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德强+邓淑霞
摘要: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天堂,更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乐园。但是,“校园霸凌”事件的不断增加给学校、学生、家长等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本文简单阐述了霸凌事件的原因和措施,重点从学校德育角度分析治理该现象的办法。
关键词:校园霸凌;学生;德育
C913.5
一、何谓“校园霸凌”
霸凌(bullying)一词,最早是由霸凌行为研究领域先驱、挪威学者Dan Olwen于1978年提出,即“一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校园霸凌(school bully)则是指一个学生长期重复地被一个或多个学生欺负或骚扰,或是有学生被锁定为霸凌对象,成为受欺凌的学生,造成其身心痛苦的情形(吴清山、林天佑,2005)。
二、校园霸凌的成因简析
校园霸凌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因素考虑:
个人因素。霸凌者的个性特质一般表现为激动易怒,没有耐心,对待他人缺乏同理心,施暴男生一般在生理发展上较其他男生要壮硕。
家庭因素。多数霸凌者的家庭都存在着各式的问题,如缺乏关注、过度溺爱、权威式管教、家庭暴力等。孩子在这种情境下耳濡目染,崇尚暴力,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推崇“成王败寇”的理念。
学校因素。我们常常会将素质教育挂在嘴边,但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我们在现阶段重点考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说,学校德育教育偏废问题依然十分明显。学校未能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思想道德教育未能得到落实。传统的德育灌输模式导致德育失效进而引起霸凌发生,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遭遇忽视引起霸凌的发生,学校缺乏德育网络化意识导致德育机制弱化进而引发霸凌,学校对霸凌处理不当助长霸凌的泛滥。
社会因素。当今,我国文化市场良莠不齐,缺乏科学的管理,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暴戾之气的文化产品,错误的认知及人生观。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不论网络、影视剧、游戏,这种暴力文化越来越普遍。暴力的文化容易淡化暴力带来的严重后果,容易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孩子实施暴力。
法律没有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惩处机制,或者过于姑息。我国法律现今尚未对校园暴力作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惩戒规定,只有一些概念性、原则性的规定。
三、校园霸凌事件的化解机制
(一)个人角度,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技能。学生对自己要有自信,对他人要有爱和同情心;面对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方法解决【1】。
(二)家庭角度,在平时,家长无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使孩子感受到亲情的关怀,家的温暖。培养孩子阳光、正直、善良的性格。在子女的性格教育上,必须教交给他们能让他们以尊重的方式得到认可、力量、公正和技能的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关注孩子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没原因的不爱上学;说头痛、身上难受等,这些可能就是你的孩子被欺负了的外在表现。这时你就要联系学校老师,了解情况。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开导。一是要看开这件事,受欺负了要和家里人、学校老师说,让大家一起面对事情,共同想办法解决。二是不要把事情放在心里,那样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家长要告诉孩子面对校园暴力时正确的处理方法:要勇敢、坚强,告诉欺负人的孩子他们这样是不对的。要先保全自己,大声呼救,逃跑。请求边上和路过的学生报告老师和报警。
(三)社会角度,政府要进行正面的宣传,面对校园暴力,我们应当怎么做去避免伤害。伤害他人要受到法律和经济上的制裁。在上下学期间,有多余警力的情况下,民警和协警可以在学校校门和周边巡查。学校辖区内的居委会或村委会可以安排志愿人员在学校校门和周边值守。
(四)法律层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应该进行修订。对那些具有不良行为或实施严重不良行为造成大的社会危害、而又由于年龄问题不能追究责任的孩子,法律应当设计新的制度和教育矫正措施,来加以惩戒。
四、加强校园德育建设减少霸凌危机的策略
(一)树立“有效德育”观念
当前有些学校要么德育比较弱化,要么德育大而空,不可操作。学校不仅要重视德育,还要让德育有效量化。学校的育人理念“乐群”,就是教育学生要有集体观念,和人愉快交往。要把德育具体到日常教学中,除了思想品德课要接近学生实际外,其他学科教学也要渗透情感教育。把学生德育工作在班主任工作考核中进行量化,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奖勤罚懒。【2】
此外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活动课,可以建立情感宣泄室和心理辅导室,使学生的负面情绪有一个正常宣泄的渠道。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一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校方和教师要尊重学生。但实际上,在学校里有些老师对学生不仅缺少尊重,而且还经常言语粗暴。学生害怕老师,与老师谈心反映问题就无从谈起。再加上老师更多关注学生成绩,因此很多校园霸凌事件萌芽期校方和教师根本就不会发现。所以,在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是教科书上的空洞口号,要切实落实到教师的言行之中,真正的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愿意与老师谈心,这样就便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能够及时引导和教育。
(三)强化德育集体教育的功能
从学生进入學校一直到毕业,始终给孩子们传递爱自己、爱班级,友爱同学等理念。虽然不直接告诉学生不要暴力对待同学,但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形成了远离暴力的意识;学校可以开班会,采用情景再现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施暴者、旁观者、受害者,演完之后谈自己的感想。讨论自己在面对校园暴力时应当怎样避免伤害;教给学生面对校园暴力时正确的处理方法:要先保全自己,大声呼救,逃跑。请求边上和路过的学生报告老师和报警。教育学生在受到伤害后要及时告诉家长、老师。组织学生在上下学时结伴而行。
(四)积极完善德育管理网络
学校要加强管理,比如建立学生行为管理档案,对于有欺凌倾向的学生重点关注和管理;畅通反馈渠道,对于积极向学校反馈欺凌行为的学生给予保护。为了避免校园暴力,学校保卫人员和学生会成员要进行校园巡查,上下学时在校门、校园、楼道内有人值班。在发生校园暴力时,学校要找到施暴者、旁观者、受害者与之谈话,使施暴者、旁观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纠正自己的行为;安抚受害者的身心。避免以后此类事情的发生。
(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强化德育机制
要做好宣传教育,建立一种长期的反校园欺凌的宣传机制,最重要的还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校氛围对于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学校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向学生灌输个人责任感,并在那些做出不良行为的孩子们纠正自己的行为并做出弥补时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教育.梁帅,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3,(译著)
[2]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