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的内在学理与实现方式探讨

2017-04-11 04:41:31魏立平
社科纵横 2017年9期
关键词:学理精准物质

魏立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 甘肃 兰州 730070)

精神扶贫的内在学理与实现方式探讨

魏立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 甘肃 兰州 730070)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的主体,也是帮扶的客体,贫困群众的精神脱贫是一项需要主客体共同努力的艰巨工作。要完成这项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果能从其内在机理中寻找出学理依据及其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精神扶贫的实现方式,必将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精神扶贫 内在管理 实现方式

精神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多次、反复强调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要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要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由此可见,在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关键阶段,让贫困群众的精神脱贫是摆脱贫困的要害,从精神上帮扶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

一、精神扶贫的内在学理

关于精神扶贫的内在学理,从广义讲,由于精神扶贫涉及许多学科,可以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分析。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联系最直接、影响最具体的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予以分析,

1.从哲学角度的分析

第一,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看,需要调动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就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言,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本来面貌,作为主体的人对于物质世界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精神扶贫的过程中,要引导贫困群众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主动从实际出发,以自身的贫困问题为导向,具体分析陷入贫困的原因,全面、准确的把握贫困状况,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作出主动脱贫的正确抉择。

第二,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需要增强贫困群众的内在积极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辩证联系的,也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精神扶贫的过程中,要引导贫困群众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注重内因的作用,要克服对外因的依赖思想,要认识清楚自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着重从自身寻找原因和办法,从而增强脱贫的内在积极性。

2.从心理学角度的分析

第一,从态度和行为的关系看,人的态度决定人的行为,因此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态度。个体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主体对客观对象反应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况,它对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形成人们一定的行为倾向。人的态度决定着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也决定着人的外在行为的实施,因此,态度决定行为。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精神扶贫的过程中,要引导贫困群众正确认识和积极面对自身贫困,形成主动、正面的对于贫困的态度和看法,采取积极、正确的脱贫行为,从而为摆脱贫困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

第二,从需要和动机的关系看,人的需要决定人的动机,因此要帮助贫困群众形成正确的需要。社会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缺乏的某种东西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既是一种主观状态的表现,也是一种客观需求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个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从事某种活动的力量,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心理刺激。人首先产生一定的需要,然后才会产生满足需要的动机,因此,需要决定动机。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精神扶贫的过程中,要引导贫困群众充分认识脱贫对于自身的意义,从内心深处形成并迸发出摆脱贫困的极其急迫的内在需求,从而在心理上刺激、产生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强大动机,二者的有机结合就会形成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二、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毋庸讳言,贫困群众的精神贫困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最深层次上制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瓶颈障碍。根据上述对精神扶贫的学理分析,结合笔者的现实观察和实际调研,当前,贫困群众的精神贫困及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主观能动性不强导致僵化麻木。从主观能动性方面看,许多贫困群众缺乏自我觉醒、自我认知的主动意识,对于自身贫困多从客观、物质方面寻找原因,不愿意反思、自省自己主观努力不够的问题,结果就是怨天尤人、麻木不忍,放弃奋斗、甘愿贫困。

2.内在积极性不高导致封闭保守。从内在积极性方面看,许多贫困群众缺乏明确的内因意识、主体精神,片面夸大外因的作用,不立志、不思变,没有羡慕富裕、追求财富、创造幸福的内在激情和强烈冲动,结果是安贫乐道、满足现状,裹足不前、不思进取。

3.态度不端正导致懒惰散漫。从个体态度方面看,许多贫困群众缺乏对于自身贫困的正确心理状态和客观判断,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正视贫困问题,也没有敢想、敢干、敢拼的精气神,结果是在贫困面前退缩、认命、低头、认输,进而没有想法、不想办法、不思脱贫。

4.需要不正确导致等靠要赖。从个体需要方面看,许多贫困群众缺乏摆脱贫困的自我需要意识和主动作为的动机意识,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畏手畏脚,无法形成自己走出困境的心理刺激和推动力量,结果是造成被动等待帮扶、依靠政府救济甚至耍赖索要的灰暗心理。

三、实现精神扶贫的主要方式

贫困群众精神贫困的现状迫切要求开展精神扶贫,精神扶贫是“拔穷根、奔小康”的治本之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精神扶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应该积极响应、主动作为、拓展思维、创新方式,大力开展精神扶贫,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

1.要高度重视精神扶贫工作。从通常意义上讲,扶贫包括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但在具体工作中,存在重视物质扶贫、忽视精神扶贫的倾向,由此导致不能从根本上持续、稳定的解决贫困问题。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帮扶人员一定要追本溯源、从本质上搞清楚贫困的精神根源,树立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在抓好物质扶贫的同时,千方百计抓紧抓实精神扶贫,从贫困群众的内在根源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通过扎实有效的精神扶贫长期稳定物质扶贫的成果。

2.要确立精神扶贫的精准目标。目标引领行动,只有确立正确的目标,才能实现精神扶贫的预期目的。精神扶贫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级组织和帮扶人员的努力,激发广大贫困群众形成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的主动愿望,迎难而上、积极作为的主观态度,顽强拼搏、勤劳致富的主要精神,促使贫困群众从根子上摘掉贫穷帽子,与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过上有尊严、有地位、有品质的幸福美好新生活。

3.要在突破难点上出重拳。精神扶贫的难点在于精神贫困不是一种容易被人们明确感知和体会到的显性问题,而是一种潜伏于人们内心深处和精神层面的隐性问题,所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或遗忘。由此决定,在实际工作中,精神扶贫被看做是一项有弹性的软任务、软功夫、软工作,而且费时间、周期长、见效慢。对此,开展精神扶贫必须针对这种难点精准发力、重拳出击。一是要充分认识难在何处、何难之有,搞清楚问题的症结及其原因,打有把握之仗,扶位置精准之贫。二是要充分开展智力扶贫,既要抓好成年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市场需要的生产能力,获得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又要抓好未来劳动力的基础教育,夯实将来安身立命的素质能力基础,割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4.要选择精神扶贫的有效方法。一是理论上讲透彻,要针对精神扶贫的独有特性,首先,要对帮扶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思想清醒、认识明确、态度端正;其次,要对贫困群众进行“启蒙”教育,帮助他们从思想根源、精神层面认识贫困,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二是作风上要扎实,帮扶人员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使命职责,践行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体察民情,带着感情帮扶,真心实意解困。三是行动上要坚决,贫困地区的干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精准扶贫这项头等大事上,制定具体计划、细化帮扶措施、不折不扣落实,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精准扶贫的指标完成。四是方式上要先进,要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手段开展精神扶贫,通过运用各种现代传媒技术提升精神扶贫的效果,用现代文明熏陶贫困群众,解除精神贫困,走向精神富裕。五是机制上要长效,精神贫困具有长期性、顽固性、复杂性、反复性等特点,因此精神扶贫要建立长效机制,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不怕反弹、反复,要有定力和耐心,久久为功、长期作战,终究会“苍天不负有心人”,取得持续、稳定的效果。

5.要把考核工作严格落实。推进精神扶贫必须严格督查考核,充分运用好这一“指挥棒”。一是考核评估指标中设立精神扶贫内容,要有量化、有权重、有标准、有要求、有指向。二是督促检查实施,要把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起督促、一起检查,绝对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三是实事求是评估,精神扶贫的成效要用实际评估来检验,因此无论是政府自己评估,还是邀请第三方评估,都必须遵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力争评估的准确性,真正起到以评促改的目的。四是限期进行整改,精神扶贫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完成,因此要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整改,通过周而复始的不断检查,促进精神扶贫螺旋式提质增效,最终实现精神扶贫的目的。

D616

A

1007-9106(2017)09-0048-03

魏立平(1962—),男,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扶贫开发。

猜你喜欢
学理精准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