行,众多文人行政,效法中原行政管理体制,为云南行政文化发展和边疆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儒学云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儒学交流在路上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谁远谁近?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