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子轩
(北京林业大学 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 100083)
哈尔滨松江湿地研究现状及展望
桑子轩
(北京林业大学 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 100083)
哈尔滨松江湿地作为哈尔滨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近年来,随着哈尔滨松江湿地保护开发的不断深入,围绕哈尔滨松江湿地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并在哈尔滨松江湿地的生态保护、开发利用、湿地旅游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看来,哈尔滨松江湿地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升。
哈尔滨松江湿地;保护开发;研究动态
作为与森林、海洋并成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因其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净化水质、保护生境、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蓄水、抗洪抗旱、调适气候等重要作用,而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1-2]。按照湿地的存在方式来分类,湿地可分为城市湿地和自然湿地[3]。与自然湿地不同,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4]。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湿地,哈尔滨松江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逐渐被当地政府所重视。2009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水定城”和“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城市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5]。近年来,在保护湿地、发展湿地旅游的理念下,哈尔滨市制定了《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在完善提升太阳岛湿地公园等景观设计和保护开发的基础上,相继开发了金河湾湿地、呼兰河口湿地、白鱼泡湿地、群力城市湿地公园、伏尔加庄园等湿地旅游项目。
与哈尔滨市有序开展松江湿地的保护与开发相同步,围绕哈尔滨松江湿地的专题研究也日渐增多。以中国知网上的硕博学位论文为例,以“哈尔滨”和“湿地”作为题名搜索项进行精确搜索,共检出15篇硕博学位论文,其中一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博士论文[6],其余14篇均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哈尔滨市内的高校硕士论文。在这15篇硕博论文中,涉及湿地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生态、湿地旅游等多个方面,其中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和旅游开发占比最大。除了硕博学位论文,在学术会议、研究报告、学术期刊中对哈尔滨松江湿地进行专题研究的也有很多。本研究主要以近十年(2006—2016年)发表在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为对象,就其中有关哈尔滨松江湿地的专题研究进行分析。
1.1 区域范围
松花江中游流经哈尔滨市,其哈尔滨段全长489 km。哈尔滨松江湿地泛指夹松花江干流及其支流在松花江南岸和北岸之间所形成的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上游西起哈尔滨市道里区与双城区交界处,下游东至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坝址,南北以松花江两岸堤防各向外延伸2~5 km,全长约123 km,规划总面积1000 km2[7-10]。据有关部门统计,哈尔滨共有45块湿地,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原生态、多样性城市湿地。
1.2 分布状况
哈尔滨松江湿地包括天然湿地、人工河湖湿地和城市湿地公园。其中,松北洪泛湿地是最大的天然湿地,马家沟湿地是最大的人工内河湿地[11]。在哈尔滨松江湿地中,万亩以上的大面积平原湿地共有12处,其中松花江北侧主要有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金河湾湿地、呼兰河口湿地等;松花江南侧主要有群力城市湿地公园、长岭湖湿地、白鱼泡湿地、民主乡湿地、巨源镇湿地、伏尔加庄园等。在已开发的湿地公园中,位于呼兰河与松花江汇合处的呼兰河口湿地以总面积1.9×104hm2位居我国城市湿地公园之首[12]。
1.3 生态特征
哈尔滨松江湿地的土壤类型主要为草甸土、黑土、沙土、沼泽土、泥炭土[13]。哈尔滨松江湿地的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不仅有以山丁子、稠李、刺玫、榆树、桑树、柳树等为主的柳灌丛、岛状林、塔头林等森林植被,还分布有芦苇、香蒲、菖蒲、慈姑、荇菜、浮萍等水生植物[14]。概括起来,松江湿地有野生植物350余种,以禾木科(Poaceae)、豆科(Leguminosae)、蔷薇科(Rosales)、蓼科(Polygonaceae)、沙草科(Cyperaceae)为主[15]。同时,哈尔滨松江湿地还是迁徙性鸟禽类的停歇地和栖息地,约有鸟类100余种,如云雀、白翅浮鸥、苍鹭、青头潜鸭、白尾鹞、大苇莺、白鹳、琶嘴鸭等100余种。20世纪中叶还有一定数量的丹顶鹤、白枕鹤等在此栖息繁衍。鱼类较为常见的有鲤鱼、鲫鱼、鲶鱼、雅罗等40余种。此外,还有兽类动物20多种,如食鱼目的刺猬等,翼手目的蝙蝠等,食肉目的香鼬、黄鼬、赤狐等,啮齿类的麝鼠、草原花鼠、大仓鼠、褐家鼠等[14,16-17]。
2.1 关于松江湿地的生态环境
研究者们充分肯定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在净化水质、水土保持、调蓄水量、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强调指出保护哈尔滨松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研究者对松江湿地的水质和土壤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抽样分析。通过对松北湿地3个监测点的实地水质抽样分析,得出结论:哈尔滨松花江水从西到东(即从松花江哈尔滨段上游到下游)经过松江湿地的净化,水质逐渐好转[18]。经过对松北区城市湿地的土壤样品检测,得出结论:松北区城市湿地减少土壤侵蚀总量为3.03×105t/a,城市湿地土壤在抗侵蚀效益中的贡献率占总效益的1/5,其效益价值为3.8×106元/a[19]。有研究者通过对太阳岛湿地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检测分析,得出其有效空气负离子平均生产量为6.39个/hm2和平均生态价值为2.26×104元/hm2的结论,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湿地环境的经济价值和现实功用[20]。
2.2 关于松江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
哈尔滨松江湿地仍以自然景观或人工—自然复合景观为主。在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上仍以保留并凸显自然景观、发挥自然景观的柔性特征为原则,通过保护和修复湿地自然景观,适当点缀人工园林,为城市注入自然活力和生气[16]。在景观整体规划中,应首先考虑景观渠道的走向和影响。通过疏浚河道、清淤拆违,实现对景观渠道的改造提升,将松花江干流之水引入支流、内河,增加对湿地的补水量,扩大湿地面积,恢复湿地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如以牛轭湖为点,以景观渠道为轴,通过景观渠道及周边湿地的改造,实现生态与美学的统一[15]。在完善景观渠道基础上,做好路网、栈道、驳岸、建筑小品的规划设计,特别是要突出植物的软质景观特色。在植物园林规划上,采用以本地植物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植物物种,以保证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形成植物景观的视觉层次效果和季节常绿的目的[9]。如在金河湾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一方面保留百亩塔头、千里柳条通及乔木、灌木等主体绿植景观,同时发挥湿地的亲水特性,设计建造莲花池、睡莲池、芦苇池、浮萍池和菱角池的“五池联动”的水生植物景观,将滨水特色与自然野趣有机结合,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观效果[21]。
2.3 关于松江湿地的旅游开发
城市湿地的景观建设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研究者建议在有效保护湿地资源的前提下,将湿地区域划分为生态景观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以及发展控制区[22]。根据区域性质而适度地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目前,在哈尔滨松江湿地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太阳岛、金河湾、呼兰河口、白鱼泡、长岭湖、群力公园等湿地旅游景区。经过对我国湿地资源的比较分析,研究者认为,哈尔滨松江湿地风景资源堪称我国同类风景资源的代表。其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保健价值、游憩价值均较高[23]。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研究者建议要首先重视对湿地游游客的教育。研究者通过对哈尔滨5个湿地公园的游客环境行为倾向的调查和分析,认为湿地公园作为湿地环境知识的载体,具有生态教育的作用,其重要性不容小觑。游客教育应为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前置条件[24]。而在湿地生态旅游教育目标构建上,应具体包括生态环境目标、经济产业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实现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业的良性互补[25]。针对搞好松江湿地旅游开发,研究者建议坚守“保护第一,恢复原生态环境为首”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注重湿地保护教育,实行负责任旅游,完善湿地生态旅游制度建设,培育湿地游专门人才,完善湿地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大美松江湿地[26-27]。此外,在旅游产品营销方面,哈尔滨松江湿地旅游业应丰富产品内涵,在搞好生态观光游同时,增加认知型和体验型等湿地旅游新品[10]。创新生态旅游新业态,探索建立湿地体验馆等虚拟旅游新模式[28]。积极拓宽营销渠道,提升营销手段,实现景观建设、客源建设与品牌建设的有机结合,树立“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品牌效应[5]。
2.4 关于哈尔滨城市化对松江湿地的影响
不可否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相关保护措施的滞后,曾经对城市湿地产生过一定的破坏。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张,哈尔滨城市化率在21世纪初呈加速上升态势。1998—2007年的10 a间,哈尔滨城市化率提高了近3.31个百分点,达到48.3%.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保护意识和相关措施不到位,导致城市湿地成为污染物的接收载体和城镇建设的扩张区,对松江湿地整体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如导致城市湿地面积缩减,生境破碎化;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恶化,改变湿地水文特征,破坏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建筑群的分割破坏下,许多成片的湿地沼泽被切割成不均匀的孤岛式生境斑块,且斑块之间的连接度被严重破坏,湿地的综合功能退化[29]。针对处理好城市化与湿地保护关系,研究者们提出要加强湿地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化进程提供生态保障。从源头上加强控制。通过退垦、退建,还湿、还绿、还水,减少对松江湿地的人为侵蚀和干扰等措施,恢复松江湿地有效控制面积。加强水污染治理,控制松花江上游水质量,严控生活和生产垃圾对湿地的破坏。将对湿地造成污染的工业项目进行搬迁改造,严控湿地周围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使用,恢复陆生和水生植被,保护现有动植物物种。同时,加大湿地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落实好《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建立完善的湿地生态保护监控机制,加强湿地保护的法制保障[30]。
3.1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尽管哈尔滨松江湿地专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全国同类研究中走在前面,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仍有提升的空间。
3.1.1 在研究区域与分布方面
围绕哈尔滨松江湿地的区域范围和整体面积问题,不同研究者的观点并不统一。在湿地块区的分布及分类上,认识也有不尽相同之处。由于研究对象的区域范围、区域面积等基础数据不统一,随之带来的是其得出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影响到哈尔滨松江湿地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1.2 在生物物种方面
一些研究缺乏一手的、实地观察和研究后得出的详尽资料,因此,对松江湿地内的植物物种和动物物种的实际情况和数据多有差异。对松江湿地近十年来的物种变迁缺乏跟踪数据分析,影响到为下一步保护生物物种、维护松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
3.1.3 在科学研究与现实管理结合方面
松江湿地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群,其保护开发职能在当地政府。有关松江湿地的科学研究虽然已经关注和跟踪政府对湿地的管理实践,但在研究中,将科学研究与现实管理相结合做的还很不够,有些研究还停留在学理层面,与转化为支持政府加强湿地管理、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2 研究重点方向展望
城市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城市之肺”,在强调绿色GDP、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今天,是必不可少的生态修复系统。因此,哈尔滨松江湿地研究大有可为。
3.2.1 将松江湿地整体研究与分类研究相结合
目前,在哈尔滨松江湿地的研究上,虽然不乏整体性研究,也不缺少以太阳岛湿地、金河湾湿地、呼兰河口湿地,乃至以整个松北区湿地为样本的分区域研究,以及以水质、空气、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等为主的专题性研究。但在将整体研究与分区域、分专题的分类研究相结合方面还应加大力度,实现整体研究与分类研究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3.2.2 建立政府、科研单位、非政府组织相互协作机制
湿地研究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现实操作意义极大的综合性研究活动。要取得哈尔滨松江湿地研究的新突破,必须建立起实践——理论互动的研究机制,加强国内外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和科研单位、非政府组织各自的优势作用,实行良性互动的协作机制。政府要建立湿地保护的科学决策机制,通过课题制、调研制等形式,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在湿地保护开发方面的外脑参谋作用。在项目立项和开发建设前,要就湿地保护广泛征询专家意见,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科学地进行松江湿地保护开发,为哈尔滨的城市化提供生态文明支撑。
3.2.3 加强松江湿地保护的专项立法研究
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松江湿地保护的立法研究。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一步加快地方立法。落实好《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针对哈尔滨松江湿地的实际情况,在《哈尔滨市河道城区段滩地沙洲管理办法》、《哈尔滨市湿地旅游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基础上,出台有利于松江湿地保护的专门性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为哈尔滨松江湿地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3.2.4 加强松江湿地保护的文化研究
哈尔滨是一座既有金源文化传统,又兼具俄罗斯异域风情的“东方小巴黎”。同时作为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这个“共和国的长子”又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传统渔猎、农耕相结合的文化传统,也有着开放、包容、大气的精神秉赋。既有夏日里鸥鹭翔集,碧水蓝天,又有冬日里的千里冰封,雪乡盛景。因此,哈尔滨松江湿地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自然科学领域,还应将人文传统、经济元素融入到松江湿地的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特别是特色旅游中,实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丰富哈尔滨松江湿地的研究内涵和经济、人文等综合价值。
[1] 刘红玉.中国湿地资源特征、现状与生态安全[J].资源科学,2005(3):54-59.
[2] 殷康前,倪晋仁.湿地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1998,18(5):539-545.
[3] 刘侨博,韩晓盈,李爽,等.城市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以哈尔滨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0(6):147-150.
[4] 任伊滨,李福生,李继光,等.哈尔滨市松北区城市自然湿地功能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2):94-97.
[5]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第28期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迈向世界级湿地旅游之都——关于深度开发哈尔滨湿地旅游的思考与建议[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5):84-87.
[6] 陈颖.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及其生态旅游设计研究——以哈尔滨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7] 李文革,姜兆生.松花江湿地旅游开发全景展望[J].新东方旅游,2011(4):18-21.
[8] 蒋本超,戚秀云.哈尔滨市松江湿地保护现状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2):146-149.
[9] 张译元,王小雨,王昆.浅析哈尔滨市沿江湿地旅游开发中的景观营造[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7):91-94.
[10] 那守海,赵婕,赵希勇,等.哈尔滨市松花江湿地生态旅游产品营销[J].森林工程,2013,29(5):135-139.
[11] 于少鹏,蔡春苗,沙迪,等.哈尔滨城市化与城市湿地关系研究[J].北方经贸,2008(8):19-20.
[12] 邢春雷.哈尔滨呼兰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对策[J].绿色科技,2016(2):33-34.
[13] 冯富娟,穆立蔷,陶雷,等.哈尔滨市城市湿地植物资源的调查[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5):119-121.
[14] 王岩茹.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段滩涂湿地的保护欲治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7):746-747.
[15] 华德尊,李春艳,陈景岩.哈尔滨市松北区景观渠道沿岸湿地恢复复的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S2): 248-251.
[16] 陈万峰. 哈尔滨松花江北岸洪泛湿地景观生态价值及利用原则[J].北方环境,2004,29(6):31-33.
[17] 钟雷,于洋,赵徐,等.哈尔滨市太阳岛湿地生态环境特征及其保护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4):153-154.
[18] 李春艳,赵美鑫,朱宏杰,等.哈尔滨松北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动能和保护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S2): 243-247.
[19] 李春艳,华德尊,任佳,等.哈尔滨松北区城市湿地土壤抗侵蚀效益价值估算[J].环境科学研究,2006,19(6):135-138.
[20] 单晟烨,李佳珊,张冬有.哈尔滨城市公园湿地环境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其生态价值估算[J].湿地科学, 2015,13(4):478-482.
[21] 王琪,王言波.哈尔滨金河湾湿地植物园软质景观艺术营造价值[J].科技致富向导,2014(8):149.
[22] 赵志强,吴妍.哈尔滨市松江湿地保护与培育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16-14818.
[23] 赵志强,吴妍.哈尔滨松江湿地风景资源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4):62-63.
[24] 夏凌云,于洪贤,王洪成,等.湿地公园生态教育对游客环境行为倾向的影响——以哈尔滨市5个湿地公园为例[J].湿地科学,2016,14(1):72-81.
[25] 赵婕,那守海. 哈尔滨松花江湿地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目标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4,42(24):8270-8273,8326.
[26] 李悦.哈尔滨松江湿地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1):57-58.
[27] 轩福华,邱泽国,张英杰.基于SWOT分析的哈尔滨湿地地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2(11):115-117.
[28] 李慧,石长波.虚拟旅游在哈尔滨湿地开发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32):12-13.
[29] 杨旭,李文哲,王继富,等. 哈尔滨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湿地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1,27(5): 91-94.
[30] 华德尊,李春艳,任佳.哈尔滨松北区城市湿地的生态安全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6,19(6):131-134.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Songjiang wetland research in Harbin
SANG Zixuan
(SchoolofNatureConservation,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ecosystem of Harbin, Songjiang wetland in Harbin not only has important ecological value, but also has important econom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Harbin Songjiang wetlan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deepening, research around the Harbin Songjiang wetland is also increasing,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Songjiang wet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etland tourism. But in general, the study of Harbin Songjiang wetland has just started, many problems have not been effectively cracke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study needs to be improved.
Songbei wetland in Harbi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trends
桑子轩(199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生,专业: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E-mail:109705273@qq.com。
X171
A
2096-0506(2017)01-0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