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云
为什么人們听到押韵的句子或者词汇会有“愉悦感”?
ChanIm答:对中文而言,押韵和平仄都是研习古诗词的必修课。各语种诗歌的用韵形式不一而足,但作为一种全球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表现形式,押韵有它内在的原因。
押韵事实上是一种高效的组块整合策略,通过前后句的押韵,使内容在声音上产生了关联,使记忆组块脱离文字本身进一步进行了简化,降低了信息的学习难度,人们也就更乐于接受。
对于押韵提高记忆效率的例子还不只是唐诗宋词,古代欧洲的吟游诗人们走得更远。他们背诵上千行的长篇史诗时,靠的不是满脑学识,而是对韵律的巧妙利用。英语中要找到与某词押韵的另一个单词一般有10-20种选择,但要明确表达某种意义的选择却少之又少。通过押韵这一限制因素,诗人们很容易就能“找回”那个正确的用词,进而几乎一字不差地背诵出全文。
除却认知心理学的因素,麻省理工近年的一项研究还发现,大脑中确实有着掌管“节奏”的脑区在听到节奏时会比一般说话更为活跃。虽然节奏与押韵的定义不同,但在诗歌中,押韵却也是产生节奏的重要手段。当韵律发生时,我们的大脑或许已悄悄期盼着下个韵脚的出现。
为什么东西方文化中都有“龙”这一形象?
虽然东西方的“龙”有些不太一样,但本质上来说,西方的“龙”类似蜥蜴,东方的“龙”类似蛇,都是冷血爬行类动物,这能说明什么问题么?为什么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出现了对爬行类动物的“抽象化”?是不是因为人类早期容易受到爬行类动物的袭击,因此对爬行类动物有一种特别的崇拜(抑或恐惧)?还有其他的解释么?
叶精灵答:东西方的龙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的龙,主要是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作为敌对神(或魔)的形象出现,以强大的肉体力量破坏人类的文明,最后被代表上帝的基督教骑士杀死。有种说法,是说龙的出现和灭亡实际上影射了基督教在原始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原始宗教之间的冲突,最终这些宗教都倒在了基督教作为官方宗教的强大武力(骑士)上。龙的源头,似乎出自《圣经》,一只七头十角的红色巨龙,象征神之敌撒旦。而且《圣经》中说那龙便是古蛇,所以说在西方传说的早期,也是龙蛇不分的。
最著名的西方关于龙的故事莫过于乔治屠龙了,讲的就是骑士乔治与龙的战斗,也是勇者斗恶龙这一俗套模式的鼻祖之一。
东方的龙,最早是作为一种有智慧的怪兽出现的,比如黄帝驾六龙,说明龙如马一般可以被驯化,又比如禹治水时有应龙(一种有翅膀的龙,不过从形象上看应该是鸟的翅膀而不是蝙蝠的翅膀)为其开通水路。个人觉得,蛇崇拜的出现很可能是跟蛇没脚没手的运动方式有关,因为它什么都没有,却又能走得很快还能爬树,所以古人觉得它多少有些神奇。此外,在不知蛇毒为何物的古代,人被蛇咬一下就会莫名地非常痛苦,严重的还会死掉,所以人们难免认为这种小动物有某种神力。再者,蛇的蜕皮也是很神奇的东西,不像蜥蜴循序渐进地蜕掉旧皮,蛇总是把旧皮一次性地蜕掉,在古代人看来,就好像从一条蛇的内部又爬出了另一条蛇一般,又或者是重生一般。所以古人认为蛇有神力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