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
目前,我国多地出现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等问题,土地荒漠化、沙尘暴、雾霾天气、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为此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修复措施,如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退耕还林等,但总体上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严峻。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四川省委主委赵振铣提交了4个提案,在《关于启动实施国家新的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议》中,赵振铣提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改善自然生态最重要、最有效的举措”等观点。
为此,《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赵振铣。
民生周刊: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心、关注生态修复问题的?
赵振铣:我们四川民盟已经长期关注四川省的生态保护问题,四川民盟有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生态保护工作,几乎每年都会向国家和地方政府提出相应建议。
四川省的生态有其特殊性及多样性,省内有多种生态系统,包括草原、森林、湿地等。但是四川省的生态经过几次地震,加上近年来各个城市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破坏行为,以及牧民过度放牧等因素,生态受到了严重损害,特别是川西北高原地区。
民生周刊:能具体说说您了解到的生态受损情况吗?
赵振铣:情况不容乐观。以四川为例,全省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5.65万平方公里,有近2300万亩荒漠化土地亟须治理,川西高原湿地退化萎缩加剧,地震灾区生态修复成果亟待巩固提升,区域生态系统仍较脆弱。
省内低产低效林量大面宽,全省森林生态功能指数仅为0.5;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呈破碎化趋势,种群间基因交流受到限制,红豆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适应生境的抗逆基因等遗传资源面临丢失风险;城市、城镇、农村居民集中安置点绿化总体水平不高,与人民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民生周刊:针对上述问题,您在提交给全国政协的提案中提供了怎样的解决之道?
赵振铣:我主要考虑到四个方面,分别是建议启动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启动森林城市群建设工程,启动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目前四川省经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作,生态正逐步得到恢复,这是值得鼓励的。1998年以来,四川全省累计投入资金939.2亿元,持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累计营造公益林8551.4万亩,实施陡坡耕地退耕还林1501.4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6.88%,生态面貌得到根本改變。
为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步伐,四川省省级财政投入3.4亿元,启动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试点,安排资金启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累计治理沙化土地71.8万亩,巩固沙化土地治理成果20.5万亩,治理干旱半干旱土地1万亩,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生态得到初步修复。实践表明,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改善自然生态最重要、最有效的举措。
在今后的生态修复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重点保护,精准修复。不要做那些普遍性的、大水漫灌的、大面积的、不分重点的修复工作。一定要根据不同情况,因地施策,要有重点,要有技术含量,提高修复的效率和水平,做到精准修复。
民生周刊:我注意到,您这次提交的提案中提到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为什么要强调湿地保护?
赵振铣:目前,四川省多地政府着手对受到破坏的长江湿地进行修复工作。为什么要强调湿地保护?因为长江流域的生态,水是最重要的,而湿地又是水资源最重要的修复系统,所以要抓水生态的保护工作,就要先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湿地保护好了,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进一步缓解和解决其他的生态问题,因为动物、植物、水生物、鸟类和鱼类的恢复都和湿地息息相关。
民生周刊:您认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改善民生来说有哪些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赵振铣: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环境改善全要依赖生态,包括备受关注的农产品等食品安全也和生态修复息息相关。生态遭到破坏,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生态好了,老百姓会有很多综合效益,人的寿命也会提高,对改善民生有根本性、基础性的贡献。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四川省生态恢复的速度是令人满意的。过去很多的荒秃山现在都变绿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而且生态本身也会创造效益,好的生态可以让国民经济的发展效率更高。
民生周刊:很多地方政府近年来对生态修复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您认为这是否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资金压力?
赵振铣:随着生态修复投入的增加,地方政府会有压力。我认为生态修复成本不应由一地政府来承担,因为好的生态会让上下游和跨区域的政府及百姓受益。这就需要国家来统筹,实现共享经济,也就是共摊修复成本。
由于生态保护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限制一些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所以也需要上下游的受益者来进行相应的受益补偿,不能全由当地政府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