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李埏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下)

2017-04-11 04:28:07云南省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广博导师研究生

文 云南省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陶凤丽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尊重、平等、民主的“对话教学”理念

《礼记·学记》中有言:“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李埏一直倡导尊重、平等、民主的“对话教学”理念。他认为,导师指导学生,不只是在学业上进行指导,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要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密切师生间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摆脱“教师端居圣坛之上,学生匍匐讲台之下”的固有教学理念。否则,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了民主、平等,失去了亲近、自由,缺少了和谐、欢愉。

李埏一直是和蔼可亲,深受学生敬爱的导师,长期以来与学生间形成了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关系。其弟子回忆:“随老师求学的三年间,知识的增长不只是在教室的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老师简陋的客厅或庭院里。”李埏常说“学知识不仅只是在课堂上,更是在烟、酒、茶之间”。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加之其坚持诲人不倦,使李埏的学生们能感到课外从他那得到的教益甚至比在课堂上还多。课堂他讲授知识,课外则古今中外无所不谈,使学生不惟学到治学之方,且学到做人的道理。

突出实效,重视具体过程的指导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一问三不答”法。李埏深受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诲影响,认为独立思考是做学问的关键。因此,他提出培养研究生,关键是要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而“提问设疑”是教师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研究生在确定课题和完成课题这两阶段,学生会有许多问题向导师请教。对此,他一反常人之做法,主张不要一问就答,要“一问三不答”。李埏说:“作为导师指导研究生,最忌讳一问就答,这样只能助长研究生的依赖性。”所以,每当研究生有疑难问题向他请教时,他并不直接回答,开始仅从侧面进行提示,鼓励研究生去认真思考解决;第二次则做正面引导,引导学生想问题的思路;第三次再进一步提示。如果经过三次指点以后,疑难问题还不能解决,他才会作具体回答。在这一点上,他认为导师一定要掌握好分寸,既不能搞一揽包办,也不能让研究生茫然不知所措。当研究生提出不同观点时,导师应该鼓励他们当仁不让、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应大力鼓励。

培养研究生要以“研究方向”为中心。研究生一旦投入学习进程,接下来就是导师如何将他们导向培养目标。李埏认为,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但是由于研究生项目和课程较多,可能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从而使研究生整天忙于课程的学习,变成了本科生的延伸,导致只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提高。这一矛盾如果不解决,就很难到达培养的目标。李埏为此提出,培养计划要有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制定和执行培养计划都要围绕这个中心,例如课程的设置,不应该是为了凑门数,让研究生随便去选读,而是要力求每一门课与研究方向都是有直接相关、紧密的内在联系的,就犹如心脏和肢体一样。如果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唐宋经济史”,那他们的政治理论课就不应该像大学本科的政治理论课那样面面俱到,而应该着重讲广义的政治经济学;选修课则应该是中国近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经济地理等最为相关的课程;同理,教学实践则应该是与唐宋有关的教学活动,实习调查也最好指导他们去唐宋重要经济区考察。以“研究方向”为中心的方法,能够更好地使培养计划的各个项目围绕这个中心形成一个整体,既可兼顾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又可收二者相得益彰之效。从高校研究生培养效果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

“发现问题就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的研究课题筛选法。李埏向来重视课题研究。他把研究方向称作培养计划的中心,而课题则就是中心的中心,并常常教育学生“发现问题就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李埏强调导师不能替学生指定论文的题目,而应该先让学生广泛阅览相关论著,然后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最应该去认真探讨的问题,书面拟出几个题目。每个题目都要一一写明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状况、研究的价值、意义,研究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难度等,然后给这若干个题目排出个次第。导师看到题目后,第一要根据题目的价值、难度和研究条件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能力等因素,向学生分析哪个题目不需要做或不能做,哪个题目可以做或要如何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启发学生拓展思路,进一步思考,并再次提出题目。经过如此反复的商讨、推敲,达成共识,最终确定一个师生都比较满意的研究课题。在题目确定以后,学生要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理论著作,收集资料。导师此时同样不能帮学生明确读那几本书,收集哪些资料,而应让学生自己学会做这些工作,懂得读哪些书,哪些书应该粗读,哪些书应该细细琢磨,哪些书可以只需要翻翻而没必要去细读。当然,导师可以适当指导。接下来就是指导学生对于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资料比较充足,哪些方面还比较薄弱,更重要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新的问题。这可能就成为论文的突破点和创新之处。在李埏所指导的众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中,大多延续了这种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树立“博与精”的学习观。李埏常教导他的学生:一个人的生命和经历是有限的,如果单纯地追求知识广泛而不去专研一个方面,那是不可取的。他教导学生,读书治学的方法是“学贵博而能约”,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厚积而薄发”,学问之道既要十分广博,不能寡陋,但也要尽量汲取其精华。广博是服从于专约这个中心的,中心变了,就等于没了意义和目的,广博的范围也就不同了,广博和专约都将无从谈起,也便无所得了。他不仅从理论上对博和精进行了形象的解读,在治学和育人等方面也无不表现了他对博和精的准确运用。在治学上他博览群书,详细占有史料,而又有所侧重,以广博来服务于专约,从他毕生专门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便可略见一斑。在育人方面亦是如此,他对青年人提出多读书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又无法在短期内把所有应读之书读尽,这就要注意博览群书和精细读书的结合。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熟读书,便无法从字里行间读出纸面背后的意义。他将读书比喻成园夫灌园:善灌者,随其蔬果根株而灌之;不善灌者,匆匆忙忙,无所侧重,浇满园之疏,结果大相径庭。因此,李埏教导青年人,在博览的同时,要精读几本紧要的书,这是做学问的一个基本功。李埏指导学生树立“博与精”的学习观的方法,使得他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与专门人才,为国家的学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一代史学大家,李埏在经济史领域的成就灿若晨星;作为一代教育名师,李埏在教书育人上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在为人为师为学方面,李埏完成了自己的追求,治学有法,为师有道,耕耘在中国经济史学的广袤天地间,奋斗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上;育大器、做大学问,看问题很大、境界很高。他对学生的爱、对学术的爱、对家庭的爱,让外界始终怀念,始终感念,在学识与做人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典范,成为一位引领后学、深沉博大的大师。是故,后人称颂李埏:杏坛化雨、学殖日新、通贯中西、踵武前贤。

猜你喜欢
广博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青年文学家(2022年7期)2022-04-24 13:29:00
勤奋进取 知识广博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金山小学简介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广博上海大众专场
汽车生活(2014年7期)2014-08-13 05:32:52
广博力量 十年辉煌
汽车生活(2014年6期)2014-08-01 05:50:58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