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西南林业大学社会科学管理办公室主任
名人故居一般是指名人出生或较长时间居住生活过的住宅建筑,是名人在此成长和生活的见证,是保存和传承名人信息的场所。艾思奇是一位从云南走出去、影响广泛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云南省腾冲市和顺镇艾思奇故居是人们慕名探访的旅游名胜。做好艾思奇故居的保护,对于我们更加直观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宣传与研究,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的示范作用,因地制宜地发展独具特色的云南文化、旅游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艾思奇的故乡在腾冲市和顺镇。腾冲是一枚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精致翡翠,早在公元前2世纪便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边关重镇。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兴建、3年后竣工的腾冲石城,即是一座规模宏大、雄伟坚固的中心城堡,被称为“八关锁钥,三宣门户”,又被誉为“极边第一城”。腾冲是198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顺是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它拥有中国最早、最大的乡镇级图书馆以及艾思奇故居两大名胜。
艾思奇故居为砖石楸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它的建筑面积为932平方米,由客堂、居室、书房、庭园等组成。有串楼通栏、雕花格扇、西式小阳台,正方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青藤缠缆,显得古朴典雅。艾思奇故居融合了中国水乡与西方阳台的特色,为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这是他的父亲李曰垓回乡安度晚年时结合中西元素,参考了南京地区民居特色而修建的建筑。改革开放后,艾思奇亲属将故居捐赠给国家,政府拨款加以维修。
1984年,艾思奇故居被公布为腾冲县文物保护单位,艾思奇故居纪念馆建成,在大门头悬有“艾思奇纪念馆”匾额,正式对公众开放。故居西楼和厅楼上陈列着艾思奇的生平事迹,内有大量图片实物,展示了这位伟大哲学家的生平及其光辉业绩。198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该故居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公布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早在公元前2世纪,腾冲便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商站,元代随着珠宝业的兴起,腾冲作为宝石翡翠加工贸易重镇的地位与日俱增,以至发展到清代后叶和抗日战争前,一跃而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宝石翡翠加工贸易的主要集散地。腾冲还是云南乃至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址。明清以来,“三征麓川”“马嘉里事件”“甘稗地之战”“腾越辛亥起义”“腾冲抗日战争”等烽火,均点燃于这块古老的土地。
古迹丰富,特色鲜明。腾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资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5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0项、市级12项、县级33项。国殇墓园、和顺图书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艾思奇故居、张文光墓、西山坝南诏城址、绮罗文昌宫、腾冲文庙、李根源故居、英国领事馆、滇西军都督府及叠园集刻、和顺传统民居建筑群、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尚文教,名人荟萃。南诏、大理国时期,内地人士便进入腾冲传授儒学,佛教亦从印度涌入。明代军屯制度的推行,商贸、流官等大批人民将内地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边地,因而在腾冲形成了南诏、汉、印度文化融合交流的独特边地文化。元明以来经济的发展,又为文化教育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设立司学,弘治元年(1488年)建秀峰书院,为云南首创的5所书院之一。此后文化教育兴旺发展,腾冲人才大量涌现,明清两代考中举人52名、进士6名。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到1915年的10年间,共有赴日留学生38名。其间地方乡绅和旅居国外华侨倡导兴建了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开创了民主科学文化的新风。丰沃的文化土壤、大浪淘沙的时势,造就了大批优秀的腾越儿女,如李珍国、左孝臣、张文光、李根源、刘楚湘、张问德等爱国先驱,李曰垓、寸树声、张天放、艾思奇、王少岩等鼓风有声的人物,也是腾冲人民的骄傲。
丰厚的腾越文化积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培育和促进了腾越人开放进取的竞争精神和爱国爱乡热情。在焦土抗战之国难当头,张问德出任县长,毅然写下《答田岛书》,文辞有力,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以李根源为代表的一批腾籍人士之著述,则是腾冲人民引以为豪的一笔精神财富。此外,民间艺术在腾冲也是源远流长。
积极探索不同类型文物资源的多种利用方式,颁布名人故居保护办法。国家已相继发布《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规,中宣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对于贯彻“抢救为主,保护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作了相应规定,但在名人故居保护等细节上仍有一些空白,如经费不足、使用功能单一、管理混乱、缺乏适用的管理办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综合调研,尽快出台《名人故居保护认定办法》,对于哪些是名人故居、该如何保护修缮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应探索名人故居保护从原来政府单一保护变为引入社会力量,采取社区居民、参观者、政府、地产商、利用经营方等共创多赢、互动发展的模式。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明确主体责任。各级政府是名人故居的第一责任保护人,应加大保护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名人故居的保护性开发,争取国内外团体和个人对名人故居保护的援助。参照国外的经验,可对倡修名人故居的团体或有功之臣,在适当位置予以立碑纪念。当地民众是名人故居保护的最大利益者,应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观念和参与意识,真正做到从要我保护,而转变为我要保护,互惠而共赢的理想境界。
改善故居陈列展览水平。毋庸讳言,许多故居在修缮、修复和筹办名人陈列中,常常缺乏文物和资料。一些已开放的名人故居,仅有图片和文字的陈列形式,展览内容一成不变,讲解服务不到位,难以吸引观众。同时缺乏高质量的宣传图册影像资料,没有适合观众的高端旅游纪念品。可采取声、光、电等现代陈列手段,适时利用场景复原等,开设网站进行宣传,尽可能地复原名人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做到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同时,还要做好名人故居的管理与保护工作。名人故居多为木结构建筑,应绝对考虑其防火防盗安全。纪念馆的藏品多系纸本,应考虑其防光、防蛀、防潮等功能,做到科学保护,永续利用。
通盘考虑名人故居与周围山水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并采取更生动充实的方式,吸引观众。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不能单纯与商业结合,要努力留住田园风光,设法再现故居主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生命氛围,从而丰富故居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就容易引发人们了解故居、了解名人的兴趣。和顺西南的石头山中林木葱郁,怪石嶙峋,魁阁隐藏其间,供奉魁星,李根源曾在其中居住半年,留下了大量碑刻、诗文;李曰垓为保护魁阁的古树而写的“双杉行”至今被人传颂。这些鲜活的实例,于当今的民族生态文化保护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