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欣
乐山市市中区探索“插花式”就业扶贫的思考
郜欣
乐山市市中区属于典型的“插花式”贫困区域,具有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困人口分布广等特点。近年来,该区充分发挥区位“先天优势”,采取一系列精准措施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家庭劳动者走“就业—增收—脱贫”的良性发展路子,有效破解“插花式”贫困脱贫瓶颈。
2016年,乐山市中区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劳动者共涉及22个乡镇3291人,目前已全力落实兜底政策,实现就业扶贫全覆盖。
健全台账,建立贫困基础台账。摸清建档立卡贫困家庭16至60周岁劳动者就业、参保、培训需求等基本情况,并全部录入四川省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转移就业,落实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乡镇公共就业基层平台作用,为贫困家庭劳动者提供就业、失业登记管理等各项服务,2016年共发放各类政策宣传资料1.5万多份;二是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技培训、企业订单培训等,2016年全区共培训帮扶496人,创业帮扶96人,实现创业成功5人;三是提供职业介绍服务,指导贫困群众利用公共招聘网、乐山就业微信平台足不出户找工作,同时举办系列乡镇专场招聘会。2016年帮扶1026名贫困家庭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其中劳务输出299人,本地企业吸纳269人,农村合作社等吸纳135人,灵活就业316人。
就业帮扶存在“五不”现象。一是信息发布渠道单一,群众知晓度不高。仅限于公共招聘网、乐山就业等平台和宣传资料,大部分贫困人员仅知道民政部门的低保救助政策。二是基础台账有待完善,信息反映不全面,存在数据不清、情况不实等问题。三是工作方式创新不多,脱贫效果不理想。由于劳动年龄段内贫困对象居住地点分散,脱贫工作量大,多数采取传统粗放的“大水漫灌”式培训、招聘活动。四是教育引导力度不够,主动脱贫意识不强。在就业扶贫工作中忽视引导和调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导致可能出现“贫困—扶贫—贫困依赖—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五是联动机制仍未健全,工作信息共享不够。未能很好地形成工作合力,导致就业扶贫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
自身脱贫存在“三难”问题。一是拓展空间难。目前该区贫困户主要分布在边远乡镇或乡镇边远地区,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就近转移劳动力难度大。二是抵御风险难。目前因病、因残、因灾仍是致贫的主要原因,这部分贫困群众对就业创业中出现的风险应对能力差。三是自身脱贫难。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加之综合素质偏低,通过就业创业致富能力严重不足。
宣传渠道要拓宽。除利用常规的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进行政策宣传外,还要全方位拓展“线上+线下”宣传模式;根据贫困户信息渠道窄、现代传媒使用少的实际,印制《就业精准扶贫政策汇编》发放到村,印制《就业精准扶贫政策办理指南》发放到户;利用到贫困村开展培训和招聘会之机,向贫困劳动力宣传各种扶贫政策;发挥基层平台作用,引导乡镇劳动保障所(站)工作人员、挂联帮扶干部定期进村入户宣传,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类政策及办事流程。
培训模式要实用。一是结合村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培训。将培训班开班到村,打造贫困人员特色培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农林牧专家,编写具有实践意义的“土教材”。二是结合部门资源开展短期适用培训。组织就业部门与妇联联合开展家政服务员、月嫂培训,与涉农部门联合开展种植养殖培训,与经商部门联合开展农村电商培训等。三是结合招聘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培训意愿和就业需求,积极开展“培训+招聘”活动。
转移手段要多样。抓好农村劳务输出带头人,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确保其收入增加;大力促进就近就业,鼓励和引导本土产业园区和企业与贫困家庭对接;建立长效常态的就业推送机制,完善就业招聘平台,开展规模不等的专项招聘会;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等适合农村建卡贫困家庭劳动者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带动贫困户就近脱贫。
激励政策要兜底。对符合条件的精准扶贫对象及时落实创业奖励等资金扶持政策;对参加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的贫困劳动者予以食宿、交通补贴;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或农合组织,符合政策的给予奖励。
感恩愿望要激发。要通过帮扶干部与贫困户谈心拉近距离,引导贫困人员去除“等靠要”等错误思想,充分激励其通过就业脱贫的内生动力。
联动扶贫要践行。精准开展就业扶贫,要一以贯之做好部门协作、上下配合、社会参与的通力合作,形成坚固的工作合力。
(作者系乐山市市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