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房屋建筑中间层隔震技术应用及发展

2017-04-10 00:48:03
四川水泥 2017年8期
关键词:隔震中间层抗震

(南阳市三亚建筑有限公司, 河南 南阳 473000)

浅议我国房屋建筑中间层隔震技术应用及发展

姚德庆 韩晓萍

(南阳市三亚建筑有限公司, 河南 南阳 473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下在我国房屋建筑施工中,设备仪器以及施工工艺技术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其中,中间层隔震技术作为建筑工程建设的一大重点和未来研讨的主要方向,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里占有较大比重。本文就有关我国房屋建筑中间层隔震技术应用及发展进行相关探究和讨论。

房屋建筑施工;中间层隔震技术;减震控制技术;实际应用

一、我国房屋建筑中间层隔震技术应用现状

从我国及世界减震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中间层隔震技术经过多次技术强化和结构完善,从整体上来看已有了较大提升,在国内的隔震与减震的两种技术比较中,并没看出国内减震控制应用(包括消能减震、TMD、AMD等)比隔震应用多,隔震应用与之相比要更为广泛。且从发展潜力来看,我国隔震技术主要是以TMD、AMD为代表的质量调谐减震体系以及以粘滞、粘弹性阻尼器消能体系为代表的消能减震体系会逐渐撼动隔震体系的领先地位。一般来讲,隔震装置是会集中设置在建筑物的某一层,因此建筑物的安全完全由这一层的装置来控制,风险非常集中;而消能减震装置布置在结构中,结构具备一定的冗余度作为储备,从这点来看,隔震装置的专门性特点可有效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效果。此外,隔震建筑的使用也具有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所有建筑都适用于隔震;例如高层以及软土地区并不推荐隔震,因为隔震采用的是延长结构周期降低地震作用的思路,此类建筑和土地条件下,地震波的长周期成分影响较大,采用隔震带来的减小地震作用效应也不明显;同样,隔震建筑需要处理较为复杂的管线、电梯、隔震沟等,这些在后期建筑投入运营中还需要进一步维护。

二、我国房屋建筑中间层隔震技术具体应用

一般来讲,我国隔震技术应用的范围主要是三十层以内的高层建筑物,其主要特征为,结构刚度较大,即属于高频元素,此时使用隔震技术,可通过设置隔振装置的自振周期远大于上部结构自振周期及场地周期,使隔振效果变得相当完美。而若上部结构刚度相对较低,以高层建筑为代表,其属于低频元素,隔震效果相对较差。为了解决高层建筑的抗风抗震问题,消能减震体系及质量调谐减震体系获得更多学者的青睐,广州塔、特朗普塔以及台北101,均使用了质量调谐减震体系。若是在三十层以外的高层建筑中,隔震技术往往运用的要相对较少,更多的还是消震等弱化震力的施工技术。除了结合我国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还可参照国外的隔震技术,比如说日本,日本在建筑施工中,普遍会在房屋和地基之间加入减震层。1996年日本实行“耐震改建计划”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就是利用建筑物本身的晃动来吸收地震的能量。他们在建筑物底部填加橡胶层或者滑动承重座作为缓冲装置。这些橡胶层非常耐用,一般使用年限约60年,能够把地震对楼房的摇晃程度减轻1/3到1/5。与我国的隔震装置不同,日本主要是利用了建筑物晃动来进行对受力的缓冲,由此降低和弱化外界压力对物体本身的破坏力度,通过这种隔震技术使用,我们可以收到启发,在实际建筑施工中,不仅中间层加入进隔震装置,在建筑外围也可掺加隔震设备。像是从汶川地震到鲁甸地震,倒塌的大量房屋都是乡镇农村自建的住房,这些房子很少考虑到抗震设计,有些还是颇为古老的砖瓦房,甚至土木房。尤其是土木房的夯土墙壁,本身就容易因为膨胀收缩而开裂,在抗震上也很难起到稳固自身的作用。此外,我国房屋建筑中间层隔震技术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基础隔震、悬挂隔震、橡胶层隔震等,一般隔震技术在易发生地震灾区的地方应用较多,加入进了隔震技术的建筑施工抗震能力要远远比普通建筑强,且在遇到较轻微的地震灾害时,建筑本身的基本结构和内部设备仪器等不会被破坏,也不对人身安全有威胁。

三、我国房屋建筑中间层隔震技术未来发展

结合隔震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当下建筑施工项目展开中,隔震属于新鲜事物,适应范围局限于公共建筑,像一些高层建筑高宽比大于4,就并不适合使用隔震。并且国内隔震设计规范不够全面,国家推广和普及力度也不够。但是并不是说高层就不能使用隔震技术,只不过有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未来隔震技术的相关结构和施工工艺将会逐步完善,尤其是在对建筑施工安全性要求逐渐提高的今天,隔震将会成为衡量工程建设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基本参考准则。未来我国中间层隔震技术要从提高实际效用以及强化隔震效果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结合目前我国存在的隔震技术不适应于高层建筑的该项缺点,还会对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进行进一步的突破和技术优化。胶座抗震作为运用进新材料的一类隔震原料,投入进实际建筑隔震中也可取得不错效果,研发新型隔震材料也将会是未来研讨的主题,加强对隔震的关注,有利于我国整体的建筑工程质量提升,在发生地震灾害时也能最大效果的降低和弱化地震灾害所带来的人身财产损失,避免了很多意外发生,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还有利于给居民带来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为打造良好和谐的家园做出努力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有关我国房屋建筑中间层隔震技术应用及发展探讨中,通过分析隔震技术当下在各大建筑施工项目里的实际施工情况以及具体应用和未来对发展前景的预估,我们了解到我国的隔震技术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但需要完善和优化的地方还有很多。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深入对有关隔震技术的管理和推广进行探究,以便我国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提高,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施工工艺的隔震效果。

[1]冯金龙;沈新普;刘应华;;混凝土塑性损伤ABAQUS用户子程序开发[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邓小环;应秀梅;刘浩宇;邓娇;田歌;;衬垫物变化对复合材料三点弯曲试验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赵子豪;刘伟;;玻璃纤维网格布用中碱直接无捻粗纱浸润剂的开发[A];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第三十二次年会暨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纤分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朱晓林;高青;于鸣;王有镗;江彦;;地下换热器热应变计算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K928

:B

1007-6344(2017)08-0127-01

猜你喜欢
隔震中间层抗震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古建抗震有绝招
市政桥梁工程中的隔震设计分析
中华建设(2019年4期)2019-07-10 11:51:18
LRB-DSB三维隔震系统的隔震效果分析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上海建材(2018年6期)2018-03-21 06:24:28
关于公共建筑防震减灾新技术应用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8期)2016-04-05 09:25:52
镍基高温合金TLP扩散焊中间层材料研究进展
焊接(2016年8期)2016-02-27 13:05:10
B含量对IC10合金TLP焊接用中间层材料及接头组织的影响
焊接(2016年6期)2016-02-27 13:04:55
他成了抗震抢险的先锋
中国火炬(2015年5期)2015-07-31 18: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