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艳
(唐山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系,河北 唐山 063000)
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协作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化学类实验室中,常常潜藏着各种形式的危险性,诸如发生爆炸、着火、灼伤、割伤、触电、中毒、污染环境等事故,因此,安全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同时,实验室还具有人员更替频繁、探索性实验多、风险难以准确预见等特点,由此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客观地讲,绝大部分实验室都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规定,遗憾的是,很多规定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而流于形式,使得在安全制度落实方面不能尽如人意。很多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之前,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缺乏安全意识,忽视安全管理规定,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行事,一旦发生危险,又缺乏正确处理危险的知识和技巧。
每个实验都有其操作程序和步骤,每台仪器都有其操作规程及要领,如果实验人员在没有弄清实验原理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实验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化学事故。即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操作,如果不按规范操作也可以导致事故的发生。比如未熄灭酒精灯就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就会引起着火。
很多化学实验室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药品登记管理不严,药品使用混乱,存放杂乱。如实验台上违规存放大量化学药品、试剂,部分实验人员没有按照要求处理 “三废”,违规将残渣废液直接倒入垃圾桶中,将未经处理的实验室废液随意倾倒在下水道,将有害气体随意排放到室外等,这些都有可能给学生、实验人员及周边环境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1]。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一项综合管理体系,应具备管理体制完整、管理制度健全、安全技术完善的特点[2]。高校应明确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管部门,确定相应的主管领导和管理人员,形成层层落实管理责任的格局[3]。制定一系列安全可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从体制上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让管理者有章可寻,让操作者有据可依,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4]。
实验室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必须树立“事事要求安全,人人需要安全”的安全理念[5]。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方式培养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教育。无论是刚入校的新教工、研究生,还是即将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专科生,学校都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类型的人员,通过安全知识讲座、知识竞赛、选修课、互联网等方式给予严格的培训和明确的考试要求[6]。
各实验室应根据其实验危险类别确定其安全水平,制定相应的准则、管理制度,建立标准操作程序,以减少或避免由操作者人为失误、不规范的实验技术或仪器操作不当而造成危险事故。另外,实验人员还要强化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保护,规范自身的行为。在实验室应穿实验服,佩戴口罩、护目镜、防护手套、鞋等,并严格区分实验区和生活区,严禁将实验工作服带入生活区内[7]。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登记制度要严格履行,准确记录使用状态,有利于损坏之后的维修和保养。化学药品应建立台帐,确保物品台帐与实物相符。对于大量实验药品,应根据其危险性对其分类,设置药品柜,将普通药品和危险药品分开。对危险剧毒药品应按有关规定购置,建帐,实行“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使用、双人运输、双人双锁”制度管理。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应进行分类,集中处理,杜绝少报、漏报或不报现象,加大监管力度,增强规章制度约束性,废液处置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由校级安全管理机构向实验室安全管理员问责,明确责任制和责任人,落实对废液管理制度的推行[4]。
隐患预防重于事故处理,安全检查是一种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要根据每个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细化、规范化检查标准,增强可操作性。每个实验室都应建立安全自查表,严格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及时处理。学校的安全管理部门应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抽查,公布检查结果,实施监督管理手段。问题严重时,应通知具体负责人和领导,限期整改并检查监督。
做好实验室防护工作,可以减少实验风险,预防意外发生。
(1) 在实验室内张贴安全标识和设备安全指示标签,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可对实验人员起到警示或提示作用。
(2) 根据需要配备通风系统,并保证通风系统正常运转。
(3) 对大功率用电设备配备专用电线或专用的稳压电源,保证仪器的正常和稳定,防止仪器设备损伤事故。
(4) 气瓶存放在实验室需用铁链或钢瓶架固定,或存放在专用的房间或气瓶柜里。
(5) 根据实验室实验的危险程度和性质,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沙等,并在楼道配置紧急报警装置,悬挂消防疏散图,定期检查更换消防器材,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6) 在实验室或楼道配置洗眼器、紧急冲淋装置和药品应急箱,以降低实验中腐蚀性化学试剂外溅到实验人员身上的损伤。
(7)建立现代化的实验室监控防盗系统,有效地做好防盗、防火、防易燃易爆工作。
安全无小事,安全大于天。对于实验室安全工作,无论投入多少,无论如何重视和强调都不为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的功能和科研任务不断拓展,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人员流动性和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使得实验室的安全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是一项繁杂而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积极预防,及时有效地排除各种隐患,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切实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邵国成,张春艳.实验安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1-3.
[2]韩方珍,曹 咏,冯蜀茗,等.中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室科学,2015,18(1):202-205.
[3]高淑芹,平 梅.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49-152.
[4]陈 婧,李建平.农学类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3):300-301.
[5]武培军.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2):38-40.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Laboratry Biosafety Manual[M].3rded.Geneva:[s.n.],2004.
[7]刘 艳,陶懿伟,方心葵,等.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引起的思考与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