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丰,陈少娜,代忠旭,李德江,胡为民,李德莹
(三峡大学 材料与化工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是各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共同任务。因此,各国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其中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被普遍认为是一条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也就是说,当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时,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实行“自主式”学习,使其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趋于一致,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 通过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适应社会对大学本科生的新需求,注重培养其科研能力,提高认识。比如:浙江大学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于1998年试行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共144名学生参加了74个研究项目,两年后即有1,000多人参加了近400个项目,89%的学生认为该计划是提高能力和素质的有效形式,非常愿意参加[1]。其他高校,如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也陆续设立了正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本科生科研训练作为通过实际锻炼,获得直接知识、掌握一定科技技能的方式方法,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入这一行列。同时,也有必要对已经开展的训练项目进行分析和总结,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使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中,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也是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之一。但实事求是的说,与国外研究型大学相比较,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教育比较注重知识传授,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较为雄厚的知识基础,但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特别是不能给学生以独立发展的空间,学生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不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具体包括:
(1)本科生科研训练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看,大多数高校把学生科研工作重点放在对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而对本科生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财力较少。比如大多数高校年度本科生科研经费在1万~5万之间,职能部门多数设在团委,作为一种社团活动加以管理。比较而言,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得较好,而一些非重点大学、高职院校,本科生科研尚未上轨道。从整体看,无论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人数、科研成果的质量,还是学校对学生科研工作的管理和经费投入,都处于起步阶段。
(2)本科生科研积极性不高;由于各高校还缺乏鼓励性政策和足够的科研硬件条件,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强,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相对数量较低。国内一项对3所普通高校140名大四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中参与教师科研11人,占7.9%;申报校级学生课题10人,占7.1%;校级课题立项3人,占2.1%;学生的科研活动往往具有自发性和育目性,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再加上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意识不足;在教师对学生科研的作用上,有31人(22.1%)表示得到过教师的科研帮助,另有79人(56.7%)表示没有在科研上得到教师的帮助,30人(21.4%)表示“不知道”,也就是说,有八成学生认为科研上没有得到过教师的帮助[2]。
(3)本科生进行科研的客观条件不够,学生科研管理尚不成熟;上述调查还显示[2],在回答学校科研条件状况时,选择“条件好”的3人,仅为2.1%;“一般”为70人,占50%;“没有必要条件的”为42人,占30%:“不清楚”为25人,占17.9%;可见,绝大部分本科生对学校科研条件不满意。在回答学校主管学生科研的职能部门这一问题时,回答“学生处”3人,占2.1%:“团委”6人,占4.2%;“科研处”85人,占60.7%;“教务处”10人,占7.1%;“不清楚”36人,占25.7%。事实上,被调查的高校其负责本科生科研的职能部门均为团委。调查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本科生对一些基本问题都回答“不知道”,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对本科生科研的关注与思考,有一种科研与己无关的状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科生科研工作的欠缺。可以说,对于本科生科研管理,没有形成包括目标管理体系、领一导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机制、服务保障机制、成果评审机制和引导激励机制等成熟的管理制度。
本科教育并不都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也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培养出科学家,每个本科生的学习目标也不尽相同,有些想在未来从事探索性活动,有些只想成为职业领域内合格的工作者;前者需要受到研究方而的训练,后者则大可不必。但无论如何,本科教育需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研究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思维方法、写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等,无论学生未来从事什么工作,这些都是大学本科阶段应该提供给学生的教育[3]。为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培养科研能力的教育思想,把大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大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的时间及实施内容、方案。比如:确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包括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综合的能力,科学实验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能力等,应该把科学研究能力按年级加以细化和操作化;另外,可以把本科生科研列入课程目录之中,给予一定的学分。吸引学生投入科研训练项目,给予实际的锻炼机会,掌握实践科研技能。
在倡导培养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今天,传统高校教学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重视科研方法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科研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实现科研过程教学化已迫在眉睫。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倡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与创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4]。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部分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已经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补充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和最新动态,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并把尚待钻研探讨的问题指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尝试去探索。
由于大学生科研工作在高等院校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对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认识还处于非自觉状态,管理中积累的经验尚不多,因此,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科研活动管理呈现出科研活动处于零星、自发状态,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大学生科研活动实施统一的协调等不足之处。为此,本科生科研管理要做好以下几点:(1)成立管理机构,设立类似“科研办公室”的学生科研主管部门,负责大学生科研的指导、组织与服务工作。科研工作职能部门应该筹措和管理专项学生科研基金,组织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与评审,做好学生科研的服务性工作等等;(2)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营造科研氛围。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园科研活动,提高学生活动中的科研含量,如广泛开展学术讲座、进行社会周研、举行论文竟赛及各种科技竞赛等,鼓励学生织建科研兴趣小组或攻关小组,帮助学生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科学研究会或创造协会等机构,营造科研氛围。(3)实施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科研引导。给学生配备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导师,在学业、品德、生活等方面给以引导,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研究计划、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及专业情况。导师还应向指导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学术活动,并吸收学生参加自己的课题研究。(4)加强科研实践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等资源为学生科研服务,另外,还可建立专门的学生科研实践基地。目前,一些高校的创新基地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与国外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相比,我国在资金投入方面显得更加薄弱。为了调动本科生的科研热情,保障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方面必须在校内设立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开展和科研课题的研究,要制订奖励措施,建立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5];另一方面在校基金会的基础上设立专项募款计划,向社会各界募集经费,支持本科生科研活动[6]。
参考文献
[1]陆 伟.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2]季诚钧.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意义、现状与措施[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4):95-98.
[3]李 华,蒋华林.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特点及比较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119-123.
[4]白新芳,张艳红,唐心亮.学研结合,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素质[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72-75.
[5]王 茹,王玉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探讨[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53-56.
[6]孙成明,王然冉.大学生科研工作管理的训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