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姗+张世超+杨雨涵
东北地区孝道的缺失不仅仅是单一地区的问题,同时,在全国,大量的社会焦点落到了孝道上来,再加上在家庭教育上对“孝”文化的不重视和学校教育里的应试考察方式,造成了“孝道”在人性中的大量缺失。在我看来,孝道缺失不仅反馈出了社会问题,更是对教育界提出了一个改革创新的机会,我希望能够从教育方面展开反思,使得其能够“治本”式的改善孝道的缺失。
【关键词】教育;孝道;学校;家庭
1 家庭教育
现如今,孝道缺失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再者随着现在家庭结构变化,传统大家庭逐渐转变为小家庭,多子女也逐渐被独生子女所代替,孩子们从小就认为他人的付出是理所应当,长大之后鲜少有回来孝敬父母的。
当下社会上,爷爷奶奶们,从他们祖辈、父辈身上还传承了一些孝道行为,还读过一些“四书五经”,还受过一些孝道文化的教育,但终有断章取义的偏驳,50后的爷爷奶奶们,就只能是从祖辈、父辈那里得到一些孝道行为的训教;如今对孝道知识就很淡薄了,更何况那些上文所提到的独生子女。如今,家长徳育意识淡薄,不注意“以身作则”。
不少人都有被老师叫家长的经历,回家后少不得一顿训斥,极少有家长愿意和孩子好好谈谈,去了解孩子的心情。在这里,大部分家长就认为只要成绩好了,当年所做的一切孩子都会理解的,反过来一定会孝顺自己。可是,最近大量的新闻中反映这些孩子与父母闹对立,把父母当仇人,因此流入到社会上犯罪,更是不要说孝了。我认为家长根本没有考虑到孝的重要性,片面注重书面成绩。单纯的给孩子提供物质,忽视孩子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致使孝道直接的缺失。
有时家长接到老人的电话就用不耐烦的语气与其交谈,孩子在一旁都默默的看在眼里,不说立即的“有样学样”,等他年纪大了,可能也会这么对待你,由此看来家长本身就没有“孝”的“德育”意识而导致孩子无视“孝”的重要性,这也是致使孝道直接的缺失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节奏快,家长忙上班,把孩子丢给老一辈,将“德育”完全丢给学校,孩子过度受到父母和双方祖辈的溺爱,慢慢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个性,笔者认为这些家长虽然有考虑相关问题,却把“孝道”家教的部分统统交给学校去完成,将负担交于他人实在是欠妥,并且认为会让孩子对“孝道”的彻底无视,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思想。
2 学校教育
在上文笔者有提到有家长把孝道的家庭教育部分统统交给学校去处理,但是事实上,学校教育依旧是以应试为主。恰恰在大多数人所寄希望的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孝道”的梳理和解释,片面的看重分数和知识,忽视了本来作为育人之本“德育”,以至于現在大面积的出现孝道缺失。
自古重孝道,直至清末也没有看到哪家子嗣弃父母而去的。反而到现代,孝道失离,形成了真正的“礼乐崩坏”,必定与教育有很大关系。
在很多学校里,“孝道”只停留在老师的口头和书面,而不去进行实际的素质教育。想必很多人都写过与父母有关的作文题,可多数孩子已经将孝下了定义,而且回答一致且机械。可见,在平时教育之时,基本不涉及对“孝道”的解释和实际实践。
我认为,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考察方式不合,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尚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现在不少学校在教学实践上依然偏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不够,虽然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可是不够,单单在政治课上划重点记笔记,而没有充分的实践和思想领悟。当然里面也有孝道方面的内容,但也只是注重书面知识的传授,在有限的课时里,更多的也是向学生教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等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不知道见微知著,从小至大,而对孝敬父母等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却漠视。学校的课标中也没有明确的孝道教育的内容等等,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不足,孝道也就相应的开始缺失。
当然“德育”和“孝道”不能从量上考量,不能以分数论文而衡量,难以考论。有人提出中国教育过于功利化,但殊不知在功利主义的视野下,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天赋潜能,培养出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二是培养出人们欣赏与享受美好事物的能力,即具有好生活的能力。三是培养出恰当的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由此看来,懂孝,遵守“孝道”倒是成为了功利主义所强调的重中之重。多方面密切相关,均是为了人类幸福着想。不经试想,从功利主义教育的角度出发,不如恢复一部分“国学”,将“四书五经”中挑一部分来放入课标,以便引起多方的重视,依照古人的方法从小便教导“弟子规”,以此为社会缺失的“孝道”补入一股清流。
参考文献
[1]严田田.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研究生院,2012:30.
[2]王菲.中学生孝道教育缺失问题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29.
[3]韩文根.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D].青年教育,2011:103.
[4]李志强.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研究 [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49.
[5]葛四友.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功利主义还是反功利主义[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29.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