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芬雷
唐代墓葬常见陶制双峰骆驼,连同犬、马、房舍和谷仓等各种陶质明器。这些骆驼通常施有黄、绿、棕三彩,造像生动写实、动作逼真;驼峰背着货物袋与烹饪器具,马鞍悬吊着香客瓶和腰腿肉——供逝者踏上最终旅程的装备。有些骆驼峰间,甚至难以置信地乘坐八人乐队,演奏着弦乐与木管乐器;也有侏儒、杂耍艺人在其他骆驼背上腾跃。它们是几百年间中国北方相当熟悉的动物,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出现于丧葬雕塑。骆驼带翼,在中亚地区象征好运;进入汉代,中国人也视骆驼为瑞兽,因为它们从远方载来丰富货品。总之,无论这些唐代陶制骆驼原本的明器功能为何,都无可避免地唤起当年商队行走丝路、驼铃叮当的贸易意象。
骆驼行路一小时不超过四公里,丝路之旅因之意味着漫长艰苦的跋涉,穿越亚洲的干燥地带。由骆驼和篷车组成的商旅,从长安出发,穿过长长的甘肃走廊,一路迤逦向西,贴戈壁沙漠南缘而行,沿线有中国小镇招待过往行旅。丝路在敦煌岔为南北两道,分绕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北有天山,南是西藏高原的昆仑山脉,夹着这一片砂石恶地;荒凉、无情,不知曾取去多少生命,旅人将动物白骨堆积起来,作为地标记号。多数车队走北线,沿途沙丘与盐壳较少,盐壳是太古内陆海的干涸遗迹。南线高岭陡峭,山径通过西藏与尼泊尔,进入印度东北的恒河河谷。
丝路沿途会出现绿意与牧草地,是冰川路径与黄土遗下的礼物,稍解岩地、砂石的荒芜景象。一连串通晓多种语言的绿洲聚落,包括吐鲁番、库车、阿克苏、和田与且末,便是靠来往商旅谋生。不过他们并非只是中立、被动的休息站,这里的居民担任文化经纪,转手改造四方各大农业文明中心流滤至此的物质事物、宗教观念、装饰图纹和象征符号。唐代佛教大僧玄奘前往印度取经,来回十六年岁月,便曾在丝路沿线聚落接受维吾尔人可汗(突厥部族)以及军阀藩镇的款待。当然,他的佛门同行也接待过他。单单库车一地,就有百间佛教寺院和五千名和尚,为旅人提供投宿服务,并兼有银行、栈房功能,并提供商队骆驼和车驾驻放的空间。
南北两路又在喀什格尔交会,朝圣人士如玄奘,转身向南,翻过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的峻岭,向印度的佛教圣龛与佛塔而去。但主要路径则是继续往西,通过中亚河间地区,来到繁华的大都会撒马尔罕,再从那里转西南往波斯,或西行前往美索不达米亚。跨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后,是一段相对较短的路程,将疲惫的骆驼客带到地中海东岸和埃及。全线始于中国最西端,终于地中海东岸港口,漫漫长途共七千公里,一天最多却只走三十二公里。马可·波罗能在一年内走完全程抵达中国,实在该感到相当幸运;在此之前,因为沿途政治纷乱不安,他的父亲和叔父必须走上三年才终于返抵家门。
丝路之旅历史悠久,或许可以回溯到铜器时代初期。但在唐代以前的中国人心中,仍将西亚那块地面视为传说与仙乡、异兽神禽之境,是道家西王母的地界,是一座玉石仙山的所在处;而玉则是天下最神奇、神圣的物质。西藏高原似乎是世界的边缘:道家相信杳无边际的荒沙崇岭背后,就是仙家天堂;中国民间故事则将遥远的西方想象成一片流沙,寒霜逼人、长夜不尽;又有红蚁、黄蜂为患,前者大如象,后者巨似葫芦。
这层迷雾面纱,在唐初开始揭起,因为自汉代以来,中国首度将眼光投向熟悉的北方国界之外。7世纪中期,唐朝军队甚至取得塔里木盆地四周绿洲社会的控制权,将中国影响力向西延伸几达波斯。为维系军队也为结盟,唐政权每年送百万匹绢给中亚河中地区大宛国的粟特人,换取十万匹战马,以维持军中马匹所需。据说有一回疫疾流行,一下子死了十八万匹马,唐代史官写道:“马者,国之武备,天去其备,国将危亡。”购买大宛国天马,是国库财力最大的耗损之一,因为百万匹绢足等于八千四百万平方米的面積,如此高额的出口,造成整个中亚地区把丝绢视同通货。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地商贾支付中国两倍的价钱,再运到地中海东岸以高价出售。根据旅人报道,中国丝泛滥于亚洲西南部。
唐初政权之下,佛教进香客、叙利亚商贾、波斯教士(包括摩尼教、拜火教、景教派基督徒)、粟特工匠、犹太医生、阿拉伯珠宝商、西藏佣兵、维吾尔马商等,络绎行走丝路。唐代经济富庶,长安大都会市面尤其繁荣,犹如一块大磁铁,吸引各地杂耍人、画师、舞者、魔术师和乐师纷纷沿着驼路前来。波斯萨珊王朝一些精英显贵,包括皇室成员,逃离穆斯林征服者的铁骑也远来中国避难。然后一个世代之内,方新改信伊斯兰教的波斯商人又已挤满长安街头。外交使节、传教士和商贾,沿中亚走廊来往,他们的活动集体拉近了相距遥远的各地区域,比以往任何时候的接触都更为密切。7世纪中期,唐室四度派遣使节团前往印度,北印度诸邦也派人至长安求取军事援助对抗吐蕃(西藏)。
唐初的目光向西面聚焦,意味着7世纪是佛教在东亚大传播的年代。中国人自印度进口佛教仪式所需的器物,包括珊瑚、珍珠、熏香、青金石、棉布和玻璃器在内。中国和尚有时会担任外交使节,以大批珍贵丝绸交换印度佛骨,例如据传是佛陀的颅顶骨。玄奘自印度归国,带着二十多匹马驮了六百五十余部佛教经典、各式佛祖像以及佛祖舍利。遗憾的是,他唯一的大象在帕米尔高原遇匪陷落河谷。
应唐太宗之请,玄奘为他的西行写了一篇记事;接下来几代中国人将他的冒险经历纳入中国通俗文化,以口传、民间故事、诗歌和短篇故事的方式流传下来。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吴承恩根据这些材料所作的《西游记》,一部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喜感奇幻巨著,由一只调皮的猴子而非那位虔诚的取经大师领衔担纲。这部小说知名度之高,一猴一人(三藏)搭档的超自然冒险故事,遂在17世纪成为瓷器常见的纹饰。
玄奘取经之旅带他参拜了多处佛教菩萨。在印度北部恒河附近,他曾在一尊观世音菩萨的檀香木像前祈祷。菩萨是已证性空之理的觉悟众生,却愿意舍己救度一切有情。佛陀本身既已达涅槃,超越人世事务,因此信徒视诸菩萨为可以接近又泛爱众生的祈求对象,菩萨助凡人解决日常烦恼,帮他们修成佛境。公元初始几百年间,观世音已成为最能代表佛陀慈悲的化身,是神圣之境最完美的象征。于是随着时间过去,亚洲各地的佛教地区都开始膜拜祂(tā);祂也成为丝路旅人崇敬的对象,因为祂闻声救苦。据唐宋时最流行的佛经《法华经》所载,“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
玄奘回国之后,致力宣扬崇奉这位圣者,其后武后也续此圣教大业。接下来观世音的事业生涯却发生奇妙转换:及至10世纪,祂已在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下摇身变为观音,专责慈悲与子嗣,再后来观音女相又化为基督母亲的形貌。而观世音菩萨一路行来,在这趟文化进香之旅的所有阶段,不论是斜倚莲花的观音法相,或怀抱男婴的送子观音,或化身童女玛利亚手持玫瑰念珠,全都透过瓷塑具现其实体形象,令信徒得以亲近膜拜。
(选自《青花瓷的故事》,海南出版社。作者为美国阿肯色大学历史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