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推进精神扶贫

2017-04-11 04:41:31甄喜善
社科纵横 2017年9期
关键词:贫困者贫困户精神

甄喜善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分层推进精神扶贫

甄喜善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目前影响脱贫工作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极少数贫困人员自身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需要加强精神扶贫,只有如此,才能保持扶贫成果,取得更大成绩,解决最后一部分困难群众的脱贫问题。本文深刻分析精神贫困的几个层次以及“精神扶贫”的对策建议。

精神扶贫 分层推进 对策研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目前全国尚有大量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但如何保持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员不重新返贫,如何推动扶贫工作取得更大成绩,如何将扶贫工作中最后的一部分最难以脱贫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员的贫困问题解决,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如期实现,如何建立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脱贫工作落实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长期自身努力基础之上,使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自己家庭和个人幸福生活的真正创造者,这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全国如此,甘肃也如此。分析目前影响脱贫工作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极少数贫困人员自身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需要加强精神扶贫,只有如此,才能保持扶贫成果,取得更大成绩,解决最后一部分困难群众的脱贫问题。

与物质贫困相对应,精神贫困主要是指个人或群体对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需要和认同程度明显低于群体其他成员的需要和认同程度。精神贫困的主体主要是处于精神贫困状态、具有精神贫困现象和特征的个人或群体。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扶贫工作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任务来抓,实行精准扶贫战略,这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所在。

甘肃省委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启动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扶贫与“扶智”等相结合,聚焦农村部分群众精神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这是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解决精神贫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1.精神可以支撑民族和国家的自强自立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1]

2.精神贫困是贫困的重要根源

为什么要加强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是因为精神贫困可以引起和导致一系列的贫困,是非常重要的贫困,所以,精神扶贫是非常重要的扶贫,可以帮助解决其他一系列的贫困问题,可以解决长远的贫困问题,可以形成长期的脱贫机制。

3.精神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角度说,马克思主义有一条基本原理,即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邓小平也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主要看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生产工具先进与否,主要看体现在生产工具中的科学技术因素的多少,渗透于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主要是通过人的劳动来体现出来的,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精神中包含着巨大的生产力。

4.精神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从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的因素来说,要让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要让人的能动因素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加强对人的能动因素的调动,这种调动除了增加人的科技因素、文化素质外,更为重要的还需要提高人的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人的思想道德因素的培育,以此来促进和保证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使人们能够在物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在扶贫工作中,要将扶贫做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最重要的也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彻底摆脱贫困。

党和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重大任务常抓不懈,持续推进,大多数人员都已经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干劲十足。但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随着一系列扶贫成绩的取得和扩展,极少数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的主动性有所降低,依赖性却有所增强,“等、靠、要”思想严重,这是精神贫困的典型表现。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它使人意志消磨,失去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其最终的后果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脱贫作用不明显,或者在短暂脱贫后又再度返贫。要彻底摆脱贫困,关键是要进行精神脱贫。精神扶贫是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就会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就会激发出贫困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

5.内因是脱贫的决定性因素

贫困户和贫困人员应该首先树立脱贫的自信心,积极行动起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自己解决自身的贫困问题。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毕竟是外力,外力虽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外力只起次要作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内因是第一位的因素,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只要贫困户和贫困人员都树立自信心,有骨气、有志气,一定会想方设法克服各种不可想象的困难和问题,将各种劣势转化为能够充分利用的优势,实现脱贫。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吃大苦、流大汗的思想准备,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较高的标准、积极的行动,围绕脱贫出点子,想办法,尽心尽力,振奋精神,提高志气,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只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具有了强烈的脱贫之心,就一定能够实现脱贫之愿望。

6.物质扶贫需要精神扶贫做保障

精神贫困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志不立,穷根难断。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如果一味畏难发愁、自暴自弃,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即便提供再多的金钱与物质帮扶,也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除掉穷根。仅仅限于物质帮助,而缺乏精神力量的扶贫,是没有未来希望的扶贫,有时候可能还会造成扶贫陷阱,让贫困者产生懒惰心理,形成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最终使扶贫工作出现无效且产生负面作用的情况。因此,要真正发挥扶贫的作用,就要做好精神扶贫工作,要让贫困者在精神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贫困者自身的主体作用,让贫困者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样的扶贫工作就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有着广阔前景的扶贫,可以使精神成为物质扶贫的基本保障,推动扶贫工作形成良性发展,走上真正意义上的扶贫道路。

二、精神贫困的几个层次

1.自信心贫困

贫困户和贫困人员中,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员主要的问题是自信心严重不足,部分事情本来可以能够做的很好,但由于自信心不足,自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做好此事,自信心不足,不去做事或是中途放弃部分事情,或者是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把事情做好的心里准备,致使自己仓促做事,事情当然不会做好。这是典型的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精神贫困的表现。

2.文化贫困

部分地区文化处于贫困状态,精神生活贫乏,文化生活严重不足,缺少文化熏陶的氛围和环境,文化教育水平低,没有建立可供贫困人员阅读书籍的地方,贫困户和贫困人员难以接受文化的熏陶和养成,教育发展水平低,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认识水平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能够很好地树立起来,三观不正,思想愚昧,封建保守,行为落后,最终导致贫困。

3.观念和思想认识贫困

部分工作人员、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没有认识到贫困和落后给自己带来的严重影响,相反,觉着自己处于这样的情况还比较好,还有政府和相关人员的扶贫和支持,自己还比较清闲,认为自己是在享福,自己的一切都有人操心有人管,自己不用那么费心和操劳,别人劳动了也是那样,我不劳动生活也过的还可以,有时候不以此为耻,还反以为荣,缺乏羞耻感和荣誉感,是非观念颠倒,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使命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4.自主性贫困

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员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条件,但由于缺乏自主判断能力,在别人的影响下,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反正是干不成,索性就不干了,或者是不及时干,失去机会,没有抓住大好机会,或者是在别人的影响下,不适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方向不正确,脱离了自己的能力所及的范围,或是不是自己的特长,结果一事无成,既耽误了自己的发展,也影响了家庭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自己后续选择,影响了后续的发展能力的发挥。

5.能力和方法技能贫困

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员有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想早一点摆脱贫困,但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是缺乏致富的方法,缺乏具体的路径,只要有路径和方法,有技能,这些人员一定会摆脱贫困的。

三、“精神扶贫”的对策建议

1.增强自信心

在扶贫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高贫困户和贫困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其树立脱贫的自信心,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有信心、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树立贫困户和贫困人员的自信心,就能够使脱贫攻坚工作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由物质扶贫转化为精神扶贫,实现扶贫方式的重大转变。在扶贫工作中,切记大包大揽,如果贫困户和贫困人员参与度很低,这样的扶贫必然不会长久和持续,只有高度重视精神脱贫、思想认识提高、自信心树立等问题,扶贫工作才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扶贫工作才会越走越远。

着力提高其心理素质更是工作的重点。帮助贫困贫困户和贫困人员脱贫,应当从源头上做起,使他们从心理上战胜贫困,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战胜贫困的信心,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不仅要关注贫困者的生活,而且要特别注重鼓励贫困者树立信心,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努力改变现状。要加强贫困者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要帮助贫困人员正确对待贫困,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引导他们克服依赖或逃避的思想,树立自信、自强、自尊、自立的精神,变被动为主动,把贫困带来的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动力,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在经济帮助的前提下帮助贫困人员摆脱心理压力,要增加激励措施,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要有意识地将扶贫工作加以深化,让贫困者变社会的爱心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

2.提高教育水平,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提高教育水平,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贫困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扶贫工作的物质帮助是基础性的工作,但扶贫工作做好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授人以渔需要一种长远眼光和规划,要从长远做起。扶贫攻坚既要帮助贫困人口改变生活环境,更要努力改变他们的思想的、精神的、心理的环境等,让他们从根本上告别贫困。要激发贫困者的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安于贫困的消极心态,最终实现脱贫致富。要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等问题,要放眼长远,从孩子的教育抓起,形成自强不息的观念,阻断精神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提高贫困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入手,注重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输入,激发其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的信心和决心。要扭转成年贫困人口的不良观念,把思想引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摒除陈规陋习,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贫困者脱贫致富的良药。改善贫困者的认识偏差和消极心态,要以脱贫致富的实际效果促进贫困者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为贫困户量身定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让贫困群众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促成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心态的改善。

3.加强文化建设,构建文化富民的长效机制

文化环境是贫困家庭的精神家园。扶贫工作应该多关注贫困户的精神世界,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不断优化贫困人员的心理环境,给贫困户提供平等、合适的交流平台,要营造出有利于贫困户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通过文化活动,让贫困户多接触社会,增进他们和其他人员的交往,这有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同时,通过文化活动,贫困户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感特征,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影响,远离心理危机。

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发挥社科理论专家学者的优势和特长,通过宣传普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惠农政策,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农村移风易俗,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图书送作品等活动,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志气和信心,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加强对贫困人员主体意识的培养

扶贫工作只有转变为贫困人员自身的能动因素,帮助其树立主体意识,扶贫工作的目的才能得以真正实现。为此,要加强对贫困人员主体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贫困人员的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让贫困人员真正了解、接纳现实的我并构建新的自我。对贫困人员来说,要学会“自我调适”,摆脱心理压力。贫困人员要多看一些关于心理健康、人生修养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书交流是一个人抛却烦恼的最好方式,书会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能够从书中接纳自我,发现自我,打开心窗,让阳光透进来。

以自力更生为主。扶贫工作的外援是解决贫困的重要外在力量,但扶贫工作更主要的是发挥贫困人员自身的力量,需要依靠自力更生,要以自力更生为主。贫困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少扶贫的强大内在动力。要解决温饱,彻底摆脱贫困,不仅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但关键还是要靠贫困人员自身的努力,贫困人员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扶贫中,把重点放在充分调动贫困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上,唯有如此,才会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5.形成社会合力

做好扶贫工作,需要形成社会合力,需要各方的共同协作才能做好。为贫困人员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通过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带来的精神和心理上的消极影响。

[1]胡锦涛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6: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C].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C].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D616

A

1007-9106(2017)09-0031-04

甄喜善(1966—),男,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民族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贫困者贫困户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58
『贫困户』过年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54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50:06
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模式探索
理论探索(2019年2期)2019-04-20 13:13:06
拿出精神
古巴经济衰退
美国贫困救助精细化管理的检视与镜鉴
理论探索(2016年6期)2016-11-14 09: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