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博物馆集群建设*

2017-04-11 03:39:06贾向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博物馆

贾向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博物馆集群建设*

贾向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相关文化载体建设。马克思主义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其相关教育场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更是重中之重。立足我国文化场馆建设实际,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场馆建设经验,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博物馆集群建设,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博物馆;集群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旗帜和灵魂。综观古今中外,每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建设都离不开博物馆、历史馆、纪念馆等文博场馆建设。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建设对于国家构建有意义的、被认同的生活秩序和集体身份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立足我国文化场馆建设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博物馆等文化教育场馆集群建设,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有助于人们在参观、瞻仰、体验、学习等实践行为与个体感受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博物馆集群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但文化软实力建设则相对滞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大众化、普及化、国际化更是相对薄弱。正如习近平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2]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直接影响到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因此,马克思主义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中,更不能仅仅停留在学者书斋、党校高校课堂里,而应当走向社会、走向普通大众,通过相关文化载体建设,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华文化传承体系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博物馆集群建设为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供平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层次,而且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各类文化场馆的建设水平与建设规模直接彰显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根据我国文化场馆建设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博物馆可以划分为社会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四种类型;社会历史类又具体包括历史类、革命史类、纪念馆类、文化艺术类、民族民俗类。其中,革命纪念性博物馆的建设数量占全国博物馆的1/4。[3]这些已建成的烈士陵园、革命旧址、历史纪念馆等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场所,已成为弘扬爱国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增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凝聚力的重要阵地。然而,这些已有的红色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文化场馆,或分散于全国各地,或归属于不同的部门和单位,缺乏统一管理,资源整合不力,而且过度行政化、机关化,很难有效实现为公众服务的宗旨,无法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馆内有经典,但面向社会大众的不多,免费赠送的更少;有传播者,但素质有待提高;有受众,但往往是体制内有组织的参观者较多,体制外人员较少;有个别马克思主义者的形象,但不成体系,且数量有限;有礼仪活动,但远远不够,且缺乏规范。”[4]另外,在全国范围内专门以马克思主义人物、思想、事业为主题的文化纪念馆、博物馆等实体场馆建设严重滞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专题博物馆和网站数量也很少。因此,必须立足当代我国文化场馆建设实际,把握博物馆发展的黄金时期,建设多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博物馆,如伟人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专题馆等,实行大、中、小相结合,逐步向配套成网方向迈进。丰富马克思主义博物馆类型,充实博物馆建设内容,加强博物馆集群建设,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次,马克思主义博物馆通过系列展品的陈列,有助于向人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加强人民群众的社会认同。博物馆是重要的学习教育场所,不同的博物馆提供不同的知识和理念。“尽管不同的博物馆各有自己的收藏对象(即知识性物品),但它们都在提供同一种性质的知识,那就是关于人们生活世界秩序的知识。”[5]马克思主义博物馆不仅有助于文献、实存等文物的收藏与展示,更有助于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地位相比拟。……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6]依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宗教的核心不是仪式、组织、教条、迷信等一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质上是对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指出现代性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是各民族的历史和发展与大工业首创的“世界历史”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7]的过程。这种“人的终极关怀”的思想和理论是其他社会思想理论所缺乏的,对于这种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最后,马克思主义博物馆建设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增强人民群众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认同与践行。1971年,时任美国布鲁克林艺术馆馆长的邓肯·卡梅隆曾经质问:博物馆究竟是神庙还是论坛?[8]这一提问事关博物馆的社会身份和博物馆历史运动的走向,标志着新博物馆运动的开始。事实上,神庙和论坛一直是博物馆的一体两面。新博物馆学修正了传统博物馆“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功能,将博物馆工作界定为“收藏—保管—跨学科研究—展示—观众参与的教育活动”,并倡导将博物馆视为社会文化的象征。近年来,我国兴起的私人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大大拓展了社会公共空间,推动了市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正如生态博物馆运动创始人乔治·亨利·里维埃所特别强调的:它“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人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公共机构的参与是通过有关专家、设施及机构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当地人民的参与则靠的是他们的志向、知识和个人的途径”[9]。“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价值准则,也是评价公民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博物馆、教育馆、展览馆等可以培养和凝聚一大批思想家、理论家、文学艺术家,在博物馆日、重大纪念日等定期举办融知识性、趣味性、科普性于一身的主题性原创性展览、文艺活动、学术讲座等,吸引大众主动参观,丰富大众的公共文化生活,提升大众精神境界。这些博物馆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

二、中外历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博物馆建设状况

博物馆的整体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其文化气度、民众教养的重要因素。纵观古今中外城市、村庄布局的中心或显著位置,一般都设有历史馆、纪念馆、广场、庙宇、教堂、祠堂等,供人们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表达信仰和情感。这些场馆是人们培育和践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自己文化信仰的物质载体,如孔庙、寺庙、道观、祠堂、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这些文化载体既得到了国家层面从上到下的投入支持,也有民众层面自下而上的自发投入参与。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文化载体建设的投入则略显不足,已有的一些专业场馆又存在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脱节的疏离感。如何通过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文化载体建设,坚定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就需要我们在汲取国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再生产、再创造。

第一,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博物馆建设较早,而且比较清晰地体现了博物馆所具有的超越物质保存和收藏层面的教育和宣传功能。1920年成立的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中央党务档案馆(现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是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博物馆,“是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有效工具,从而也是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有效工具”[10]。该馆不仅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典藏,而且所有档案材料都是非常独特的。“档案馆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全宗共计15212份存档件,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为原件。该全宗下分五个目录。目录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文献手稿,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活动以及重要理论著作的创作过程,共计7343份存档件(8974份文件)。目录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已无手稿存世的一些书信和著作的早期出版物,共计228个卷宗。目录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传记材料,共计353个卷宗。目录四是马克思恩格斯收藏但没有批注过的图书、杂志、报纸和剪报。目录五是别人写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共计6812封。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那些有马克思恩格斯亲笔批注的书信都归入了目录一。”[11]1921年,该馆改组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列宁亲自任命梁赞诺夫担任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之后,梁赞诺夫开展了大规模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手稿、书信以及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献、资料的搜集与购买工作,使马克思主义博物馆成为收集、研究、发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科学中心,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出版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梁赞诺夫被逮捕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和列宁研究院合并统一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1935年,研究院开始与国际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反复谈判,希望能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档案转移到莫斯科。但是,由于当时的价格高于斯大林所授权允许的范围,最终这些档案被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购买,并一直持有到今天。2000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改名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并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德国马克思故居博物馆灵活多元的展览运营方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绽放光彩。马克思出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座建造于1727年的房子,1904年这处马克思故居被重新发现并改造使用。192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将其买下,1933年被征用后用作印刷间,1947年开始被用来举办展览并向公众开放。1983年3月14日,马克思百年忌辰之际,博物馆在大规模整修之后重新开放。2005年,马克思故居博物馆重新规划展览内容,囊括了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如今,博物馆被从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使用。马克思故居博物馆每年接待3万多名前来了解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及影响的全球游客,其中大约1/3来自中国。马克思故居博物馆经常举办阅读会等吸引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2012年,著名巨幅中国画大写肖像画家于成松先生向马克思故居博物馆捐赠“我们一起走过——中国百年百肖像”高仿版画。于成松运用中国特有的水墨画艺术,创作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雷锋和袁隆平等在内的中国百年来各界一百位代表人物的肖像作品。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继承者和实践者的肖像作品作为世界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故居博物馆增砖添瓦。

第三,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马克思主义博物馆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共中央编译局于2012年成立了我国首家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该展览馆生动再现了100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翻译、出版和传播的光辉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经典著作传入中国的感人故事、丰富成果和巨大影响。兼学术性、可看性、鉴赏性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题展览,对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影响力,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该展览馆目前仍然只是对专业人士和部分学校、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开放,管理方式比较封闭呆板,尚未走向大众。与之不同,我国民间私人藏馆建设及管理形式则比较灵活多元,形成了许多比较有特色的、老百姓喜欢的私人马克思主义宣传博物馆。例如,范强明先生个人收藏的《马克思传》《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与各个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及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画像、雕塑等红色文化藏品,为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物。私人博物馆的运营思路比较开阔,形式比较多元,而且能够自负盈亏,但是在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如何积极整合政府和民间的各种资源,系统科学地建设面向大众的新型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历史任务。

博物馆是社会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马克思本人虽然没有为博物馆的具体建设提供现成答案,但是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为博物馆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要充分结合各类文化要素,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博物馆集群建设,借助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网络传播等形式进行思想文化的教化、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具体化到日常生活之中,推动全民族道德、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博物馆集群建构的实践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博物馆发展进入新一轮黄金期。在众多馆社翻新、扩建、新建的浪潮下,博物馆建筑成为城市地标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到2020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基本实现博物馆管理运行的现代化,基本建立运转协调、惠及全民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博物馆文化深入人心,进入世界博物馆先进国家行列。我国将从40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发展到2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12]各种新型马克思主义博物馆的集群建设,既有利于丰富我国的博物馆类型、壮大博物馆规模,更有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践行的重要阵地。

1.整合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献、文物资源,建设新型马克思主义专题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研究著作,并同国外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典藏中心、研究中心、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建立了合作对话关系,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专题馆、人物专题馆、专业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专题馆建设。借鉴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经验,以文字、图片、视频、雕像、绘画等形式集中全面地展现马克思主义17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专题馆的陈列内容主要涉及五大部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宏观历史背景(中西历史对比),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始手稿约有2/3保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约1/3保存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还有少量手稿散落在世界各地。与荷兰和俄罗斯相比,我国建立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专题馆的条件还比较薄弱。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各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博物馆资源,结合各地的具体历史现实,通过复制品、数字化产品等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二是马克思主义人物专题馆建设。自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起,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中国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国外的马克思主义者包括苏联的列宁、普列汉诺夫、布哈林等,还有匈牙利的卢卡奇、意大利的葛兰西、德国的柯尔施等。因此,可以根据人物国别、历史时间等因素,建立马克思主义人物专题馆,有助于大众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与流。

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业图书馆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极为丰富的文献成果。我国很多图书馆和博物馆都收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仅中共中央编译局图书馆就收藏了50多万册马克思主义专业文献,涉及20多个语种,其中许多文献属于经典著作类珍贵文献。这些文献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生前出版的著作、论文、评论、手稿、摘录、书信、笔记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创办或参与的重要报刊以及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其他思想家的著作;世界各国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文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文献、史料;国外马克思主义各流派代表人物的著作文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文献;等等。依托现有文献,打造一个专业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图书馆,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马克思主义专业图书馆。

2.借助新媒体、计算机技术打造全方位、立体型的马克思主义数字虚拟博物馆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虚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不断涌现。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博物馆在展品、空间上的局限,将许多国家的博物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虚拟网络博物馆,使得人们能够便捷地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资源,从而了解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的文化。依托现有理论资源,整合国内外各地区、各高校、各科研机构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人物、著作等相关资源,通过影像、复制品等建设全方位、立体型的马克思主义数字虚拟博物馆,最大限度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人物等。

3.适应当代人的生活追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互动式体验型博物馆建设,寓教于乐,使人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13]在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背景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文化产业化运营。改变博物馆沉闷、严肃、单一的“玻璃柜展示+文字说明”模式,积极采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加强互动式体验馆建设,打造相关文化纪念品,并配套书吧、咖啡厅等休闲娱乐服务,推动新型综合类马克思主义博物馆建设。德国柏林有座著名的东德博物馆,被称为可以“动手动脚”的博物馆。该博物馆成立不到一年就迅速成为柏林访客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东德博物馆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为它内容独特,更因为它注重为观众提供互动体验,增加观众的体验乐趣。这里没有“禁止拍照”“请勿触摸”等字样,反而鼓励观众“动手动脚”。虽然东德博物馆不是珍贵展品最多的博物馆,也不是提供资讯最丰富的博物馆,但却是最好玩的博物馆。我们可以借鉴该馆的运营模式,打造一个可看、可听、可触摸的马克思主义互动式体验馆,通过体验馆、主题公园、“互联网+”等一系列新做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不论是马克思主义宣传和传播,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面向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博物馆集群建设应积极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私人等多种力量,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典型个案走向全国再走向国际,从文化输入走向文化输出,从面向部分到面向整体,附带讲座、理论研讨等科研活动以及营销、文化纪念品等商业活动的综合型的宣传展示互动型博物馆,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3).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3]梁白泉.博物馆类型[M]//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 博物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748.

[4]杨金海,韦文英,张治银,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举措研究报告[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4.

[5]徐贲.全球化、博物馆和民族国家[J].文艺研究,2005(5):49.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8]CameronDuncanF.TheMuseum,aTempleorthe Forum [J].Curator the MuseumJournal,2010,14(1):11-24.

[9]乔治·亨利·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J].中国博物馆,1995(2):6.

[10]苏联博物馆学科学研究所.苏联博物馆学基础[M].博物馆科学工作研究所筹备处,编译.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序言第1页.

[11]瓦·福米乔夫.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典藏[J].李铁军,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1):22.

[12]关于印发《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2-02)[2017-09-13].http://www.sach.gov.cn/art/2012/2/2/art_1329_97356.html.

[13]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

(编辑:杨峻岭)

贾向云,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浅议马克思传记的总体性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项目批准号:JA13107S)、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马克思传记整体研究及其当代意义”(项目批准号:2014C086)的最终成果。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博物馆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露天博物馆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