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教学过程元素以灵魂

2017-04-10 05:28简炜丁光惠陈宇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1期
关键词:课本课件教学方式

简炜+丁光惠+陈宇峰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课本课件课堂这三项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要素,讨论了开展教学方式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让课本变得更生动、让课件变得更有效、让课堂变得更活跃,除了提升自身质量之外,讨论了它们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深度融合方案。通过对元素个体内涵及关联的讨论得出结论,赋予教学元素以灵魂必须通过教师来表现,而最终的实现需要视学生是否接受为标准。

关键词:课本;课件;课堂;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G434

教学内容随着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被调整、改造、重组、更新。但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还是很难跳出传统的藩篱,我们的教师大多手捧着使用多年的课本、坚守在课堂前面的三尺讲台,向同学们展示着似乎代表新时代气息的多媒体课件,许多课件并非自己编制,有的来自于课本作者的附送。这样的教学过程年复一年、千篇一律,时常令人感觉课堂气氛枯燥而沉闷。由于教育规模的增长,动辄一百多人一个班,师生之间难有交流,学好学坏各随自便。于是昏昏欲睡者在所难免、走神逃课者无法杜绝。面对社会建设发展中迫切的人才需求、面对投入巨大的教学设施、面对现代化的资源环境,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示着巨大的反差、极端的不相适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之下,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举措正在展开。借这个东风,应该把教学方式改革当做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之一。

教学方式改革是改进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认真分析教学方式的内涵可以看到,它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涉及到课本课件课堂三个基本的要素。如何为三个基本要素赋予时代气息、生命活力、鲜明个性,继而进行有机结合、协同支撑,是教学方式改革的一条现实途径,高效新颖的三个要素在两个主体之间实现交叉共鸣,必然会带来崭新的教学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对三要素内涵与关系的讨论,探索变革的途径,通过赋予三个要素鲜活的生命气息,使得教学过程和教育主体建立更加融合的关系,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今天的教育是不可能完全抛弃三个要素的,因此,改进的方向只能从如何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增强活力、提升效率的方向去努力,而课本课件课堂三要素的作用不能孤立地从本体之内去寻找,从它们各自的关联因素和相互关系作为出发点,通过关联分析发现动态的机制,让它们在关联中成长,在关联中变化,在关联中增强各自的生命力。

一、拓展课本外延

首先来看作为教材的课本。通俗的说就是在学校使用的书,也叫“教材”或“教科书”。课本中提供了课程包含的知识体系、思路理念、结构框架,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和根源。它引导和规范着知识传授的范围和方向。但是,课本常常并没给同学们带来亲切的感觉,或许其中许许多多需要反复推敲的艰涩语句,或许有总也看不完需费心牢记的概念结论,或许有无数不知会用到方法需反复推演的公司方程,或许有总也找不到依据却又声称非常重要需证明的定理推论。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喜爱这本教材和课程的致命拦路虎。这些复杂的逻辑关系、难以推导的公式、生僻的词语、未知的典故并非就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它们首先减退的是我们的兴趣,继而削弱我们的信心,最终迫使我们放弃。然而课程还在继续,读书的枯燥可以用放弃来免去,课堂的烦闷可以用逃课来回避,甚至考试也能够借助及格率要求从老师放松的缝隙穿过去。可是这门课程这门知识从此无缘,不再有丝毫的兴趣。我们教育思想总在说方法为重、内容其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现在的结果可能是抛弃了鱼,也从此远离鱼腥。这也许是一种极端,但是我们的教育即使存在这样的趋势也必须下决心革新除弊。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在于几个难懂的句子,也不仅在于几个难证的定理,课本的描写方式固然可以适度细化,而为课本赋予思想和性格应该是更为重要的考虑。谈到课本的思想,似乎对人文社科更加容易,因为他们的许多教材本是就应该是思想的载体。但是对理工科教材他们的思想又在哪里?其实这里所谓的思想并非指课本内部知识的本体,是一种泛在的涵义。她包含了课本作者对课本的思考创作期望努力,包括了课本本身的地位特点及其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本被赋予了鲜活的灵魂,她会让这个课本在我们的同学们面前翩翩起舞,让同学们为之钟爱一生。好的教材多半本身具有这样的灵魂,问题是谁来为她领路、谁来让她在同学们面前现身?既然谈的是课本,自然离不开作者、出版界的支持,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个重任。从选择教材那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对作者的生平、著述的经历、学术的造诣、研究领域等深入了解,并组织成为课堂讲授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序言向同学们介绍,除此之外,还要向同学们介绍这个课本的地位以及选择的依据,如有可能还应在课程进行中间对部分章节和内容介绍作者及业内存在的各种疑虑。做到这些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环境有相应的支撑。教师不是工程技术人员,不能仅仅熟悉知识内容本身,要传授一种知识,必须了解这门知识的外延和历史。这也需要师资培训和师范教育给以相应的支持。因此课本的灵魂来自于作者的思想和性格、对知识的理解和经历,使之能够鲜活地展示,必须依靠教师深入的理解和生动的演绎。

二、灵活使用课件

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多媒体课件本是一个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帮助教师节省大量板书时间,能够更加明确生动系统地展示或演示讲课的内容,由于大量的课程教学使用这个工具,教材编写者为了让更多的教师选用自己的教材,还会随书附送编制好的多媒体课件,这样教师连备课的时间都大大减少。但是随着课件的普遍使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有待教师会在课件引导下完成全部教学过程,放弃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有的教师上课,读着课件上的句子一字不变,讲着课件上的内容常年不改,严重情况下上课打开课件逐句读下去,既不用备课,也不用板书,若声音语调又不动人,自是苦了听课的学生。许多教师产生课件依赖,没有课件不会讲课,一旦停电或电脑故障,只好停课。课件使用本身也存在局限,如果讲課内容需要前后呼应就无能为力,课件只能显示当页内容。所以,尽管有其优势和发展前景,不可能取代传统教学。另外,有了多媒体课件,上课容易了,但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接触的时间少了,对课本知识的研究也会减少,事实上导致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考大大下降,从这个角度看明显不利于教学方法的进步。这些影响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会有切身体会。

课件制作的水平体现在对内容的把握和对形式的设计,而课件的生命力却在于应用。课件的活力在于和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结合的方式和深度。与教学主体教师的结合在于课件要成为教师四肢和大脑的补充与延伸、语言和情感的丰富与展示。课件不能占据支配地位,必须跟随者教师的教鞭而起舞,但却不能哗众取宠地淡化了思想的光辉、语言的深邃。与学习主体学生的结合在于课件要能告诉他们想知道的内容却又不会打断教师的讲解,提醒应该牢记的要点却又不必面面俱到,驱赶不合时宜的困倦却又不会将人引入歧途。课件的生命力的确来自于制作的水平,而课件鲜活的灵魂却出自于与教师的协同,与学生的互动。

三、综合作用于课堂

课堂是实施教学过程的主战场,是实现知识传授的神圣殿堂,是见证同学们茁壮成长的地方。然而现实中的课堂远没有如此的辉煌。今天它成了许多青年学子堆积困倦和烦闷的库房。一个百余人的班级,有时听课者不足半数,勉强到场的同学或许会在延续未完的梦乡,或者向窗外天空诉说昨天的幻想,或者在手机上收索今天的趣事、明天的时尚。走进这个课堂其实大家都有好好学习的愿望,可是偶尔的走神或突然出现的难题让迷茫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了混沌。这么大的一个课堂,考勤是不现实的事,少一人老师可能无从知晓,于是从枯燥烦闷转向逃课解脱。许多逃课累累的同学也还通过了课程考试,这样的课堂如何能够让人感觉亲近?虽然有些课堂会比较传统,也有一些课堂让人无限向往,但是前面提到的现象普遍存在依然是严酷的现实。

改变这种状态是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这种现象,有人归咎于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下降,有人归咎于教师对课堂纪律疏于管理,有人归咎于教育规模扩大后条件的缺少。这些似乎都失之偏颇。我们的同学们都是经历了世界最为严酷的高考备战之后进入今天的课堂,他们对学习的认识和能力不容怀疑。从课堂纪律而言,压制式的管理并不适应面临的对象,也不适合环境和场合。至于规模,可以看看年轻一代在国家各项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中的表现,积极向上、朝气蓬勃、顾全大局。

面对今天这样规模的课堂、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特征要分别给出确定的答案。这方面我们输给了传销,输给了向老人推销保健品的策划。原因是显然的,需要赋予教师更强的责任感,提振教师们的自信心,提高教学的基本要求。责任感和自信心是前提,但是他们绝不是口号,他们的产生是强制不来的,压制带来的恰恰是他们的反面,责任感和自信心的下降。真正的主人翁才会有责任感,而自信心则来源于多方的认同和支持。在这样的前提下,更高的要求才会得到认同和落实。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古今中外都有成功的案例,不妨针对课程的特点加以尝试、普及、规范、推广。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善于采用“诘问式”方法传授知识,并且效果举世公认。今天的课堂也可以以问题序列推进知识的理解。不妨把我们的教材涉及成为一系列问题序列,把课本变成剧本,把课堂变成模拟现场,借助课件逐步展开一个个概念。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会让每一个身在其中之人情绪高涨、思想奔放、流连忘返、余味难平。四、结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必须关注教师学生两个主体,教学方式要关注课本课件课堂三个基本要素。教学主战场在课堂,课本课件通过课堂发挥作用。课堂的灵魂在于教师,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效果的评价则取决于学生。

参考文献:

[1]曹玉霞,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9,第1页。

[2]楊正强,论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取向,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作者简介:

简炜,(1961-9)男,副校长,汉族,博士,教授。

猜你喜欢
课本课件教学方式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精简课件,优化课堂教学