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冰 罗业永
1940年秋天的夜晚,胡耀邦和李昭在延安郊外畅谈心曲。
胡耀邦满怀激情地说:“你是中国青年中的佼佼者,是献身革命的共产党员,让我们在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携手共进,相濡以沫,创造幸福生活。”
这段发自内心的表白开启了这对革命伴侣共同生活48年的风雨人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实践着“万水千山走过,挚爱之情不改”的誓言。
天赐良缘
李昭原名李淑秀,1921年生于湖南,后随父迁至安徽宿县,并在此入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爱国心切,毅然放弃高中学业,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加入豫东游击队,并改名为李昭,并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的苏联十月革命节放假,湖南一些在延安的老乡组织了一次聚会,李昭应邀参加。因为路途不熟,迟到了一会,当她进屋时,别人都已到齐,她自然成了大家善意关注的焦点。恰好胡耀邦旁边有一个空位,她边打招呼,边朝空座位走去。“你走远路,辛苦了。”刚坐下,胡耀邦就把摆在自己面前的红枣、杮饼、核桃、花生分出一部分给她。一旁年龄稍长的陈大姐开着玩笑:“耀邦,真有眼力,小李一来,就献上殷勤,抓得好紧啊!”大家一笑,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机灵的胡耀邦听话拆招,风趣地说:“战友加老乡,亲上加亲嘛,莫说献殷勤,就是献颗红心也是应该的。小李同志,你说对吧?”李昭羞红了脸不知说啥好。陈大姐接着说:“耀邦,你和小李遇得巧啊,那可是缘分嘞!”
1941年,26岁的胡耀邦和将满20岁的李昭结婚了。两人婚前约法三章:首先是志同道合的同志,然后才是夫妻;建立了家庭,不忘终生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大方向;经得起各种环境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相互帮助,互相鼓励,携手并前!
志同道合
正如李昭婚前对胡耀邦所说的“胡耀邦同志,你要多帮助我进步。”婚后,胡耀邦一直践行着携手并进的诺言。
1942年整风运动后期,掌管中央社会部的康生把有个别特务、坏人混入延安的情况夸大为一种普遍现象,污蔑投奔到延安来的革命青年都是国民党打入我党我军的特务,大张旗鼓地开展“抢救运动”。李昭也成了被怀疑、被审查的对象,怀有身孕的李昭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当时身为军委整风领导小组成员的胡耀邦还兼着党中央社会部的处长,他反对无端的怀疑,但他没有找任何人为李昭说情,也没有利用权力去为妻子开脱。胡耀邦鼓励李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挺得住,是则是,非则非,切莫讲违心的话。相信党,相信组织,相信同志。他说:“我永远支持你,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李昭终于挺过来了,后来组织上给她作出了正确的结论。
1952年7月,胡耀邦奉调北京。10月,李昭也被调到全国总工会工作。时为全国总工会负责人之一的陈少敏建议李昭下基层去独当一面。胡耀邦知道后,说:“我举双手赞成。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人就去嘛!锻炼大,进步快,可以建功立业。”
就这样,李昭来到了东郊十里堡国棉一厂担任副厂长。车间、库房、水塔、单身职工宿舍……什么地方她都去,什么活儿她都干,全厂各个角落,她走了个遍。她和工人打成一片,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细微,女工们亲切地叫她“大姐”、“老李”。不久,李昭被提为厂长,兼任党委书记。职位变了,作风不变,她和胡耀邦的步调始终一致。
相濡以沫
李昭曾说她钦佩胡耀邦的人品和气魄,感谢胡耀邦在最困难的时候给她勇气与力量。其实,她何尝不是一样。作为妻子,她了解自己的丈夫,信任自己的丈夫,无论任何困难,她一直站在他的身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关心他、支持他。
1947年秋后的一天,李昭收到胡耀邦的信,没有看完,眼前就模糊了,流泪了。胡耀邦在信上说,战争是残酷的,身为军人,随时准备牺牲,要是我光荣地牺牲了,你千万要坚强镇定,永远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李昭捧着这带有硝烟的家书,心在颤抖,难道这是阵亡的先兆、诀别的遗书?她一直惦记着胡耀邦。得知胡耀邦所在的部队战后在唐县一带休整,她急忙请了探亲假,风尘仆仆地赶到驻地。胡耀邦和警卫员张海诚正好下部队回来,显得很精神,只是长期行军打仗变得黑瘦了。李昭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胡耀邦笑嘻嘻地说:“谢谢李昭同志!关心人民子弟兵呀。”身为军人的胡耀邦早已把生死置于度外,连续鏖战,他总是身先士卒,常常深入到連队的前沿阵地指挥。在一次激烈战斗中,敌人的子弹穿过装文件的皮包和棉衣,从他的腋下飞过去,幸好只是擦破点皮肉。说到那次险情,李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胡耀邦接上说:“有福同享嘛,和人民同享,和李昭同享!”
言传身教
胡耀邦一生清廉正直,光明磊落,李昭同样严于律己,他们二人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家人。正是这榜样的力量孕育出了让世人敬仰的良好家风。
1982年,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前夜,他紧急召集了家庭会议。他把在家的人都叫到小客厅,郑重地对大家说:“中央可能要我担任非常重要的职务。我想先向你们打个招呼。今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千万不要以为天恩祖德,千万不要忘乎所以。如果你们中有任何人出了问题,只能是自己负责。我是不会讲情面的。”除此之外,他还让秘书给浏阳老家打电话:不准敲锣打鼓庆祝他当了党中央的领导人;不准挂他的像;不准修缮他家的老房子;不准他的亲属来北京找他办事……胡耀邦有句名言,在他那里要特殊化,走后门,没有!要马列,有!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因病在北京逝世。48年的革命伴侣,半个世纪的风雨人生,李昭与胡耀邦的这份真挚之情早已融入到了她的生活之中,他形犹在目,音犹在耳,话犹在心。深夜,在北京会计司胡同的一盏台灯下,李昭和泪写下了对胡耀邦的深深思念:“独秀红梅随冬去,落絮细雨泪无声。人生自古谁无死,忠魂丹心慰后人。”(资料来源:《人物》杂志、胡耀邦史料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