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云 谢胜利 王哲男 周郭许 吴宗泽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务,要成为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要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分别制定适合各自特点的实施方案,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应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研究生的培养是其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一个国家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潜力的大小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给大学教育的职责,同时也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型思维、能够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灵魂和核心,是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的广东工业大学,有义务、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广东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提供强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适应社会需要、市场需求、高校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主要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建设者,更好地促进研究生就业创业,实现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标准,培养目标的制定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随着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社会各行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成为全国高校高度关注的问题。尽管绝大多数具有控制类专业的高校都本着学校实际,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往往只是针对高校和学生的共性来制定,往往忽略了结合各自高校的自身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也直接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对创新人才的社会需求标准了解程度不够深入,在对学生的人格、知识、能力培养的采取模式比较单一。
缺乏发展意识,管理人员和导师陷于具体的培养环节和管理事务中,对人才的发展认识不足,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无所遵循,不能有目的进行人才培养的创新。观念保守,无创新意识,由于缺少对现代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部分管理人员和导师的人才培养理念仍然保守,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因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和改革的动力不足,或者发展改革的目的性不强。在人才培养的管理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和制度,表现为用传统的理念和方式管理现代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管理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适应。
功利思想严重,部分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安排上往往更看重科研项目的价值,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和专利申请的数量,忽略了人的创新发展需求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进而影响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法会因为学位类型的不同而截然不同,甚至同一类型学位因研究方向的不同也会导致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法大相径庭。现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单一,公共基础课程所占课时数偏多,专业选修课程科目和学时偏少,大部分专业的研究生不论研究方向是否相同,所学的课程几乎一致,并未能满足研究生的个性需求。“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在高校研究生中广泛存在,被动的接受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对于研究生的创新行为将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实践环节和学科前沿知识依旧是教学课程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尽管实践环节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但是基本流于形式,“校企合作”存在敷衍问题。学科前沿知识普及度不高,对国外新版教材的引进较少 ,对于前沿性和国际性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有利于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的活动和不够重视,这些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
与国外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的观念不同,国内的控制类专业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的观念比较淡薄。校内外举办的各式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不胜枚举,但是愿意互动交流的学生凤毛麟角都是常有之事。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造成交流观念淡薄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长期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习惯于“记”和“答”,导致我国研究生的思维方式比较僵化,“问”和“想”的能力不足;二是部分研究生没有意识到学术的相融相通以及知识结构完整的重要性,对于非自身研究方向的学术交流不愿意参与。部分导师的培养模式也是导致交流观念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导师指导模式单一,延续本科教育模式仅仅导师安排工作,学生完成任务,对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观念淡薄。导师之间未能形成团队合作,导致研究生缺乏学术交流,开拓视野的机会。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指导思想是:学校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工科优势、引领广东产业、支撑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聚集国内外办学资源,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为积极响应学校建设成与产业深度融合、最具创造活力、特色鲜明、以工科为主的高水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提出“AUTO”的人才培养目标。“AUTO”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为坚持创新发展提出的,即:积极培养学术专业型(A)—Academic;联合统一全面型(U)—United;实践应用型(T)—Tackle;新颖创新型(O)—Original。
表1 “AUTO” 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详表
坚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亮点,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凝练学科方向,构筑人才高地,打造高端平台,产出重大成果,深化交流合作,注重实际应用,提高社会贡献率,学院及学校为培养“AUTOer”不断努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从创新人才的特性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在教育理念与制度、专业课程内容与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创新性调整或变革的教育运作方式。它主要包括创新氛围的营造、课程体系的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激励机制安排等,努力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落实到实处,为现代服务产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为实现“AUTO”的人才培养目标,正积极探索并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面向社会服务,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是控制类学科建设紧随时代发展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树立自主的“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理念培育体系和发展机制为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明确培养目标与学科定位是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控制类专业研究生应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勤奋务实的作风面对学习与科研,强化学科基础建设,多模式参与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思想。
4.2.1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生教育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中心,广东工业大学结合控制类学科特点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出寓教于研知识创新和产学界和技术创新的培养方案,坚持一手抓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一手抓研究生(与基地联合培养)的实践能力管理培养,经过探索和时间开辟了一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目前,控制类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2人,在校研究生81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7人。
表2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类型统计表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主要包含生源质量、
学术成果、就业质量等内容。控制类专业生源质量逐年上升,吸引到的“985”、“211”院校的学生逐年增加;2016年 9月至 2017年 11月期间,控制类专业研究生共发表 377篇论文、336项专利,其中SCIIII区及其以上论文 31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全国大学生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中捷报频传;近五年就业率达到100%,就业领域主要为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
特别在近五年的全国挑战杯比赛中,控制类专业研究生分别获得第十四、十五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二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展示。
4.2.2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走出传统学科局限,建设复合型多学科背景的课程研究与教学体系是优化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复合型多学科背景的课程研究与教学体系,开发体现新观念、新技术发展的新课程,并通过选修课程、通识课程的拓展,开放研修课程范围,形成多层次的课程模块与内容,已经是广东工业大学创新人才教育的重要命题。
主要包括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合理的工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以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如:要“按需设课”,而非“按人设课”;采用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学术报告式等教学方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2017年,控制类专业(自动化专业)排名全国第 18名,并通过公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控制类专业已拥有国家级精品视屏公开课1门,省级重点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 5门,省级以上教学改革成果奖4项。
4.2.3 引育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广东工业大学始终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制定和完善各项激励政策,汇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全面实施各类强势工程,不断创新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机智,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和配套建设,重点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鼓励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构筑南方人才高地,建设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团队,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表3 2013-2017年控制类专业引进培育国家级人才表
近五年,控制类专业牢牢抓住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之机,制定了外引内培三步走的师资队伍提升计划,已发展目标行程队伍建设的倒逼机制,坚持外引内育,整体实施包括人才引进、重点培养、海外研修、学历提升等各种“强师工程”计划,加大体质机制改革力度,探索出“靠市场、靠机制、靠团队、靠服务”的隐忍新理念、新方法,即利用广东产业转型强大的市场拉动力,为人才提供实现“学术与市场”两个价值的机会,为人才展现才华提供体制机制、团队配置和贴身服务的制度保障。目前引进的人才学院面向全球延揽人才 42人,培养高层次人才 9人。目前已经建成 169名教师队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2人,国家级千人计划4人等一大批专家学者。
五年来本学位点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3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 1项,国家发改委物联网专项 1项;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 1项;国家863 计划项目2项;973子项目及973前期专项各1项等;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3亿元。
表3 2013-2017年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类专业科研项目情况(项数/万元)
4.2.4 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学校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的特点,把握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发挥工科优势,与地方政府和工业企业界深度融合,创新管理模式,集聚各方资源,打造创新平台,提升科学水平,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高端平台和科技支撑。
具体可概述为:一体、双向、三延伸,“一体”是指学科、服务、育人三位一体;“双向”是指大学在建设各类平台时必须要对地方与学校、平台与学科、研发与育人实行双向互动、双向支持、双向负责。“三延伸”是“向上延伸”创新机制聚集国际高端技术资源与人才;“向下延伸”必须对接产业转型重大需求;“向内衍生”是指激活校内多学科创新资源联合攻关,并利用平台培养创新人才。
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类专业已建成教育部“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集成”国际合作实验室、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有 3个国家级平台,6个省级平台。大小实验室共有 61间,面积 6152.74平方米。其中,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在2014年的考评中,获得了广东省优秀重点实验室。今年省重点实验室的考评中,再次获得 2017年度优秀。
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事聘用管理制度、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评机制、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等协同创新机制,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类专业已拥有 14个研究生培养基地,其中后 7个基地属于广东省教育厅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主要包含:制订工科院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孵化基地;完善“双导师”制度。
4.2.5 国内外联合培养促学科建设。广东工业大学科研瞄准学科前沿,面向全球,对接广东产业需求,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发展态势,近五年到校的科研经费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先后承担了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项目,为不断提升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已聚焦学科前沿、聚焦广东产业重大需求,学校高度创新平台建设。
图1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鼓励与国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继续实施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推动工科院校制定研究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比例的阶段性目标;支持学校开展跨国技术培训级专业性讲座。积极推进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为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经验,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访学,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参与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控制类专业型人才。近三年,控制类专业已成功资助 78名优秀研究生进行出国交流、访学,占研究生总人数的10%。
4.2.6 打造研究生网络分享平台。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社会,工科院校的研究生管理也应充分利用数字校园、数据中心、现代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条件。例如,信息化通知消息,通过 QQ、微信、短信和电子邮箱等渠道分享有用的学习资源,加强师生沟通;通过打造工科院校研究生网络信息互助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实现学生在任何网络环境下实时在线学习和提问,共享最新科研信息资源,分享最新进展,提高资助创新能力。
4.3.1 完善奖助学金制度。完善的奖助学金制度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广东工业大学已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学助学制度;依托导师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经费,增加研究生的研究资助额度;改革奖学金评定、发放和管理办法,实行重在激励的奖学金制度;设立国家奖学金,奖励学业成绩优秀、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设立研究生助学金,将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目前,控制类专业研究生奖助学金在满足培养方案的条件下,已达到100%覆盖。
4.3.2 完善导师负责制及双导师制。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工科院校研究生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鼓励跨学科合作指导。健全研究生考核、申诉、转学等机制,完善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位评定等各环节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
4.3.3 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学合格评估与认证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是及安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三方面内容。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已建立以创新为导向和第三方参加的质量监督机制,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适当引入学术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合理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督中,建立合格评估与资格认证有机结合的研究生质量促进机制。
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类专业研究生为例,通过对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解答,探索出“AUTO”人才培养目标及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为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建设者,更好地促进研究生就业创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李达丽.“三助”工作与研究生创新能的培养[J].衡阳师范学院报,2006,27(1):149-152.
[2]潘立,计时鸣,鲁聪达.以创新教育平台为基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124.
[3]广东工业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年)
[4]高宝嘉,伊绯. 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发展与改革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5,(12):3-6.
[5]沈秋红,邵荣. 我国研究生教育“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研究[J/OL].中国成人教育,2017,(21):63-65(2017-12-01).
[6]喻胜华.中国新加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05):178-181
[7]眭平. 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13,(08):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