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与再生
---从社会视角浅析城市废弃地的活力营造

2017-04-10 00:48:03
四川水泥 2017年8期
关键词:废弃地场所活力

(长安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活力与再生
---从社会视角浅析城市废弃地的活力营造

刘艳茹

(长安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本文从社会视角,以环境行为学为理论依托对比了三个国内外的改造案例,探讨了废弃地改造的活力营造。指出废弃地的改造必须以人为本承担更多样化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应直面历史与现状,继承与创新,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才能持续的焕发活力。

废弃地改造;活力营造;社会视角

0 .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区域内大量的土地被废弃、闲置, 主要指无利用价值的土地,暂时荒废、被废弃或是一起的土地以及未尽其用的土地。城市废弃地是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对它的改造是每个城市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在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如何通过多种手法改造这些废弃地,使其从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变“废品”为“珍宝”,在不断更新的城市秩序中获得新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1 .空间活力营造原则及方法

1.1 空间的吸引力

公共空间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的因素,因此公共空间必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需要空间设计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往往渴望交往、喜欢观察他人和被他人关注以及想要亲近自然。促进交往方面,设计者可以强调场地的混合使用,既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也可以促进不同类型的人们在空间相遇,使公共空间变得复杂多变、富有生机。

1.2 景观的可参与性与互动性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广场、公园设计多强调视觉的印象,如平面复杂的构图、大块彩色模纹植物飘带,这些只能让人仅仅限于简单的逗留观看,很少也很难触发更多活动的产生。想要提高人们与环境的互动性,让人们参与其中,需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可以通过增加人的体验性活动和感官参与等方面设计,如时空换位、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场景复原、环境主题塑造等。

1.3 场所的人性化设计

一个适宜的城市空间环境,应该是适合人们逗留的场所,广场一方面要能满足使用者生理上追求舒适的需求,尽力提高空间的舒适性,另一方面要满足使用者心理上的需求,产生人与空间的良好互动,创造人性化的空间。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适当的步行距离,完善的休息设施,舒适的气温、湿度、日照强度等。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包括设置的人际距离应合适,防止人们产生过于拥挤或者疏远的感觉,创造轻松愉悦、富人情味以及亲切感的活动空间等。

1.4 空间的归属感和历史延续

任何景观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渊源。就城市废弃地而言,它们往往经历了多个人工开发利用的阶段,许多场地中还保存着大量的机械设备和工业建筑,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虽然有些甚至会是不快的记忆,但是在废弃地的改造中,我们不应该刻意抹杀或掩盖场地的一些负面特征,应该通过巧妙的设计化负为正,转而成为区域特色,增加了人们对场所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2 .案例分析

2.1 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利用原蒂森公司的梅德里希钢铁厂遗迹建成。该设计由彼得·拉兹事务所设计,1994年夏天公园首次对公众正式开放,好评如潮,被誉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经典范例。

可亲玩场所的设计。将煤气储罐改造成了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可谓变废为宝的好例子。另外还利用原来贮存矿石和焦炭的料仓,更新改造为能容纳攀岩、儿童活动、展览等综合活动的场所。料仓的顶部设计成纵横交错的网格状步行道,料仓厚重的混凝土墙壁建立了攀岩运动的场所。

归属感与认同感。作为后工业景观的代表作,该设计在对待其工业遗址的继承与创新方面无疑是最突出的。设计中几乎对原址的设施做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和利用,不仅成为各种功能活动提供场所空间,而且也作为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展现出其特殊的工业历史文化内涵和技术美学特征,既保留了它自身特色,同时也见证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2 中山岐江公园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该厂制造的船在珠江外广阔的水域承载着巨量的人货运输。1992年,船厂区域改建成供市民休闲的公园。公园地处岐江河商业繁华地带,没有围墙,一条蜿蜒的溪流成为公园与城市的边界,城市与公园互相渗透,共享河岸。

人性化的滨水空间。在岐江公园,有许多符合人性的小空间。在北部草坪上有一组高3米的绿篱,绿篱相互垂直,形成一个个私密的小空间。绿地、绿篱、天空成了一个自然的、引人遐思的空间。

保留与增减。保留设计包括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构筑物的保留、机器的保留等三方面。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3 西安大华1935

“大华·1935”项目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251号,地处西安火车站北侧,西邻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2008年,大华纺织厂破产,2013年被成功改造为集博物馆、创意产业园、商业街等为一体的综合的城市公共空间,赋予原有的城市废弃地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造多元化的空间。设计利用原厂区遗址加以整合,根据功能区分为会所庭院区、商业娱乐步行街区、酒吧餐饮街区、艺术中心广场区、南入口广场区等五个区。创造多元的空间环境,异常丰富,人流在这里也是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多重空间场所交融接触,各种活动融合的更加丰富。

归属感与认同感。设计的过程中将原有场地中有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植物等进行保留。改建后的建筑物有的成为了商业街,有的成为酒店,有的成为博物馆,还有的成为创意产业中心,赋予原有建筑物新的功能和形式,同时达到了新旧的共融。

3 .启示与反思

任何公共空间,它的本质是人的聚集,是群体与个体活动网络构成的深层结构,也是空间具有活力的真正原因,真正活力的废弃地改造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环境空间应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要求,即满足物理层次、心理层次、社会层次以及不同人群细分的关怀。

(2)环境空间应该具有多样的空间形式和用途,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各自目的而来,这些多样的空间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和不同的人群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感官刺激的混合体,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表现。

(3)对其工业文化遗址的保护对提升一个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确保了场地文脉结构的延续性,从旧的形式中纳入新的社会功能,从而在诠释历史的同时把场地引向城市的未来。

[1]潘霞洁.城市绿化中的城市废弃地利用 [J].中国园林,2011(7):57-59

[2]李皓.以环境行为学观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 [D].西北农林大学,2008

[3]臧慧.城市广场空间活力构成要素及设计策略研究 [D].大连理工大学,2010

[4]钟晨.增进公共空间吸引力的设计途径_人介入空间的艺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9):32-34

U45

:B

1007-6344(2017)08-0288-01

猜你喜欢
废弃地场所活力
活力
当代陕西(2020年9期)2020-08-04 06:25:33
听的场所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8:32
金属矿山废弃地分析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远离不良场所
矿山废弃地分析及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恋爱场所的变化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42
基于墒权的属性识别模型在采煤废弃地肥力评价中的应用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