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莎妮
也许无缘无故,也许事出有因,突然怀念起一个人来:高中时教了我一学年的地理代课老师。或许不能算是老师吧,现在想来他大概没有教师资格证。他是一名退休的地质工作者,那时已经60多岁。高大魁梧,皮肤粗劣,眼睛大而有神,能够画出漂亮的地图,中国的、世界的、宇宙的。年代已久,连他姓什么都已忘却。一学年40个课时,与他的相见,注定不超过40次。记忆却如镜头般可塑,近景、远景、滤镜、蒙太奇、配乐……像日剧里那样,礼貌地叫他一声“san sen”应该更具备戏剧性。
他上课很少会用到课本,就着个大纲框架,天马行空地谈天说地。世界在他的眼里,小到只占据黑板的五分之一。从天空到地面的层次,像三明治一样的可以被一口吞掉。一层层地翻开脚下的土地直至地核,和翻书一样简便。就是这么被简化了的课本,依稀让人改变了世界观。没错,宇宙就是个恪守规律的系统,人的渺小,或者发现这些规律的伟大,都不值得描述。
对于课本精加工的地方,出现在讲解区域地理的时候。“在贵州的时候………有一年去内蒙古……”泉州是个了不起的城市……”各种经历、冒险、传奇,几乎与课本无关,又有那么一丝丝相连。如若不是艺术类学校,如若那时的学校、父母,像如今这么紧密关注学业,或许这样的授课该被重责吧。
记忆犹新的一个镜头。课堂上他突然出了鼻血,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掏出口袋里的手帕,用粗糙的大手把手帕按壓在鼻头,头稍稍抬起,语调与之前没有丝毫变化地说:“没事儿,老毛病,一会儿就好。接着讲。”
该如何表达我那犹如炸裂开来的少女之心。他的样子如英雄主义的经典伫立在讲台边,已经超越年龄的局限和爱恋步骤的笼统,激起无数种可能性的幻想。他是一个影响我人生的重要角色,在今后的青春期,对于会讲故事、具有专业干货知识的男人,总有更多的好感。一学年的时间,我和他的对话不超过三句,在课堂上,以提问回答的方式。
日后,有人说,谁谁谁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我会想起他。有人说到人格魅力,我会想起他。仅仅是想起,因为失去了联系。就连会考地理时我考出了超高的分数,也无法知道怎么找到他、告诉他。
琼瑶《窗外》的结局,一个脏兮兮、老态龙钟的老师走出教室,又从她眼前走过。他再也不是江雁容梦里的康南了。十几年后的今天,如若再见到他,会看到一座墓碑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但那曾经的澎湃、因为一个人开始了对知识的渴望,是到死也无法抹去的温暖镜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想来不仅仅如此吧。雾霾阴雨,这大概是我会如此思念的原因。一个高大魁梧的身影,背着沉重的器材在雾色中渐行渐远。没有故事的一学年,想象着发生了许多许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