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英
基于区域经济视角探讨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
朱旭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要充分分析当前高等院校所面对的区域经济现状,结合创业教育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优化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从而推动高等院校的创业文化培育。这也是高等院校在创业培训以及帮助学生进一步融入创业经济中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区域经济;创业文化;创业教育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创业型经济来说。要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推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就应重视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一步引导。当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创业文化的培育方面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比如打造创业一条街,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创业。但是,这一系列举措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当前区域化产业得到很快的发展,很多地区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条,所以高等院校应该更进一步地考虑如何与区域经济结合,在区域经济背景下培育高等院校的创业文化。
当前高等院校正在推动的创业教育,实际上在很早之前就已纳入欧美国家的视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很多美国的高等院校就已非常重视创业教育的培训。美国的管理学家也很重视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开展,认为经济发展应该结合创业型经济进行进一步的推动,所以需要在高等院校中进行相关的培训,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业融入能力。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欧美院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区域化经济不断分化的情况下,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焦点。
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进一步变革,主要是为了让高等院校的受教育者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开拓新的创业空间。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实际上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所面临的机遇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只有通过创业培训,帮助高等院校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这种综合性人才需要具备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欧美院校中这种培训已经开展了超过40年的时间,而中国在创业教育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特别是结合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很多高等院校的学生对区域经济的认知并不全面,而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脱离了区域经济的实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创业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空中楼阁,他们并没有真正实践型的创业能力,也不可能在实体经济中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虽然有一些学生已经在创业过程中取得成功并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案例,但是从本质来看,很多高等院校的学生对于区域经济的认识仍然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对机遇的认知以及对危机的辨识还缺乏正确的引导。所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帮助高等院校学生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才。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创业型经济之所以滞后,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创业型人才的缺乏。创业型经济要想进一步发展,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整个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与其他群体相比有着明显的特点。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相对比较高,自主创新能力相对比较强,而且在创业过程中更能承担各种风险。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在创业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在创业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多的限制。
首先,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创业需要起步资金,这样的起步资金需要一定的固定资产或者一定的社会信用才能获得,而大学生往往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所以就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资金是创业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就不可能进行比较大规模的创业。
其次,高等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引导的过程中,仍然出现缺位的状况。很多高等院校虽然非常重视创业文化的培育,但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高等院校创业课程和创业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高等院校的学生虽然对创业有兴趣,却缺乏综合性的知识和足够的能力去付诸实践。
最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信心。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出于对风险的顾虑以及自己创业能力的不自信,不敢轻易尝试创业,导致当前很多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高等院校学生创业的兴趣和劲头仍然不足。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在高等院校营造一种良好的创业文化,需要进行全面思考、深入探索。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高等院校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真正帮助学生补短板,全面调动学生的创业兴趣,从政府、学校以及个人等各个方面创造创业的条件,营造创业的氛围。
首先,从政府角度来说,应该积极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起步资金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创设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基金,这些基金可以通过社会募捐以及政府相关的财政拨款等方式来筹措,通过多种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起步资金。通过制定青年创业计划等,鼓励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区域经济背景下进行创业尝试。政府也可以为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型的小额信贷,小额信贷能给大学生提供一部分起步资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贷款设置的门槛过高,那么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也会减退,所以贷款条件的设置一定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入一些社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到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让大学生的创业梦想能够真正地落地生根。
其次,从学校角度来说,应进一步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工程。要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秀的老师,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领路人,可以帮助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鼓励他们认真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大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能力。其次,学校应该强化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区域经济分析以及创业经济分析等相关知识,让大学生在区域经济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进行创业。再次,学校应该采用实训教学模式。通过业务型的实训教学,可以让学生具备创业的实践能力,这需要与有关企业进行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学校还可以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开创一些新的创业教育模式。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等院校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在不同的区域经济产业链条背景下,可以采用各种模式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实践,提高他们的创业兴趣和能力。
最后,从学生自身来说,平时要注重有意识地提高创业的兴趣、能力以及信心。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只有让学生对创业充满信心,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在创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如果学生的创业意识比较强,学校应该结合区域经济,鼓励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参加一些创业比赛或者创业社团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
对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在区域经济背景下提高创业实践技能,需要学校进一步的引导。通过打造更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让创业成为学生新的出路。这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通过这种方式让高等院校的学生重视创业,提高创业技能,进一步融合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潮中。
①田常华:《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32期
②张晓敏:《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4期
③刘晓东 马聪 张剑:《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模式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3期
朱旭英,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