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视野下中国航天事业的五大里程碑

2017-04-11 08:42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潘坚靖德果
航天工业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嫦娥载人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潘坚 靖德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郭宝柱

战略管理视野下中国航天事业的五大里程碑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潘坚 靖德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郭宝柱

现代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于西方兴起,八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并逐渐勃发,其基本含义是“制定、实施和评价能保证组织实现目标且超越不同职能的决策方案的艺术与科学。”纵观中国航天事业60年的发展脉络,虽然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传入有一定的时间差,但究其本质,也与战略制定、实施、评价、修订这一套现代战略管理思想异曲同工、不谋而合。不过,西方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对象主要针对企业这一类组织,而对于整个国家的大战略实行战略管理的研究尚不多见。在此,笔者试图借助现代战略管理的基本要义,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来探究中国航天60年蓬勃发展的成功秘诀。

在中国航天的各个重大发展阶段,国家决策及其战略部署都充分体现了组织管理的系统观,这成为中国航天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1956年,国家提出“以任务带学科”的科技发展方针,确定了喷气和火箭技术作为重点任务,使中国航天事业从一开始就在国家发展战略引领下选择了一条合适的战略路径,并在完成重大项目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以系统工程为核心的有效方法。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可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归纳为五大里程碑事件:一是落实国家航天战略实施主体——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二是奠定国家战略安全基石——“两弹”结合成功;三是开启中国空间事业新纪元——“东方红”一号卫星入轨成功;四是实现中国千年飞天梦想——以杨利伟为标志人物的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五是进入深空探索利用阶段——以“嫦娥工程”为代表的空间科学技术新突破。

一、落实国家航天战略实施主体

20世纪50年代初,二战结束不久后东西方冷战格局形成,作为东方阵营一员的新中国在成立不久就在家门口被迫打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国家安全形势面临严峻考验。另外,新中国刚刚建立,在国际上还没有任何地位,要想在国际事务中以一个大国身份出现,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是不行的。因此,尽管新中国的国民经济还在恢复过程中,但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率先发展先进武器装备的决定。

1955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这是中国“两弹一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原子弹只有与导弹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威力,所以在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后,国务院、中央军委随即开始研究发展导弹技术的有关问题。

1955年10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从美国归来。1956年2月,钱学森向党中央递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实施方案。1956年春季,周恩来总理亲自率领数百名科技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科技远景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并由钱学森主持编制了其中的一项任务——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该项规划提出了发展我国火箭导弹技术的预期任务、预期结果、基本途径、大致进度以及建立相应机构等内容。

在中央作出发展导弹武器的战略决策后,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并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作为建院方针。从此,中国航天发展战略有了实施主体,战略目标的落地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奠定国家战略安全基石

有了组织机构和领军人才,火箭导弹技术发展的技术路径成为成功的关键。在当时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挡受苏联援助,通过仿制工作快速了解并掌握导弹研制生产的相关知识、技能与方法,并建立起成体系的技术队伍,之后及时向自力更生的方向努力,便成为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根据中苏友好合作协议,苏联提供了2枚P-1导弹(德国V-2导弹)、2枚P-2导弹供中方研究学习。从1958年开始,国防部五院全力投入代号为“1059”的P-2导弹仿制任务中,并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试射第一枚“1059”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仿制任务的成功,缩短了导弹研制的摸索过程,为自行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1962年3月21日,我国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首飞失败。这次失败使广大科研人员认识到,导弹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项目,必须搞清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科学地统筹安排和计划。在经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后,1964年6月29日,修改后的“东风”二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导弹自行设计制造的能力。

同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而“两弹”能否成功结合便成为下一步重要的技术难关。1966年10月2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两弹”结合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两弹”的成功结合奠定了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也使中国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三、开启中国空间事业新纪元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国际上引起强烈震动,在中国国内也引起巨大反响。为此,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64年12月,赵九章向周恩来总理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全面规划中国人造卫星问题的建议书,并于1965年5月正式启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任务。1968年2月,周恩来总理宣布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兼任院长,以便把分散在各部门的研究力量集中起来,实行统一领导,确保科研生产照常进行,以保证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顺利开展。

1970年4月24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首颗自主研制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上太空,开创了我国空间事业发展的新纪元,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2016年3月,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四、实现中国千年飞天梦想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很早就流传着“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浪漫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以及从敦煌发现的飞天壁画等事例,充分表明古人对于“天”和“宇宙”的无限憧憬。我国最早提出载人航天工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中国科学院和七机部第八研究院分别提出了载人航天的设想。1985年,国防科工委和航天部向中央提出将载人航天作为中国下一步航天发展方向的建议,一年后载人航天被列入863计划。1992年1月,中央批准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代号为“921工程”。根据规划,我国提出“三步走”战略以及步步衔挡的总体构想。所谓“三步走”战略是指:第一步是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是在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挡技术,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并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经过7年的努力,1999年12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飞船发射场,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由新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轨道。经过21小时的轨道飞行,返回舱于21日准确回收,圆满地完成了试验任务。这项试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舟”二号、三号、四号飞船也分别于2001年1月16日、2002年4月1日、2003年1月5日圆满地完成了飞行试验任务。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并于次日安全返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想,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振奋了民族精神,同时也表明中国航天科技水平已经实现了新的跨越,铸就了我国作为世界航天大国的地位!

五、进入深空探索利用阶段

2004年1月,国家批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并命名为“嫦娥工程”,拉开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帷幕。计划中的中国月球探测分为三大步:第一步为探月,即无人月球探测;第二步为登月,即载人登月;第三步为驻月,即建立月球基地。

2007年l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11月5日,“嫦娥”一号卫星被月球成功捕获,进入周期为12小时、近月点为211千米、远月点为8500千米的绕月轨道,“嫦娥”一号成为一颗真正意义上的月球卫星。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此次卫星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验证多项关键技术,为实现成功落月积累了经验。2011年8月25日,“嫦娥”二号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从月球轨道出发,受控准确进入距离地球约150万千米远的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第一次实现中国对月球以外的太空进行探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欧洲和美国之后第3个造访拉格朗日L2点的国家和组织。当前,“嫦娥”二号已经远离地球,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小天体。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于14日安全着陆月球表面,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实现在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15日夜,带有五星红旗图案的巡视器和着陆器——“玉兔号”月球车照片从月球传回地球,标志“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发端以来,已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当我们重新回顾并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技术发展史时,可以发现其潜藏的科学规律与现代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契合点,同时又兼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种举国体制下的高技术发展模式,既有战略、体系上的宏大愿景,又有战术、管理上的细腻文化,从而确保中国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国力下,经过60年的奋力拼搏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嫦娥载人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新谢泼德”亚轨道运载器载人首飞成功
“嫦娥”探月,步履不停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为什么说嫦娥四号登月是独一无二的?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载人大戏再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