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缯硕+马宇博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河北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以保定为例,这一研究对于河北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协同发展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产业升级;协同发展
1 研究背景
1.1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北京作为首都,其核心功能规划与发展定位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只要是不符合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功能,都可被认为是非首都功能。
近些年来从北京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加重来看,要进行疏解的非首都功能大概包括一下4个方面:一是一般性产业,尤其是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二是区域性专业市场和部分服务行业;三是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四是部分行政性、事业型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除以上的四个方面,其他的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产业例如商贸物流、装备制造、教育培训等八类产业将由天津、河北承接。
1.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央政府主导的首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京津冀一体化”,对于京津冀三地的包括经济等在内的多发面发展。而在该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产业转移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产业转出和产业承接。显而易见的是河北省在该战略中扮演着产业承接者的角色。
京津冀区域基于着为提升北京地区在国内和国际中的竞争力的宏观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框架被提出,并被确认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因此制定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要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基本出发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以此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1.3 河北省的特殊地位
京津冀地区作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具有着相同增长极战略地位的第三大增长极,但与前两者仍存在不同,京津冀三地同属于京畿的重要地区,无论从地理位置、区域文化、区域合作还是历史渊源来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战略地位尤为重要。这也就为成为了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重要因素。
目前,河北省经济的产业阶段仍徘徊在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而京津地区则是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转型区和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成为了京津冀地区甚至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低洼地。河北省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与京津两地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明显的受到两个城市的影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河北未来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同时这对于河北来说也是一项必须要去面对的重大挑战。
2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河北省产业承接现状分析
在京津冀一体化条件下,河北省的产业定位,主要是以与外部省份尤其是南部发达地区的对比为参照系,以协调为基础从互动的角度给出产业功能方向定位,以现实情况为出发点从优势互补的角度给出产业重点定位,并以区位为框架从空间布局的角度给出产业梯度定位。
在京津冀的互动发展过程中,河北的“角色”主要是京津产业梯度的承载者、资源的提供者和产品的制造者。其相应的功能从能力匹配的角度看:一是制造与设计开发能力匹配,发挥河北制造中心”的功能。持续提高已经具有的优势产业制造能力,特別是提高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制造能力,培育形成制造中心,并逐步推动制造中心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二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匹配,发挥河北“科技呼吸场”的功能。在巩固和强化自身产业科技创新优势的同时,加强对京津知识成果、技术成果的吸纳与转化,推动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与京津形成科技创新的互补。三是推动物流配送能力的整合,发挥河北“物资集散中心”的功能。
3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河北省产业承接面临的问题
3.1 人才资源京津集合
由于京津冀三省市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所以在政府和社会投资,居民的工资、福利,经济发展潜力等方面存在差距。同时,河北省与京津在人均收入上的明显差距,导致河北省很难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而这种现象又会产生恶性循环,严重地制约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2 缺乏跨区域的协调管理机制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需要良好的区域协调管理机制为支撑,然而截止到目前,京津冀地区仍缺乏一套完整的协调管理机制。
在现行的行政管理制度下,京津冀地区各地方政府过于重视自身利益,而对京津冀整个区域的整体利益缺乏全面的认知,由此做出的决策必定只能照顾到地方的发展,而对京津冀区域性发展作用甚微。如河北为保障北京市供水、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在未采取地区保障措施的情况下迫使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的农民放弃水稻种植,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统一协调管理的区域公共管理组织。整个区域内的公共资源管理机制无法有效建立的情况下,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必将受到阻碍。
4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河北省产业承接趋势及建议
4.1 利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进一步进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对于京津冀三地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方式是产业转移,在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一措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产业转出和产业承接。河北省在一体化进程当中扮演着京津地区产业承接人的角色。
4.2 通过产业转移充分拉动河北省经济发展
由于河北作为首都的腹地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所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产业转移的承接上,具有特殊的地域和后发的优势。通过产业转移,对内一方面为河北带来新的产业、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技术人才,有利于河北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现代化产业,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低端产业,新的产业增加新的就业岗位,缓解河北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为北京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缓解北京的“城市病”问题。
4.3 河北省自身产业结构和规模进一步提升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河北产业结构和规模进一步提升是一次很好的契机。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协调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地制宜,确定河北省的主导产业,构建以高新技术为引导、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创新推进产业结构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吸引外资投入,提升产业结构和规模。
4.4 建议与对策
4.4.1 转变政府职能,打破行政壁壘。
一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行政壁垒是严重制约其协同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指引下,三地要主动打破行政壁垒和要素壁垒,加强三地的沟通与合作,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三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阻碍,加速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加速产业承接。作为北京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方,河北省政府要做好职能转变的准备,增强对社会和产业的服务意识,不断推进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
4.4.2 完善承接地环境,为转移产业制定优惠政策。
河北省政府要不断为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北京产业提供良好的承接环境,无论是在产业承接的前端还是转移产业落户当地后的后端,即前期做好吸引北京产业的基础性工作,后期持续关注转移产业,为其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河北省在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北京不具备的优势,基于此,适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转移产业的转移成本。通过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较大贡献的产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促使更多企业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4.4.3 规范和完善法律法规,推进金融创新。
要大力发展服务产业转移的金融机构,丰富和完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一系列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建立和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推进金融创新。当前,银行对产业转移的服务意识远远低于对本地产业的服务意识,融资渠道也有待进一步拓宽,在规范发展、积极扶持产业转移的前提下,也应努力优化社会融资机构,完善政策法律法规可有效制约商业银行的不合理收费,为产业转移融资提供更多灵活便捷的渠道。
4.4.4 构建开放、统一的区域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
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下,通过市场机制使北京产业在空间上转移或扩张,即其区位的调整或重新选择。在市场机制下,市场决定着产业转移的方向,产业转移的动机大体分为市场寻求型和降低成本型,通过寻求新的市场和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实现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河北对比北京的市场化程度低,因此河北省要加快市场化体制改革,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健全和完善河北市场体系,加快区域间资本、生产要素的流动,加速承接北京产业转移。
作者简介
刘缯硕(1997-),男,河北省沧州市人,现为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马宇博(1986-),男,河北省保定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金融学。
作者单位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