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光
摘 要:语用学就是关于语言使用的实用学。简言之,语用学就是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的产生和理解,也包括交际中语言形式或策略的恰当选择与使用。利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称呼语体现亲疏和地位关系等语用原则对《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与鲁侍萍“不期而遇”的对话进行分析,可以从语用学的角度进一步挖掘和体现周朴园与鲁侍萍的角色冲突,展现出旧情人相认时爱恨交织的情感交融。
关键词:语用学;《雷雨》;情感冲突;合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I106;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06-04
一、《雷雨》写作背景和剧情简介
《雷雨》是曹禺在1934年完成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剧本成功地概括了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前后30年腐朽堕落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层社会生活的腐烂与罪恶。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前景,对于走向没落的资产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作品描述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写出了他们由于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30年前,鲁侍萍在除夕之夜被赶出周家,撇下大儿子周萍,怀抱出生3天的小儿子鲁大海,跳河自尽被救。30年后,为找女儿四凤又走进周家。不期而遇周朴园后,30年前的隐情被揭开,30年后的悲剧又继续。鲁侍萍与周朴园之子周萍,不仅与继母繁漪发生暧昧关系,又与侍女四凤产生爱情,而繁漪的儿子周冲也爱上了四凤。鲁大海成了周朴园矿上罢工工人的代表。风雨之夜,一切真相大白:四凤和周萍得知他们竟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四凤痛苦地夺门而去,不幸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侍萍和繁漪神智失常,鲁大海也离家出走了。一个罪恶的大家庭顷刻间土崩瓦解,自私专横的周朴园永远地失去了一切。
曹禺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仇浓缩到一天,通过4幕、两个场景来表现。寥寥笔墨,尽展精髓,有畸形的爱恋,有突破束缚的勇气,有人情的淡漠,也有世事的艰辛和宿命的痛苦。
二、对《雷雨》片段的语用分析
本文节选了《雷雨》第二幕第一场戏,鲁侍萍与周朴园不期而遇的场景。30年后,鲁侍萍为寻找女儿四凤又进周家,不期而遇周朴园后,内心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她利用自己对周朴园旧雨衣和旧衬衣的熟悉程度,一步步暴露了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的巨大变遷,决定这对旧情人的相遇不可能是皆大欢喜的破镜重圆;30年的爱恨情仇积淀,也决定了他们在相逢时不可能是波澜不惊的叙述前缘。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来解读这对旧情人相遇时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冲突。
周朴园:(惊愕)梅花?
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用一个短语来代替一整句话“你怎么会知道梅花的故事”。因为这是周鲁二人年轻时秘密爱情的象征,并不为外人所知。而面前的老妇人偏偏知道真相,竟然熟悉他和侍萍过去的生活。她究竟是谁呢?触及私密,周惊诧不已,很想知道对方消息的来源:“你怎么知道梅花的故事,你还了解多少?”简单的诘问脱口而出,内心的惊愕一览无余,30年前的秘密怎会有人知晓!
鲁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鲁并没有直接解答周的疑问,提供周期待的答案,而是更加详细地描述了周衬衣数量和具体样子。这并非是因为鲁没有理解周的问话含义,而是她不想主动自露身份。她想通过自己对旧衬衣的描述迫使周想起些什么,勾起他对往事的回忆,因为她很想知道周对他们当年那段感情的真实态度。鲁向周进一步表明她不仅知道梅花,还知道“萍”字的故事,把她对周的熟悉程度又推进了一步,不遗余力地帮助周翻起30年前的旧情。句末的破折号表明鲁在言语上的迟疑与等待。她没有接着叙述下一件衬衣的样子,而是给周以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想起尘封30年的往事和确认她的身份。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使用了称呼语体现亲疏的原则。称呼语“你”的使用,体现了细微的情感变化,淡去了老爷对仆人那种纯粹的颐指气使,表现出了周恍然大悟般的内心诠释。虽内心震惊,不敢确信,但当鲁提到周那件绣着梅花和“萍”字的衬衣时,周亦恍然明白眼前憔悴不堪的老妪竟是自己念念不忘的昔日佳人。他再也无法安坐,于是“徐徐立起”,语不成句:“哦,你,你,你是—”。感叹词“哦”,表明了他心中的了然:原来如此,原来你就是侍萍,难怪你对我30年前的往事如此熟悉。句末的破折号表明周内心的错愕和无法接受现实的恐慌。如果说在此之前,他还是疑惑、惊奇和不安,那现在就有点惊惶失措了。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鲁的回答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提供的信息显然远远低于周的期望。此时,周其实心中已经猜出了鲁的身份,只是一时无法接受现实。鲁心存幻想,故意再度掩饰,希望周能亲口承认她的身份。
利用了称呼语表明地位和亲疏关系的原则。一方面,鲁故意用一句“老爷”,摆明双方社会地位差距,有意疏远和周的关系,静观周的反应,伺机考察当年的那段恋情在周心中的地位,借此推断30年前的旧情是否还能涛声依旧。另一方面,鲁将自己的身份自定位为下人,刻意否认她和周之间曾经的亲密关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当年被抛弃的怨恨与控诉:“我是下人,你是老爷,地位悬殊,我哪敢高攀呀?所以罪是我自己找的,纯粹是自作自受!”正话反说,这是典型的受委屈情人讨伐对方的常用伎俩。其实在内心深处她从未把两人定位为主仆关系,她也认为周没有过类似想法,所以她故意贬低自己以逼迫周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她多么希望周将她揽入怀中,小心地替她拭去泪水,低声安慰着她,并坚定地说:“你从来都不是什么下人,你是我生命中的最爱啊!”自此,所有的委屈都会化解,所有的怨恨终将逝去。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利用了称呼语表明地位和亲疏关系的原则。一句“侍萍”,彻底拉近了周鲁的关系。周从鲁闪烁其词、矛盾重重的话语中断定她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旧情人侍萍——他30年来在这个缺少真爱充满斗争的家庭里生活的精神支柱。在他以为侍萍已死时,就在心中美化了侍萍的形象,虚构的爱情变成了一种精神慰藉,想念侍萍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一万多日夜的思念一朝成真,多年积累的情感登时爆发,他不禁感慨万千:“哦,侍萍!”曾跳河自尽的侍萍梦幻般出现在他面前,一丝愧疚油然而起,他不禁喃喃低语,情真意切:“真的是你吗,侍萍,你竟然还活着?”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利用了称呼语表明地位和亲疏关系的原则。一个“你”字,侍萍把自己放在和周同等的地位,间接承认自己和周不同寻常的关系。因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里,只有地位比较接近或关系比较亲密的人才互相直接称呼“你”。
从表面看这句话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原则。接着周朴园的询问,她应该确认自己的身份,讲述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回答她为什么会活下来以及怎么会到周家来,而她却说“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说话人有意违反会话的质量标准而产生了反语的效果。表面讽刺,实则含意深刻。鲁趁机表达了她的不满:“你应该料到,我不会永远年轻漂亮,我也会变老。怎么我老了你就不认识我了呢,我还是你心中的侍萍呀!”明是抱怨,暗寄相思。她,希望周能刻骨铭心地记住他们的恋情,不论沧桑变化依然记得她,不遗余力地来弥补30年来缺失的爱。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鲁妈)
违反了数量准则,没有给出足够的信息。遵守了合作原则,表达的言外之意就是—你真的是侍萍吗?他心中的侍萍年轻漂亮,而眼前的女人却已老态龙钟。理想与现实激烈冲突,周无法把这两个迥然不同的形象重叠在一起,所以他“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鲁妈”,心中骇然。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利用了称呼语表明地位和亲疏关系的原则。鲁对周的称呼从“老爷”到“你”,到“朴园”,表明她对周的感情由试探、埋怨到亲密的变化过程。一句 “朴园”揭开两人亲密而不寻常的关系,鲁仿佛回到了30年前。此刻的她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受的苦难,话语中充满了几多期待,期望他能用铁骨柔情来为她化解怨恨,抚慰伤痛。
周的一声“侍萍”让她恍恍惚惚进入了梦呓般的世界,她幻想着周对她的眷念,“你找侍萍么”让她回归当年的痴心梦想暴露无余。“侍萍在这儿”更表明了她不切实际和自作多情的幻想:你期待的人来了,就在你面前。过来吧,拥抱她吧!她甚至已经做好了趴在周的肩膀上或躲在周的臂弯里大哭一场并互诉衷肠的准备。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周根本没有理会鲁的话,而是突然转换话题。鲁欲重温30年前的旧梦,渴望昔日情人给他温暖和拥抱,给她安慰和稳定。而周没有重逢的欣喜和问候,却声色俱厉地呵斥:“你來干什么?你是想来敲诈我的吗?”。周朴园作为资本家狡诈自私的本性和任人唯钱的心理暴露无遗!一声断喝,彻底粉碎了鲁对美好爱情的最后一丝幻想,让她一下子跌回到冰冷残酷的现实中来!
30年来,尽管对侍萍有着思念与愧疚,周也不会欣喜于与其再次重逢。爱情的火焰早已熄灭,只是因为家庭的不如意和生活的空虚,他才用对侍萍的美好回忆在那个曾经有过真爱的废墟上维系着一点虚无的火苗,支撑着一份虚构的爱情。当又老又穷的侍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他面前时,彻底粉碎了他30年的美好幻影。他第一反应就是她是来报复他的,是来敲诈勒索他的!恐惧已经压倒仅存的一点爱意,他马上开始权衡利害关系,自私自利的本性显露无疑。
本选段突出展现了周朴园鲁侍萍这对旧情人相遇、相认时的内心变化和角色特征的冲突。鲁侍萍经历了一个由恨到爱再到恨的心理变化。她先是怨恨,假装不识试探对方、故意掩饰自己身份静观其变,身份暴露后又说违心话讨伐当年未了情;接着是心怀旧情,希望从对方那里得到同情和安慰。而周朴园的心理变化是由爱到恨。他以为鲁不在人间了,所以杜撰一份美好的爱情,安慰自己寂寥的人生;年老色衰的鲁侍萍的出现终结了他的虚伪爱情梦,唯恐身份地位受到威胁的他登时勃然大怒,爱意顿消恨意生。他严厉的呵斥声,击飞了侍萍寻找旧情的最后一丝幻想。鲁彻底认清了周的伪善嘴脸,由绝望而生恨。最初的怨恨演变到最后的仇恨,与泪水和痛苦交织相融。于是,在这场爱与恨的情感纠缠中,留给这对旧情人的唯有彻骨的仇恨。
三、结语
《雷雨》中的措辞言简意丰,看似只言片语,却胜似万语千言。没有采用诗的格律,却达到了诗的境界。《雷雨》的语言艺术出神入化,周鲁相认这一场中的悲剧性气氛更是震撼人心,令天地动容。
三言两语,尽展周朴园的伪善本性。在现实婚姻中找不到幸福,周神圣化自己对侍萍那份虚无缥缈的爱恋。当意外重逢风华尽散饱经沧桑的侍萍时,他立马从自己制造的爱情幻影中醒来。担心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受损,他对侍萍最后的一丝情感和愧疚也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是震怒的一吼“你来干什么”。这一声吼,撕碎了他的伪善面具,露出了他的卑劣行径和丑恶灵魂。
寥寥数笔,诠释鲁侍萍的悲剧人生。30年前,侍萍带着满心的伤、满腹的悲、彻骨的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怀抱出生3天的儿子投河自尽,没有死成。30年后,为寻亲骨肉,阴差阳错,侍萍又走进周家,面临的悲剧比30年前更加惨重。周朴园的那一句“你来干什么”影射了侍萍生不如死的人生。尽管她坚韧顽强、忍辱负重,时刻准备承受生活的重压,命运对她来说还是太残忍太不公平。纵使千般挣扎,也终未逃脱恩恩怨怨两代畸情纠葛的命运捉弄;尽管万般忍让,亦未能避免痴痴傻傻孤守亲人墓冢的悲剧人生。幕落,心死,唯世间留下一声长长的哀叹。
——————————
参考文献:
〔1〕Grice,H. 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曹禺.雷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3〕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春华,李勇忠.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4):127-130.
〔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司建国.会话分析理论对中国戏剧研究的启示—礼貌原则映射下的《雷雨》的戏剧冲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7-51.
〔7〕司建国.从话语结构角度解读《雷雨》的戏剧冲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8,(2):25-30.
〔8〕滕延江.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及其语用翻译等值.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32-35.
〔9〕朱永生.权势因素与同等关系在称呼语中的表现.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2):41-45.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