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

2017-04-11 11:30伍翠翠张勤
今传媒 2017年3期
关键词:康德

伍翠翠 张勤?

摘 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由来已久,两者在很多思想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哲学的发展历程。唯理论与经验论争论到休谟与莱布尼茨那里走向了末路。康德综合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发展,在先验哲学与经验哲学领域都有着经典的诠释,使得哲学再次焕发了生命力,虽然康德哲学思想受当时时代条件的影响,存在局限性,从辩证发展的角度,这些局限也更成为后期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康德;唯理论;经验论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63-03

一、唯理论与经验论争论历程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几乎从哲学诞生时刻起就早已存在。西方哲学史中,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争论,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与毕达哥拉斯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倾向之别,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将争论延续下去。到古希腊哲学的繁盛时期,柏拉图主张先验的“理性”,而亚里士多德则重实体,主张对于个别事物的重视,师徒二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学术分野,在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柏拉图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由此可见哲学家对于自己哲学见解的坚持,这些坚持也造成了后期两方面思想的延续。到了中世纪神学阶段,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不管是极端派的还是温和派的,都将一般与个别、经验与普遍的思想争论传承下来。

在近代哲学那里,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可谓达到了高潮。经验论的典型代表弗朗西斯·培根、休谟、洛克、贝克莱等,唯理派的典型代表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各学派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也不尽都是纯粹的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其间各人思想也会部分兼涉其他理论的思想,而争论是主要的。正如洛克和斯宾诺莎的直接争论,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张白板,经验在白板上留下印记,而莱布尼茨则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具有纹路的大理石,是先天的存在。唯理论在莱布尼茨那里走向了独断论,经验论在休谟那里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学派的生机已不复存在,均走向了末路。康德将唯理论的普遍必然性和经验论的结论扩张性结合起来,使哲学重新焕发了生机,史称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焦点

唯理论与经验论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欧洲大陆总体上属于唯理论哲学,因为受罗马教会和经院哲学的影响较深,而较少受到欧洲经院哲学传统影响的英国大体就属于经验论派了,而唯理论和经验论争论历程久,形成了诸多分歧。

关于认识对象,理性主义大多认为认识的对象属于先天的理性,唯理论开创者笛卡尔认为认识起点是思维主体的运思,继任者斯宾诺莎认为认识起点是真观念;经验论者认为人类知识源于个别具体的经验事实,经验论开创者弗朗西斯·培根就认为,归纳比演绎更科学,洛克与贝克莱、休谟都认为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在认识主体的分歧上,唯理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通过经验刺激从而发现人心灵中先天蕴含的天赋观念,经验论者则认为,认识来自于主体对经验的归纳总结,是经验世界的产物。

关于认识真理性,理性主义者相对坚信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本质与规律,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洛克则认为人类知识不能超出观念范畴,范围有限,知识范围比观念范围狭窄,人类难以真正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上述的三个分歧,认识真理性的争论是最为根本的争论,在康德看来真理性的知识必然是同时满足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两个要件。而不管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无法两者都满足,唯理论运用理性演绎的方法,所得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特征,然而知识的客观性却无从谈起;经验论者以平常的经验事实为依据,通过观察实验和归纳等,使得所得知识具有客观性,然而归纳样本和主体意识的主观随意性,所得知识难以保证普遍必然性。由于两者各自的缺憾,两大理论一直互相攻讦,各自理论的发展又不得不陷入了困境,康德就是在哲学这样的发展情况下应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使得哲学重新焕发了生机。

三、康德的伟大贡献

(一)康德其人及其思想流变

康德在哲学上本来出身于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最初其思想属于唯理论阵营。在18世纪的德国和欧洲大陆,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被奉为“通俗哲学”,被官方所提倡,然而这一体系已经完全抛弃了辩证法思想,成为完全论证宇宙不变和上帝存在的学说,现实世界完全被机械的力学规律所支配,思维与存在处于无矛盾的“前定和谐”状态,康德指出该体系的基本错误是“武断”,康德在牛顿自然科学理论影响下,开始逐渐的转向经验论。“开始偏离唯理论而逐渐转向经验论,企图通过经验的途径来论证因果性等理性原理的普遍必然有效性。这时他所接触到的洛克、休谟等人的经验论学说对他的这一倾向起了一种支持和加强的作用。可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休谟对于因果性的怀疑论学说的新思考,却对康德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影响。[1]”康德将休谟的怀疑视为一种方法来进行哲学思考,是对休谟怀疑论的纠偏。

英国经验论发展到休谟阶段,休谟认為“一切都不超出感觉经验”,知觉是知识的唯一对象,否认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必然性,康德指出休谟的“漠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没有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对理性及其思维范畴本性缺乏正确的理解。与此同时,康德也受到了休谟的启示。

(二)康德先验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

休谟哲学明显的怀疑论倾向给予康德巨大启示,启发康德转化了思维路径开始用怀疑的方法来思考哲学问题,康德把以往的知识依靠对象,转化为对象依靠知识,这便是找到了解决休谟不可知论问题的答案,正如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是对以往的“地心说”的完全颠覆,意义之重大,被称为哲学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是近代第一个打出先验论旗号的哲学家,其哲学是一种先验的哲学,其所著的《纯粹理性批判》可谓是对先验哲学的集中阐述。纯粹理性是在开始实际的认识活动之前,对理性本身认识能力的“批判”:判段纯粹理性有哪些认识形式,这些形式在何范围运用能提供“客观知识”,纯粹理性能否认识自在之物。此书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基础的奠定。

康德的先验哲学从逻辑上的判断概念入手来分析,将判断分为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综合判断主宾词之间没有同一性,该判断起源于经验,借助于直观或感觉,属于一种后天的判断,是一种扩充性的判断,但是不具有严格的普遍性和绝对的必然性。而分析判断主宾词之间具有统一性,宾词蕴含在主词之内,内含有一种三段论的逻辑演绎,由此可见该判断起源于理性,是一种先天的判断,它不增加新的知识内容,因而不具有扩充性。由此可见经验论知识由后天判断构成,唯理论知识由先天分析判断构成,也巧妙地道出了各自理论的优势和缺陷。

经验论者洛克曾把“概念感性化”(理性认识)生硬地归结为感性知觉,而唯理论者莱布尼茨曾把“直观理性化”(感性知识)看作理性认识低级或模糊的阶段,康德反对把概念感性化和直观理性化,康德指出“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康德按照人的认识能力,把人的认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直观——悟性思维——理性综合。感性直观是主体通过运用先天形式接受对象刺激而得到对对象的直观,是人的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得到的知识乃是单个的观念。悟性思维是主体通过先天形式对直觉或单个的观念加以整理、统一的活动思维,是以感性直观的概念为质料的第二阶段的认识过程,通过悟性思维阶段形成的认识就是先天综合判断。

正是在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析基础上,康德综合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合理成分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由经验来为判断提供质料,使判断具有新的知识内容,由理性来为知识提供形式,使判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就使得知识同时兼备了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初步解决了唯理论和经验论走向末路的难题。

(三)康德经验哲学领域的审美自由和政治自由向度

康德的先验哲学处于其体系的基础地位,说明康德受唯理论影响更为根本,然而他并不排斥经验向度领域的考察。可以说康德的自由是一种先验自由向经验自由的下降之路,康德的整个自由观念体系从先验自由、实践自由、审美自由再到政治自由,其中实践自由是本体,先验自由是预设,给实践自由提供了可能性,审美自由和政治自由是实践自由在内在经验和外在经验领域的应用,由此可见康德的自由体系中先验范导着经验,本体(实践自由)范导着现象,道德范导着知识,自由范导着自然。而受经验论影响最明显的审美自由和政治自由也极具思想内涵。

审美自由建立在审美判断基础上得到的关于美的认识、美的体验,而审美判断建立在反思判断力基础之上,反思性判断力是从特殊寻求普遍的能力,使得自然和自由,知性和理性的过渡成为可能,审美自由依赖于个体的审美心理体验,是一种经验事实的感性判断、个别判断,因而可以说是深受经验论的影响。而政治自由的阐述集中在《道德形而上学》一书中,康德将政治自由界定为“基于道德法则的内在应用的自由”,政治自由需要法权的保障,法权是“一个人的任性能够在其按照一个普遍自由的法则与另一方的任性保持一致的那些条件的总和”,可以看出政治自由是处理经验生活领域的理念,具有形而下的特征。先验自由和审美自由、政治自由相结合,是将唯理论与经验论相结合的理想社会形态,是将一种理想的社会理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四、康德哲学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康德首次解决了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的哲学困境,为哲学进一步推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可以说康德综合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努力也是受到了近代科学的影响。当然毋容置疑,康德的思想由于受当时时代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康德哲学的问题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继续发展的背景与机遇。

康德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综合,将科学知识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两方面根本对立,科学知识内容来源于经验,一方面肯定了科学本身,突出了对于知识的充分重视,另一方面,又将科学限制在现象领域,仅仅属于经验领域,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从而又贬损了知识,不能为经验所了解的知识就为宗教信仰留下了地盘。而且知识内容起源于经验,体现了康德认识论的唯物主义的倾向,而另一方面知识形式为先天理性所共有,体现了康德认识论的唯心主义倾向,导致了康德哲学也并无统一的来源,这就决定了康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是两种来源各不相同而彼此割裂了的感性认识与悟性思维形而上学的外在的结合,从而可以说康德的认识论本质上是一种折中主义的混合物。

另外康德区别了知识的形式、内容,现象和自在之物,将先天的形式看作科学知识所以可能的根据,自在之物是超验的、彼岸的,所以它的主导方面还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其科学知识重视知识内容的经验起源和知识形式的认识功能,对自在之物达不到穷尽的认识,把上帝从知识领域中排除出去,這些都反映了其认识论存在的问题。

最后,其整个自由体系中,实践自由虽为本质,但是没有具体的内容,这是一种空洞的形式,康德本人在行动上是一名温和的改良派,不改变现实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内容空洞,形式超验,奏效甚微,在当时德国的社会背景下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需要的是实践是行动,这也都反映了康德理论的缺陷,需要后任继承者们进一步发展。黑格尔批判继承了康德的观点,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参考文献:

[1] 江科世.康德的纯粹理性和自我意识[J].商情,2013(20).

[2] 殷筱.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调和[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

[3] 徐瑞康.哲学史上克服唯理论和经验论片面性的重大尝试——康德的认识论[J].武汉大学学报,1988(4).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康德
我不做鱼
康德的统觉理论及其价值一文补正
光棍康德的幸福生活
康德调钟
漫画
老宅男康德
康德的时间观
康德养生有术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